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9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9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docx

形势与政策国情篇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国情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戴莉萍)

一、国情概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仅27%的人认为美国才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球网举行的题为“中国是世界强国吗?

”的调查,约八成网友认为中国还不是世界强国。

并不是中国的网友妄自菲薄,“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国情,的确让人不敢盲目乐观。

然而,大量的统计数据却再清楚不过地向世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巨大进步。

GDP年均增长10.3%,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1952年至2010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位次跃升至世界第二。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3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5919元。

2010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4.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3万倍。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

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实际递增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2010年上半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52元,实际增长8.7%。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1339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

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10年达到83080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约1339倍。

粮食产量增长4.86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86倍,达到54641万吨;2010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7925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6亿多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949年的16万吨增长到6.27亿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长到2717万吨。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10年的28.1%。

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均居各大类之首。

对外贸易增长2500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年贸易额约10亿美元;到2009年,我国日均贸易额就达70亿美元,60年间我国年贸易额猛增2500倍。

如今,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9.68%,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9.68%,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勾勒出了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

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就是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届时,全国将高质量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扫除15-24岁文盲,基本杜绝新文盲产生,全国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成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性别差异。

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高中毛入学率达80%,初中毛入学率达100%,小学净入学率达100%,文盲率降至5%;2010年初中阶段在校生人数6857.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31.8万人。

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2010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802.1亿元,占GDP的1.7%,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

“我国已经步入科技投入大国的行列。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副司长察志敏在解读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时表示,我国科技投入在世界各国的排位上升。

2010年,我国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万人,已经是世界上研发人力资源投入最多的国家。

但占GDP的1.7%这一数据,说明我国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表明我国科技发展根基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约每三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有一件授权发明专利,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不高。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

经过60多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1949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0.15张,2010年末达到4张。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如果这些枯燥的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看看这些感性的描述: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水泥、黄金和原料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自2006年获得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头衔以来,蝉联至今。

历史上,经过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当之无愧地属于中国。

中国生产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等产品,还有几乎全部玩具。

以世界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店沃尔玛为例,在沃尔玛的6000个供应商中,就有5000个来自中国。

面对这样的一份成绩单,我们没有理由不骄傲。

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

“和别的国家比,我们的国情非常独特。

中国的任何成就除以13亿,成就是很小;问题乘以13亿,问题是很大的。

”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全球人均GDP排名中,中国仅排在第106位。

这恰恰说明了中国的国情逻辑:

中国既是强国,也是弱国;既是富国,也是穷国。

走过60年现代化之路,经历30年经济强劲增长之后,中国国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使我们很难从国际上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

当前的国情,又是怎样的呢?

1.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已经不仅仅是让人们“吃饱穿暖”,而是经济、社会、民主、环境等诸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小康。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事业、资源环境六大方面,共计23项指标。

该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实现程度为67.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其实现程度为76.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其实现程度为79.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其实现程度为91.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其实现程度为67.3%,与上年基本持平;资源环境受到重视,其实现程度为74.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该报告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几大重点和难点:

首先,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008年,“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仅为67.9%,虽然比上年有一定进步,但是在全面小康的六大方面中几乎是最低的,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其次,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有所扩大,平均预期寿命得到延长,总的来说,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但是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过缓;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仍然较高;有一部分人的住房状况急需改善,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第三,在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2008年,我国“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仅为74.0%,单位GDP能耗和环境质量指数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7.16倍和6.93倍。

2008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总人口13.28亿人,人均GDP22640元(合3313美元),2009年GDP实现8.7%,人均GDP可望达到3500美元左右。

按国际惯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常态。

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为37%和43%左右,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总体上已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

伴随民生的不断改善,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目前已超过0.48。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者占有社会财富的53%,20%的低收入占有的社会财富不到3%。

2007年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411元,而同期贵州省仅为6915元,相差5.41倍。

单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GDP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居民贫富差距最高在20倍左右,一般收入差距在8倍—12倍之间。

贫富差距拉大是构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根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以下,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

从目前我国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三大指标来看,都已经进入结构转型阶段。

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10%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6%左右;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38%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33%左右;在城乡结构中,2010年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2012年或2013年将超过50%的结构转换临界点,2015年将达到53%左右。

这些指标表明,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转换。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传统农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转变。

195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2.8%,1978年城市化率也只有17.9%,26年间仅提高5.1个百分点。

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5.7%,正在接近一般公认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明显分化,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速度差异明显,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落差逐步拉大。

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2008年,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5%的土地面积和占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58.4%的地方生产总值,中西部内陆地区则以占全国90.5%的土地面积和占全国60%的人口,仅创造了占全国41.6%的地方生产总值。

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对中国的地区不均衡做过这样的描述:

“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4.“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依旧突出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料显示,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口仍有7.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说明中国仍是个农业大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纵向看,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中国农民前所未有地解决了温饱,粮食等农副产品从不足到有余,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760元,年均增长12.6%,有了大幅提高。

但有饭吃,没钱花仍是多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制约,农民生活改善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横向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

从收入看,1991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为7.9%,农民仅为4.9%。

2009年1月—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7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307元,差距达3倍多。

从消费看,大中型城市的电脑拥有率已达到百户80台的水平,几乎能和发达国家相媲美时,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电脑也还不到5台。

从其他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94.7台,农村居民为49.1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冰箱93.6台,农村居民为30.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照相机39.1架,农村居民为4.4架;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空调100台,农村居民为9.8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137部,农村居民为50.2部。

2008年,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400千瓦时,农村只有100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不到城市的1/3。

从互联网的使用来看,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3.38亿人,而农村网民刚突破1亿人,仅占总数的27.8%。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不是完整的现代化。

5.就业问题压力巨大

按照联合国关于就业的统计指标,其分类中包括一项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划分,即16岁—65岁的人口。

在这一档中,中国2004年的统计数据是9.09亿。

这个数字比世界上最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3亿,足见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大学毕业生、城镇新增失业人口、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加上原先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后未能实现再就业的职工,这样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达2000多万个。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目前也已经达到1000多万个,但依然有1000多万的巨大缺口。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以六七十万的速度递增,已从2003年的212万达到2009年的611万。

今后中国每年都将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他们都需要工作。

此外,还有很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工作。

现在高中毕业标准年龄是18岁,大学毕业标准年龄为22岁,18岁和22岁的年轻人加在一起就有1200万人需要就业。

中国年轻人一年的就业需求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需求。

中国的就业问题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难。

6.人口老龄化成为潜在的巨大挑战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就算是老龄化社会。

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了1.4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劳动力的抚养比是20∶1,据测算,到2025年,抚养比将可能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

即便在发达国家,老龄化也是最头疼的社会难题:

法国近几年老年人口爆炸性增长,已经使该国的退休金入不敷出;英国养老金亏空目前高达300亿—600亿英镑;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为养老保险问题而暴露出财政危机;就算是在最富裕的美国,也面临着养老基金不够用的威胁。

到21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是美国老年人口的4.4倍,且几乎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

尽管预计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将位居世界第二,比印度约少5100万人,但是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仍将比印度多1.03亿人,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老龄化国家。

我国是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先于富裕的大国,所谓“国未富、民先老”,这使得我们面临挑战的艰巨性远高于发达国家。

7.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未来15年,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总量扩大,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倍—5倍,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重工业产业发展仍将继续,工业污染控制仍是重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在经历2008年和2009年调整期后,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快速”发展阶段。

钢铁、汽车等产业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

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染总量大幅度增加。

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保持在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上,到2020年内达到58%,城镇人口将达到8.2亿,城镇人口是农村人口的1.4倍左右。

在城市化过程中,废水排放量和垃圾产生量都会不断增加。

农村经济转型、消费升级,污染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会缓慢减少,生活污染源排放也将有所下降。

在耕地播种面积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化肥使用量的逐年提升使得种植业的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提高,养殖业若能使用规模化养殖,则牲畜的单位排放强度将大大降低,但随着养殖业产值的提高,污染物生产总量仍会逐年上升。

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将导致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

此外,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子电器、房屋及汽车等家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还要加快,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轮胎等的回收和安全处置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上述情况说明,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们很难从国际上找到现成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解决自身的特殊发展问题,我们只能充分了解、深刻认识,并牢牢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看待和解决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

二、相关热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1.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这是人们担心的情况。

(现状)

市民1:

现在有什么东西便宜的,没东西便宜的,你去看那辣椒都15块钱一斤了。

市民2:

十五块一斤,两块钱就这么几个。

市民3:

那个包子本来一块钱的,现在一块五了。

疯狂的物价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市民4:

米涨到两块六一斤,我好不容易跑来那么远背个二十斤回家,这么大年纪背不动,总感觉涨得蛮厉害的。

2011年1月5日,历时一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在这里揭晓,在813个候选字中,"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一个"涨"字主要表达了民众对市场物价变动的真实感受。

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煤价涨,一时间涨声四起,2010年以来CPI月度同比涨幅一路高歌猛进,连续突破3%、4%、5%,2011年6月又突破了6%,高达6.4%。

(分析)姚景源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这次物价上涨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特征,主要是吃的东西价格上涨,我们食品价格的上涨,它推动了我们物价上涨总水平的70%,那么显然说是这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它冲击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一个都需要吃,所以每一个人,任何人也躲不过去这次物价上涨对我们的冲击。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物价的上涨挑动着百姓的神经,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展开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举措组合拳。

(政策)2010年8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剑指蔬菜价格上涨。

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十六条具体举措。

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将绿色通道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

2011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从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努力降低蔬菜生产流通成本。

6月1日,农业部出台《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六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成效)稳物价、保民生双管齐下,控制物价上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去年CPI涨幅上涨3.3%,基本符合3%的调控目标,今年上半年上涨5.4%,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但调控物价的战斗并未结束。

今年6月的CPI涨幅创近三年的新高,其中猪肉价格更是上涨了57.1%。

(分析)彭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当前物价新一轮的上涨是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互相叠加、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其中包括成本性推动的因素,包括国际上通胀的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