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8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docx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专题14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上海中学叶栋

教学目的

知道岩石圈的范围,理解岩石圈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意义。

掌握按成因岩石的三大分类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阅读“岩浆岩形成示意图”,分析侵入岩,喷出岩的不同形成条件及其特点。

通过阅读“沉积岩层”剖面图和“化石”专栏,分析沉积岩形成的条件及其主要特征。

知道变质岩的形成的条件及其主要特征。

知道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概念,常见的造岩矿物。

通过让学生收集、鉴定和展示岩石、矿物标本,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简单方法,学会识别主要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知道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的剖面构造特征。

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通过阅读“中国土壤分布”图,理解中国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性及其成因。

掌握土壤资源的意义和人类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岩石、矿物、土壤等有关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认识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岩石、矿物的鉴定和识别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处于地球内部构造最外层的岩石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岩石圈既与地球外部圈层直接相接触,受到来自地球大气、水、生物等外力作用的影响。

如大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成分、大气运动与热力变化作用于地表的岩石、参与岩石的破坏与形成过程;水的循环与生物的作用参与地表形态塑造的过程等。

岩石圈又与地球内部圈层相交接,受到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影响,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从而综合性地影响着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气圈、生物圈与水圈,如岩石圈表层的高低起伏,直接影响着气候、生物等的生长、水体的储积等,并形成相应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环境显得更复杂多样。

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岩石圈表层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主要的场所,构成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岩石”、“矿物”、“土壤”不仅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也是岩层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质现象发生的基本单元。

因此,本单元教材也是下一单元教材的准备。

本单元教材主要从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角度,介绍岩石圈内岩石、矿物、土壤的类型、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分“岩石”、“矿物”、“土壤”三大部分。

另配有“化石——地球历史的见证”、“北京郊区的活山与死山”、“宝石”等专栏阅读材料。

在“岩石”这段内容中,教材介绍了岩石圈的范围,岩石三大成因类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侵入岩,喷出岩的不同形成条件及其特点,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条件及其主要特征。

让学生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类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识别主要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在“矿物”这段内容中,教材介绍了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概念和常见的造岩矿物。

了解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和识别主要造岩矿物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配有“岩石和矿物的识别”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室内岩石、矿物标本鉴定、野外考察活动或地质小组课外活动时参考。

在“土壤”这段内容中,教材介绍了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的剖面构造特征,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中国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性,土壤资源的意义和人类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其中,中国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性及其成因和人类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安排1.5课时,“岩石”、“矿物”为1课时,“土壤”为0.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从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范围开始,并概略地指出,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在“岩石类型”部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在讲解岩浆岩时,要指出岩浆在冷却凝结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时所处的部位不同而形成侵入岩与喷出岩。

教师可出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标本,或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类岩石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结合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侵入岩由于是岩浆在地壳中冷凝结晶成岩,冷却十分缓慢,因而矿物晶粒较粗,如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可轻易地用肉眼分辨;而玄武岩则属喷出岩,是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结,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往往形成致密的、用肉眼无法辨认其矿物颗粒的隐晶质结构,甚至是玻璃质结构。

在讲解沉积岩时,教师可出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的教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化石——地球历史的见证”专栏,使学生了解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显著特征。

教师可出示砂岩、页岩、石灰岩的标本,或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认识沉积岩主要种类,并指出煤也是沉积岩。

在讲解变质岩时,教师可出示片岩、片麻岩标本,使学生认识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的情况。

出示大理岩标本,指出它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让学生比较大理岩和石灰岩的结构,了解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重结晶现象。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黄山”、“张家界”、“泰山”等图片,阅读“北京郊区的活山与死山”专栏,使学生认识不同岩石不仅造就了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地貌景观,并对人类的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

在“矿物”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先介绍矿物的概念,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

教师可出示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标本,使学生认识了解主要造岩矿物,指出岩石就是矿物的集合体,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则称为矿产。

指导学生阅读“宝石”专栏,使学生了解天然宝石就是自然界中的贵重矿物。

关于“岩石与矿物的识别”,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条件或创造一些条件,充分开展这一项思考与实践活动。

如在学校组织学生的郊游时,可结合具体条件开展一些野外观察岩石的活动,上海市区虽然难见大的山体或大面积的岩体出露,但城市建筑、装潢材料、生活用品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岩石,也可指导学生收集、识别与鉴定。

在“土壤”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简单介绍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使学生知道肥沃的土壤是水、肥、气、热协调,对农作物起高产、稳产的作用。

教师应该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的剖面构造作一定的介绍,为后面讲解中国各种土壤类型的特点作一下铺垫。

教师应重点讲解水热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并穿插介绍中国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性。

对土壤资源的意义和人类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应作重点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参考资料

岩浆指地壳深处一种炽热的、成分复杂的、富含气体的、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它来自上地幔软流层及地壳局部深处。

在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温度很高和内压力很大,有极大的活动性,可以向着压力降低的地方——地壳的破碎薄弱地带迁移,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

岩浆的上升迁移活动称为岩浆活动。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喷出活动或火山活动。

岩浆主要可分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两大类。

酸性岩浆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铁、镁含量较少,粘性大,流动性差;基性岩浆的二氧化硅含量较少,铁、镁含量增加,粘性小,流动性好。

岩浆温度大致为700~1200℃,其差异与岩浆的成分有关,岩浆愈偏基性,温度就愈高。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目前已知的矿物约有3000种左右,绝大多数矿物都呈固态出现。

根据固态矿物的性状,可以分为结晶矿物和胶体矿物。

其中绝大部分为结晶矿物,它们具有确定的内部构造,其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

结晶矿物往往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具有平坦的晶面、笔直的晶棱。

胶体矿物除少数为被膜状外,多呈鲕状、肾状、葡萄状、结核状和钟乳状等浑圆形态。

除固体矿物外,也有少数呈液态(如自然汞、石油等)或气态(如天然气等)以及有机物(如琥珀等)。

矿物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结晶化学分类法。

这种方法将矿物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含氧盐五个大类,其中硅酸盐类矿物约占1/3,其它的含氧盐类共占1/3,硅酸盐和二氧化硅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来自地球以外的天然矿物称宇宙矿物或陨石矿物。

矿物原料和矿物材料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天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

矿物就单体而言,大小悬殊,有的用肉眼或用一般的放大镜可见,称为显晶,,有的需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辨认,称为隐晶。

有的晶形完好、呈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形态,有的呈不规则的颗粒存在于岩石或土壤之中。

单体形态有粒状、板状、片状,柱状、针状、纤维状各种类型。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颜色,光泽,硬度,解理,密度和磁性等,它们是肉眼鉴定矿物的重要标志。

矿物颜色多样。

条痕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的瓷板上划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条痕色可消除假色。

光泽指矿物平滑表面反射可见光的能力,由强至弱可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石光泽,玻璃光泽四级。

透明度指矿物透过可见光的程度。

断口指矿物在外力敲打下,不是按一定的方向破裂,而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无规则形状的断面。

断口按形状可分贝壳状、锯齿状、参差状、平坦状等。

解理指在外力作用下,矿物晶体沿着一定的平面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特性。

如有的呈立方体解理,柱面解理等,按解理产生的难易和解理面的完整程度可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等。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机械强度。

常用的摩氏硬度,是通过与具有标准硬度的矿物,相互刻划比较得来的,共分十个等级,从1度到10度分别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和金刚石。

密度是指矿物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常用单位为克/厘米3。

此外,矿物还有弹性,挠性、脆性、延展性、发光性、磁性等物理性质。

常见造岩矿物

石英SiO2晶体多为六方柱,有完整晶体者称水晶,透明至半透明,因含杂质而颜色各异,硬度7,小刀刻不动,玻璃光泽,无解理,化学性质极稳定,不溶于任何酸。

是重要造岩矿物,常见于花岗岩类和砂岩中,在花岗岩类岩石中呈无晶形的颗粒状。

正长石K[AlSi3O8]肉红色或浅黄色,玻璃光泽,板状或短柱状晶体,完全解理,硬度6,小刀刻不动。

是花岗岩类、砂岩和变质岩中的主要矿物。

在地表易风化,变成高岭土或铝土矿。

斜长石Na[AlSi3O8]-Ca[AlSiO2O8]白色或灰白色,板状或短柱状晶体,有一组完全解理,硬度6—6.5,小刀刻不动。

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分布最广的矿物。

在地表比正长石更容易风化。

黑云母K(Mg,Fe)3[AlSi3O10][OH]2片状晶体,有一组极完全解理,能分解成极薄片,薄片有弹性,透明或半透明,黑绿色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2—3,小刀极易刻动。

是酸性岩浆岩及变质岩的重要造岩矿物。

在地表极容易风化,变成绿泥石等次生矿物。

角闪石Ca2Na(Mg,Fe″)4(Al,Fe″′)[(Si,Al)4O11]2[OH]2长柱状晶体,暗绿色,硬度5—6,有两组完全解理。

是重要造岩矿物,常见于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片岩和片麻岩中,在地表容易风化,变成绿帘石及绿泥石等。

辉石(Ca,Na)(Mg,Fe,Al)[(Si,Al)2O6]短柱状晶体,暗绿色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有两组完全解理。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在地表容易风化。

橄榄石(Mg,Fe)2[SiO4]粒状晶体,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7。

是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不与石英共生。

在地表易风化成蛇纹石。

方解石CaCO3晶体常为菱面体,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玻璃光泽。

硬度3,小刀易刻动,三组完全解理,滴稀HCl产生气泡。

主要在外力作用下在湖海中化学沉积,或生物遗体沉积而成,是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岩石一种或多种天然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少数由天然玻璃质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它主要是固态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其中,从地表深至16公里范围内,大约95%以上是火成岩,沉积岩则不足5%,变质岩更少。

有的岩石本身就是矿产。

主要岩浆岩

花岗岩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酸性深成岩。

颜色以浅灰、肉红色为主,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中石英可达25%以上,为不规则粒状;长石约占30-60%;黑云母约占5%。

花岗岩岩体往往很大,常形成巨大山脉的核心。

我国许多名山胜地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

玄武岩一种黑色致密、比重较大的岩石。

主要矿物成分是基性斜长石和普通辉石,也常含有少量的橄榄石和角闪石。

玄武岩具隐晶质、斑状结构。

常有气孔、杏仁构造。

玄武岩是地壳上分布最广的基性喷出岩,如印度德干高原就是由玄武岩构成的。

主要沉积岩

砾岩直径大于2毫米的岩石碎屑叫做砾,已经磨圆了的俗称卵石。

砾和卵石被其他物质胶结起来形成的岩石称为砾岩。

砾石多半为较坚硬的岩屑或矿物组成,如石英、燧石等。

由二氧化硅胶结的砾岩特别坚固,抗风化能力最强。

砂岩由砂粒胶结而成的。

砂粒的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重矿物很少。

砂岩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等。

如果含有90%以上的石英砂粒,则称为石英砂岩,质地坚硬,纯者可用做玻璃原料。

页岩主要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

具有明显的页理构造,可以分裂成薄片,好象书页,故称页岩。

页岩颜色因含杂质而呈黑、灰、红、绿、黄等色。

质地致密,常形成不透水层。

抗风化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形成低山沟谷。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致密性脆,硬度不大,小刀可以刻动。

一般为灰白色,因含有杂质颜色变深,呈现黄、褐、灰黑等色。

遇稀盐酸起泡。

石灰岩易受溶蚀,在暖热多雨的石灰岩地区,常发育成奇峰异洞。

在钢铁冶金,烧石灰,制水泥等方面都要用到石灰岩。

主要变质岩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重结晶变质而成。

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白云石次之。

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在断面上可以看到闪亮发光的小方解石颗粒。

大理岩遇稀盐酸起泡。

色泽美观,硬度不大,容易雕刻,是工艺和建筑上广泛应用的装饰石材。

云南大理是我国大理岩著名的产地,大理岩即因此而得名。

板岩由页岩和粘土岩变质而成。

主要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石英粒、绿泥石、粘土等,颗粒极细,不易辨认。

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色。

岩性致密均匀,容易劈成薄板,称为板理构造。

质地坚硬,击之有清脆响声。

板岩可以做石板、缸盖和屋瓦等。

片岩主要由片状、柱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组成,它们可以形成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等。

片状和柱状矿物在压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片理构造。

片理面凹凸起伏,具较强的丝绢光泽,沿片理极易劈开。

片岩多由沉积岩或某些火成岩而成,是一种变质较深的岩石。

片麻岩这是变质很深的岩石,多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而成。

晶粒较粗,片状、柱状矿物(云母、角闪石等)和粒状矿物(长石、石英等)相间定向排列,黑白相间,形成断续条带状,称为片麻构造。

岩性较硬,但极易风化破碎。

这种岩石分布地区,常代表年龄最古老的地带。

片麻岩在我国北方分布较广。

主要岩浆岩分类鉴定表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SiO2含量%

<45

45—52

52—65

>65

颜色

黑—绿黑

黑灰—灰

灰—灰绿

灰白—肉红

矿物成分

指示矿物石英

少,<5%

较多

正长石

极少

20—40%

斜长石

<15%

>50%

>50%

<30%

主要暗色矿物

及其含量比

橄榄石(主)

辉石(次)

>95%

辉石(主)

橄榄石(次)

角闪石(次)

40—50%

角闪石(主)

黑云母(次)

辉石

25—40%

黑云母(主)

角闪石(次)

<25%

岩石产状

构造

结构

岩石类型

喷出岩

气孔

流纹

块状

隐晶质

斑状

金伯利岩

玄武岩

安山岩

流纹岩

石英斑岩

侵入岩

浅成岩

气孔

块状

细粒

斑状

苦橄玢岩

辉绿岩

辉绿玢岩

闪长岩

花岗斑岩

深成岩

块状

中粒

粗粒

橄榄岩

辉岩

辉长岩

闪长玢岩

花岗岩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产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按重量

岩浆岩和变质岩:

95%

5%

按面积

岩浆岩和变质岩:

25%

75%

最多的岩石

花岗岩、玄武岩、

安山岩、流纹岩

页岩、砂岩、石灰岩

片麻岩、片岩、

千枚岩、大理岩

产状

侵入岩

喷出岩

层状产出

多随原岩产状而定

结构

大部分为结晶的岩

石:

粒状、斑状等

部分为隐晶质

碎屑结构(砾、砂、粉砂)

泥质结构

化学岩结构(微小结晶粒状、鲕状、致密状等)

变晶结构(粒状、斑状、鳞片状等)

构造

多为块状构造

喷出岩常具气孔、流纹等构造

层理构造

常含生物化石

大部分具片理构造(片麻状、条带状、片状、千枚状、板状)

部分为块状构造(大理岩、石英岩、角岩等)

矿物成分

石英、长石、

橄榄石、辉石、

角闪石、云母等

石英、长石等外,富含黏土矿物、方解石、有机质等

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等外,常含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滑石、石墨、红柱石等

土壤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

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土壤圈,是地理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土壤是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演化的。

作为一个自然体,它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物质,不同的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

自人类开创农业后,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

人类的农业生产等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和过程,而且通过垦殖耕作、灌溉、施肥等,可以根本改变土壤性质,甚至培育出新的土壤类型。

图1土壤的组成图

土壤的组成组成土壤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微生物等,其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固体颗粒,由空气,水分占据着土壤固体颗粒间的孔隙。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风化或搬运、沉积的土壤固体部分,约占土壤整体重量的95%以上和容积的38%以上,是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有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和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新生矿物两类。

组成元素很复杂,约有10多种,其中以氧、硅、铝、铁所占的含量比例最多。

矿物质经风化分解后,能释放出植物所需的钾、磷,钙、镁等养分,对土壤肥力有密切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所有非矿物质的总称,多集中在表层,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及其排泄物,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等,其含量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可分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类,其中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大部分。

有机质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淀粉、糖类、油脂等。

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有的土壤,如泥炭土,有机质含量可高达70~80%,而沙质土、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可低至千分之几。

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中,其中间产物再经微生物参与下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合成一种新的含氮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简单地说,腐殖质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它除富含氮和其他各种养分外,还具有适中的粘结性,较强的吸收代换性能以及缓冲能力等许多特点,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所以,腐殖质是土壤中特有的组成成分,是使土壤不同于成土母质的最典型特征。

腐殖质在形成之后也在进行缓慢的分解,释放出各种养分,即进行矿质化过程,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的养分。

但这种过程进行的过于强烈时,养分分解过快,易造成养分的流失。

当这种过程进行的过慢时,养分释放过慢,造成养分的供不应求。

土壤水指占据土壤固体颗粒间孔隙中的水分,有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三种形式。

液态水又可分为单靠土壤颗粒吸附在土粒表面的吸湿水、包围在吸湿水外层的薄膜水、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毛管水以及重力水等4种主要类型。

它们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在土壤中形成的凝结水等。

不同土壤中水的含量变化很大。

土壤水对土壤的发生、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溶于土壤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水还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的积累、转化和迁移。

土壤空气指占据着土壤固体颗粒间孔隙中的空气,有土壤孔隙中呈自由状态的空气,溶解在土壤水中呈溶解状态的空气,被土粒吸附的呈吸附状态的空气等。

土壤空气组成成分与大气相似,但其中氧的含量比大气少,而二氧化碳和水汽较多。

不同土壤中空气的含量变化很大,土壤结构的通气状况,直接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及数量。

结构不好或水分过多、通气不良的土壤,易积累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土壤固体颗粒粗细程度及其组合比例可分沙土、壤土、粘土三类。

沙土粒径0.05~1毫米的砂粒占50~70%及以上,蓄水能力弱,养分含量小,保肥能力较差,土温变化大,但透水性、通气性良好,易于耕作。

粘土粒径0.001毫米以下的粘粒占30~40%及以上,保水和保肥能力较好,含有丰富的养分,土温较稳定,但通气、透水性较差,耕作较困难。

壤土粒径0.01~0.05毫米的粗粉粒占40%上下,质地介于粘土与沙土之间,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

土壤中的团聚的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结构的好坏,对土壤肥力的变化,微生物的活动和耕作性能等都有很大影响。

土壤结构的类型有:

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及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四类。

其中团粒结构最为理想,能保证土壤水、气和养分间有适宜的组合状况,有利于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它是土壤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构、各种过程和性质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功能的反映。

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热等,其中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的为营养因素。

对植物根系生长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及土壤质地和结构等物理条件,酸碱度等化学条件及生物条件等为环境条件因素。

各肥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衡量土壤肥力的标准,主要看其对供应作用与协调各肥力因素中的持续性、随时间的均匀性、充足性和数量的适度性。

土壤肥力可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经济肥力等。

协调土壤肥力的途径,主要有调节土壤养分、水分,调控土壤酸碱度,改变土壤物质组成、结构及土体构造类型等。

中国土壤分类简表

 土纲

土类

热带和亚热带的富铝土(红壤)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燥红土

温暖湿润地区的淋溶土(棕壤)

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灰色森林土

林灌地区的半淋溶土(褐土)

褐土、灰褐土、土、绵土

千里草原的钙层土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黑垆土

干旱地区的石膏—盐层土(漠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龟裂土

难长庄稼的盐碱土

盐土、碱土

各色各样的岩性土

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风沙土、火山灰土

平原地区的半水成土

草甸土、潮土、砂礓黑土、灌淤土、黑土、白浆土

低洼地的水成土

沼泽土、泥炭土

水稻土

水稻土

世界屋脊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