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80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广义、狭义)

(1)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

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

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

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

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水印1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

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

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

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

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

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

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

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

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

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

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

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人格的三个部分:

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

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

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

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

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

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

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

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

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

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儿童检验各

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

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

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

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

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

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

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

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

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

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水印1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

质。

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儿

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

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

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这一

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

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Erikson,1959,

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confusion)或形

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

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

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

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这种人就

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

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

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

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水印1

8.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

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

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

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

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

也不能颠倒。

2.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

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艾更强调自我的作

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

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

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

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

(皮亚杰是重点)

1、华生(J.B.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2、斯金纳(B.B.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水印1

3、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

作用。

2.最近发展区思想:

3..提出内化学说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

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

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

动作。

顺应:

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

水印1

(四)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

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

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

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

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

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其智力。

活动

达到抽象思维阶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概念、优缺点再认)

1、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

较的方法。

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

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

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答,经济且费时短。

:

缺点:

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

代群

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

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

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

成的。

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

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2、纵向研究设计:

水印1

概念: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

复观测的方法。

3、聚合交叉设计:

概念: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

方法。

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

对象。

优点:

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

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

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

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设计等问题;

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时间。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

胎儿宫内发育时期: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的

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

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

胚胎发育

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脑、脊髓;

*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系统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肝脏、呼吸系统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

行分化。

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

动作发展的规律

由上至下(头尾原则)

由近及远(近远原则)

由粗到细(粗细原则)

二: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印1

(1)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

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

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三:

习惯化、去习惯化——学习的发生发展(再认)

习惯化:

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

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不断减少的现象。

是婴儿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

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Cohen和Strauss(1979)对出生30周左右的婴儿进行了识别人脸照片的测查。

*被试被分成两组,用某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作初始刺激使第一组婴儿形成

习惯化,然后向其呈现另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该组婴儿马上形成去习惯

化,注视新刺激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而用来给第二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的初始刺激

是一组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在婴儿对这一组人面孔照片均达习惯化后,再用某

一个陌生女人的面孔照片作为新刺激引入,结果该组婴儿仍保持习惯化,注视

的时间没有增加的趋势。

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表明,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已能忽略某一张脸与另一

张脸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并能了解作为人类成熟女性面孔的某种最本质的特征,

进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面孔作为同一类刺激去感知和反应。

由此推测这一客体在

婴儿头脑中已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类别。

四:

视崖实验——深度知觉: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

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

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

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

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五: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再认)

1:

强化说——斯金纳

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LAD)

3:

模仿说——奥尔波特

4:

认知学说——皮亚杰

水印1

六、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1、不完整句

单词句(岁):

主要是理解成人的语言,同时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

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双词句(岁):

电报语阶段,此时期儿童的语言形成是断续的、简略

的、结构不完整的。

1、完整句的发展(2-3岁):

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的表达

思想,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2、复合句,复杂句

八、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第一阶段(0—5周)自发的微笑

第二阶段(5—14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14—)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九、婴儿的依恋(重点)

1、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

化的重要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3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3、影响依恋的因素

(1)抚养质量

(2)儿童特点

(3)文化因素

4、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

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4.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

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

的影响。

5、同伴的作用(5点)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范型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

水印1

(2)简单交往阶段(社会指向行为)

(3)互补交往阶段

6、婴儿自我的发展——点红测验(阿姆斯特丹)

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游戏伙伴阶段”。

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

“退缩阶段”。

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

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

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7、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游戏

1、早期的游戏理论(再认)

(1)霍尔德——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3)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4)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2、游戏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帕藤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对游戏的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

..词类3~4岁4~5岁5~6岁

..名词93514462049

..动词431579725

..形容词204308382

..数词53114225

..量词284670

..副词242840

..代词182225

..合计173025833652

水印1

三、自我中心言语——皮亚杰vs维果茨基

皮亚杰

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

表现。

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自我中心

言语才逐步消失,让位于社会化言语。

维果斯基

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言语,不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想,才有自我中心言语,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

种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

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经常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也是思维的有声表现,

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

四、皮亚杰关于幼儿的思维研究

(1)认为2~7岁的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

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实验:

“三山实验”

(2)“守恒”:

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

变的认识。

五、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1.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7岁)

..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2.柯尔伯格的研究:

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

采用“两难

故事”(海因兹偷药)

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阶段0:

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

..阶段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

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第二个水平:

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第三个水平:

后习俗水平

..阶段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六、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再认)

1、侵犯行为概念:

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2、Hartup将侵犯行为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3、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

行为及趋向。

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水印1

七、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