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2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docx

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

2021-2022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汇编(第二期原卷版)

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一、(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四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

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

水莲随口问道:

“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

“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

”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

“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

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

有房,有车,有资产。

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

孩子好才是硬道理。

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

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

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

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

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

这年头,不得不防。

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

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

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

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

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

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

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

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

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

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

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

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

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

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

”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

“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

“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

”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

“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

“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

”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

“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

”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

”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

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

”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

”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

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二、(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

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

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

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

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

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

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

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

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

“大男乖的,你姓甚?

”“张。

”大男随口回答。

“不!

不!

”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

记着,孙,孙!

”“孙。

”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

“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

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

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

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

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

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

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

”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

总算看见了。

”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

”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

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

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

我自然千多万谢,提早等看。

他引看我问野里定,一路同我谈。

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

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

”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

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

“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

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

——怕什么呢!

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

”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

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

啊!

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

“他们留着字条呢!

”他说着“啊!

字条!

”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

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

“‘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

’嗤!

这个话才叫怪。

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

‘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

’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

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

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

”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

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

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8.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

9.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

三、(广东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

“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

”“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

”老婆没好气地吼道。

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

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一百万够不够?

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

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

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

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

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

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

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

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

真是天助我也!

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

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

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

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

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

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

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

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

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

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

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

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

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

”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

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

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

女人在后面喊道:

“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

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

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

“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

“你这是干什么呀?

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

”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

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

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

”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

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

”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四、(河北省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

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

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

“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

“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

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

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

侬亏不了。

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

”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

”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

”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

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

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

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

“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

“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

”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

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

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

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

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

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

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

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

”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

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

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

”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

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

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

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

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

”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

“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

“明少爷呢?

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

“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

”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

”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

“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

“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

“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

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

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

”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

精于算计之人。

②小赤佬:

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8.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

请简要说明。

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