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487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米

教科书第4页例4、例5、做一做及练习一第3、4、5题。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建立1米的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

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3.操作性练习。

(l)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

教室地面的长、宽;

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长度单位

第3课时

认识线段

教科书第5——6页例6、例7、做一做及练习一第6、7题。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师:

米尺。

学生:

学生尺。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第4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科书第7页例8、做一做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常规学具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科书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3题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我们要怎么去?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班同学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

35+2=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30+7=37。

(2)数的组成:

3个十5个一加2个一等于3个十7个一等于37。

(3)用计数器。

那么35+2还可以怎么算?

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5+2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板书出示:

十个

36

+30

6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师:

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2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

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35

+32

6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3。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53257

+23+23+41

571516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科书第14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主题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出示“参观博物馆”图)

回答后板书:

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5+37=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5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7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

先加哪一部分?

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

(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

(1根)为什么?

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

(7捆2根)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5www.xkb1.com

+37

组织学生讨论:

从哪一位开始算?

个位5加7得12怎么办?

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6

+315

72

根据上面的计算,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

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

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第14页“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把错误改正过来。

(完成第5题)

492127

+44+39+4

83667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页的“思考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行集体反馈。

如还可以写出:

27+72=99、36+63=99、45+54=99等。

X|k|b|1.c|o|m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科书第15、16页练习二第6——11题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