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54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docx

届高中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通用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作业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训练2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9·青岛调研)“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此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

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信息“佛山针行……佣工……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体现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冲击,故B项正确。

A项发生于明朝中后期,而题干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题干中未提及“耕”“织”分离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排除C、D两项。

2.(2019·湖北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

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

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

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

答案 C

解析 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

B项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肇庆统测)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

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两项错误。

4.(2018·河北安平模拟)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

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以平内乱

B.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C.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可知曾国藩学习西方的长处是为了求自强之道,并没有提出要剿灭太平天国,故排除A项;只是学习西方的所长,并没有提出进行军事改革,故排除B项;安庆内军械所属于近代工业,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为了自强,创办民用工业为了求富,但是“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非民用工业,不是为了求富,故排除D项;而C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符合题意。

5.(2018·湖南郴州质检)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

“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

”下列洋务派的行动符合上述思想主张的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兴办汉阳铁厂

C.筹建北洋水师

D.设立发昌机器厂

答案 B

解析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题干中的信息“开煤铁……以……为铸造军器要需”即为其具体体现。

A、B、C、D四项分别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举措及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6.(2019·重庆八中月考)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

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当时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这表明(  )

A.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B.洋务派热衷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清政府充分信任汉族官僚

D.边疆危机直接促成此次留学教育

答案 B

解析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教育的最初目的,B项正确。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A项错误;清政府充分信任汉族官僚,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遭遇严重的边疆危机,与留学教育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7.(2018·江西吉安月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一现象说明,民用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增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答案 B

解析 材料“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

A项中“独立富强”显然不符合题意;C项中“增强”说法错误;D项中“取代”说法绝对。

8.(2018·黑龙江青冈一中开学考试)“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

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

9.(2018·黑龙江青冈一中质检)陈旭麓认为洋务派不是新生的力量,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接生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

A.嫁接了西方资本主义方式

B.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D.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B两项;该举措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即“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接生的作用”,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的中国仍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0.(2019·安徽定远中学月考)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

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答案 C

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距是南北差距为主,说明中国当时经济是内向型经济,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差距变为东西差距为主,这里说明的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了主导,故C项正确。

材料比较的是经济类型变化,不是自然条件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古代和近代经济类型,故B项错误;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11.(2018·广西陆川中学月考)史书记载:

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侨商陈启源创办”“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等信息可知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故A项正确,C、D两项错误;B项中“面向国内市场”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行销于欧美两洲”不符,排除。

12.(2018·云南玉溪一中质检)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

甲午战前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总额为6749万元,其中,国家资本占43.44%,外资借贷资本占11.38%,买办和官僚资本占11.94%,一般商人资本占16.09%。

这种资本构成反映了(  )

A.晚清的近代化转型较为顺利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加快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D.列强逐渐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C

解析 A项中“顺利”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题干中未提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排除B项;题干中的现象表明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影响,近代中国新式企业创办主体日渐多元化,故C项正确;D项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甲午战前”,排除。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9·内蒙古月考)1868年,厦门进口洋纱的数量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871年,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

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洋纱在中国市场畅销

D.民族纺纱业的发展艰难

答案 C

解析 “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说明洋纱在中国通商口岸市场畅销,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由于外商产品倾销导致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说明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信息,故B项错误。

民族纺纱业发展艰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4.(2019·云南曲靖一中质量监测)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变化表(单位:

公担,相当于100公斤),这一变化说明(  )

1871~1873年

1891~1893年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B.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并获利丰厚

C.当时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D.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需求

答案 C

解析 表格中茶叶、蚕丝、大豆和棉花都是经济作物,19世纪70~90年代出口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说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表格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

表格主要是说明农产品的出口,并不能说明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B项错误。

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并不是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需求,故D项错误。

15.(2018·福建晋江联考)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

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

这反映了(  )

A.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B.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C.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D.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答案 D

解析 筹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主张官办企业,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由此得出二者办理洋务企业的理念有差异,故D项正确。

张之洞与盛宣怀都是洋务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民利益之争,只强调办厂理念不同,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二人对时局的看法,故C项错误。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6.(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

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项错误。

17.(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8.(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

19.(2018·江苏高考)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20.(2015·天津高考)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A

解析 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故B项错误;C项“全面冲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故D项错误。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北京海淀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

内销

外销

1840年以前

86%

14%

1894年

48%

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依据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建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外生丝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并归纳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新现象:

外商大量收购生丝,出口增加;生丝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影响:

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2)标志:

洋务运动。

特点:

在外国侵略下起步;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3)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

主要因素:

列强侵略;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图表中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缫丝厂”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及其客观进步性等知识点思考作答。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洋务运动”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捕捉到了时代脉搏”“‘求强’‘求富’”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机器之利……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材料三中“机器之利……名卿巨公……以为非者亦半”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9·福建莆田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海军创立于16世纪。

从亨利八世开始,海军事务委员会使官员们在海军大臣的领导下各司其职。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英舰配置了远程火炮,改变了传统海战战术。

但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英舰多为商船,还经常从事“海盗式”劫掠。

在17、18世纪的商业争霸中,海军作为常备武装的重要性得到了英国各阶层的肯定。

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使得海军经费得到了保障。

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有一百多艘主力舰在各大洋游弋。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创建近代海军,但自造舰船却无法满足需求。

在1874年的海防筹议中,朝内官僚又对他们外购新舰的主张大加驳斥。

不久,清廷采用南北洋分防的决策。

由于主管大臣不能指挥各省,是以筹办海军事宜难收成效。

直到1885年,清廷才设立由满族亲贵统领的海军衙门,并在1888年成立了北洋海军。

但户部却奏请停购船炮,加之海防经费被挪用于皇室工程,导致北洋成军后不添一船,成为甲午覆灭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英国与19世纪下半叶中国海军建设结果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舰队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建设逐步正规化和制度化;舰炮技术和战术与时俱新;职责由以负责本土防卫到攫取海外利益为主;政府力量、商业利益与海军发展相结合。

意义:

为近代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军事保障;促进了近代英国海上优势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2)不同:

英国:

建设成世界海军劲旅;中国:

建设停滞且走向衰落。

原因:

英国历届政府重视海军建设,而中国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阻碍;英国建立起完备、系统的海军管理机制,而中国海军领导机构管理混乱、弊病丛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近代科技的应用,而中国技术落后且依赖西方;英国商业经济和近代金融制度提供了经费保障,而中国小农经济和腐败的财政管理导致经费匮乏;英国拥有悠久的海洋传统,而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薄弱。

解析 第

(1)问,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从亨利八世开始,海军事务委员会使官员们在海军大臣的领导下各司其职”“英舰配置了远程火炮,改变了传统海战战术”“海军作为常备武装的重要性得到了英国各阶层的肯定”“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使得海军经费得到了保障”“英国已有一百多艘主力舰在各大洋游弋”等信息可从制度化、战术进步、攫取海外利益、政府支持、规模扩大等方面概括即可。

关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军事保障、促进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方面分析作答。

(2)问,关于不同,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有一百多艘主力舰在各大洋游弋”、根据材料二“但户部却奏请停购船炮,加之海防经费被挪用于皇室工程,导致北洋成军后不添一船,成为甲午覆灭的重要原因”即可概括16~18世纪英国与19世纪下半叶中国海军建设结果的不同之处。

关于英国海军成为世界海军劲旅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重视、管理制度完备、科学技术先进、经费保障、海洋意识等方面分析;关于中国海军建设停滞且走向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朝内官僚又对他们外购新舰的主张大加驳斥”“但户部却奏请停购船炮,加之海防经费被挪用于皇室工程”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封建保守势力的阻碍、管理制度落后、技术落后、财政困难、海洋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作答。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全国卷Ⅱ)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2017·浙江高考)材料二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

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

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詹氏早就自豪地说:

“中国已渐觉醒。

”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

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

《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