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50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II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

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材料“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⑤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2.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

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庶子联合控制朝政,原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小宗服从大宗。

诸弟服从长兄;大宗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第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对周天子负责。

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贏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这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A是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4.唐太宗说:

“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唐太宗对于地方官胡作非为表示不满,“尤须得人”说明太宗注重地方官的人选,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对于地方官素质的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中太宗担心的是地方官的行为,故C项错误;地方官员不会威胁到皇权,故D项错误。

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答案】D

【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

6.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汉初出现了王国内的吏民及朝廷官吏均对诸侯王称臣的现象,到汉武帝时代严令禁止朝廷官吏与诸侯王以“君臣”相称,此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B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秦朝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至上的观念兴起,故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

A项是唐朝实行的,排除;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可以体现核心精神,但本身不是核心精神,排除C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导致六部最高长官地位提高,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官制变化,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9.李治安先生在其《行省制度研宄》中认为: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这说明

A.行省制使地方失去一切自主权

B.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行省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

D.行省制最早开创于秦始皇时期

【答案】C

【解析】“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说明中央集权使得元朝相对于秦汉以来的历史来看是加强了,但并不是使地方失去了一切自主权,故排除A,而选择C;使地方消除了割据根源的是北宋时期转运使的设置,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行省制开创于元朝,故D的说法错误。

........................

10.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错误,是君主专制导致军机处的出现;B项错误,军机处体现的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可能借鉴欧美民主制度;C项说法错误,军机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没有约束能力;D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政府加强专制的工具。

11.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提议提出控诉。

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答案】C

【解析】提前公布议程、两次投票之类的做法是在确保决策程序尽量完善,力争决策更合理,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材料也不涉及相互制约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轮番而治的信息,未体现轮番而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决策程序而未反映公民权利是否扩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这说明罗马法

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髙度发达的社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

关键信息:

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罗马法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把罗马法与现代法等同,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限于”说法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1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

“……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項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

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该材料

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

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髙度关注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对于未适婚人的犯罪的处罚比其他人要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未适婚人一般为未成年人,故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对未成年人有适当保护,故D选项正确;罗马法没有重罪轻罚的特点,且材料主旨是突出未适婚人与适婚人的处罚的对比,故A选项错误;对于未适婚人的犯罪的处罚比其他人要轻,这无法体现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故B选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重心所在,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重心所在,对学生的材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未适婚人”,分析出对于未适婚人的犯罪的处罚较轻的结论,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4.“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

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故D正确。

宗教改革的影响与议会地位无关,故A排除。

议会选举改革在1832年,故B排除。

工业革命的影响,在19世纪,故C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15.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A.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B.实行“分权与制衡”

C.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

D.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答案】C

【解析】“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表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以及改革现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性,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材料“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排除D。

16.曾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实行三权分立

D.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答案】C

17.根据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的基本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议会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C.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D.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答案】C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法国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法国政体的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8.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普鲁士所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项正确;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权力过大,具有半专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说明君主拥有实权,故D项错误。

19.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

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奕沂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着,留恋那己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

”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旨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的洋务运动。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0.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

故答案为B项。

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A项;“乌托邦”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

21.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海军编制和日本相比,指挥体系比较繁杂,容易导致指挥不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挥不畅导致甲午海战的失败,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都是近代化海军,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军指挥体制的不同,无法体现制海权和建制的是否先进,故C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

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

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22.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

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

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领导辛亥革命

B.领导义和团运动

C.倡导戊戌变法

D.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维新党”指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辛亥革命。

故A正确。

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运动,故B排除。

倡导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在甲午战争之前,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背景

23.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

这表明

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武昌起义之后,湖南等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说明武昌起义的效应明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革命党内部信息,故A项错误;B项时间是1912年;材料中说明的是部分省份武装暴动,故C项错误。

24.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

国内出版了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

这说明

A.推动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但还允许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说明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说法错误,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辛亥革命

25.1919年5月31曰,《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

“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

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

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由材料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故A正确;由“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京政府的不满,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材料,完成下烈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义,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

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陚,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到度》

材料二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以来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发展:

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选举范围扩大。

(2)特征:

分科设目,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

评价:

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信息从“选官的标准、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的范围”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设立进士科、武举”“糊名”“南北分卷”“八股取士”“废除”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明回答。

27.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

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

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

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

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

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有能力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地位卑微而受妨碍。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西方国家选举的发源地在古希腊,再往后,国王选举与教皇选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