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60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docx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Documentserial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

内容提要:

福建省石狮市的服装产业群是我国沿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

本报告对石狮市服装产业群发展的过程、内在机制以及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通过对石狮市服装产业集群的解剖,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政策思路。

?

关键词:

产业群  服装  石狮

?

?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

1987年以前,石狮一直隶属于泉州晋江县。

1987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石狮市,为省辖县级市,并作为福建省开放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市面积159.92平方公里,城乡居民30万人。

撤镇建市15年来,石狮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

到2002年底,石狮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7.5亿元,财政总收入7.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0元。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福建省第2名。

从1993年起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2年位列“全国100个最发达县(市)”第16位。

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原材料到成衣:

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

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

  

(一)服装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石狮的服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都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并形成了整体优势。

  

(1)服装业。

2002年,石狮市有服装企业2247家,从业人员近20万,总产值571205万元,年产服装1.2亿件(套),产品种类众多、门类齐全,主导产品包括运动装、休闲装、茄克、童装、西裤、内衣等,产值占石狮市工业的比重达到34.19%。

  

(2)纺织染整业。

到2002年,石狮市有纺织、染整企业421家,产品包括针织布、梭织布、复合布以及鞋辅料织造等,其中丝光棉、涂层复合面料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

2002年,纺织染整业年产针织布20万吨,无梭织布6亿多米,产值已经达到348480万元。

  (3)辅料业。

辅料业的发展是服装业发展的基础。

从服装辅料配套来看,从服装所需的拉链、商标、衬布、钮扣、缝纫线、电脑绣花、织带等辅料都可以在石狮地区进行生产和配套销售。

  

(二)基地化生产特征开始凸现

  目前,石狮市已经形成了彭田运动服装、凤里童装两大服装基地。

石狮现有童装生产企业及相关的配套企业数千家,年产值在10亿元左右。

另外,石狮的染整基地也正在大堡、伍堡等地形成。

2002年,石狮染整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348480万元,14家染整企业就集中在该区域。

  (三)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升级

  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

市场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市场。

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及其原材料集散地之一,全市共有18条以服装为主的商业批发街,8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

在18条商业街上分布着1万多家商店,其中有6000多家服装店,从商人员3万多人,服装年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

目前,石狮市正在投入资金建设大型现代化服装商城,服装城中心区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2.面料市场。

服装原料交易市场比较发达,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0多家布料供应商。

1995年建立的石狮市鸳鸯池面料市场,已形成九大中心区,辖区内2000余个仓储点、2000余个店面分别为600余家业主经营,全国有60多家纺织厂在市场设立办事处。

目前,石狮市鸳鸯池面料市场年销量达20亿米以上,年交易额达120亿元以上,规模和销量居全国面料市场第二位,已成为全国着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规模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品专业市场。

  3.辅料市场。

凤里街道与宝盖镇之间形成的辅料专业市场街,有四五百家店面,销售从线、绳、松紧带、钮扣、拉链、领头、肩垫、背夹、金属配件、胶针到标识、饰品、熨画等的系列产品。

在其背后是数百家辅料专门生产企业。

辅料专业市场除供应以石狮为中心的服装加工产业带所需,也辐射到外地。

  (四)国内外市场并进,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服装销售网络

  为了提高竞争力,石狮服装业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经营石狮服装的全国性商业网点共有5000家,海外营销网点或办事处超过300家,营销网络四通八达。

外贸出口是石狮纺织服装业的另一重要市场,目前外销比例已占纺织服装业产值的50%。

为了更快、更多地占有市场,石狮的服装企业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主要靠本地专业市场批发经销的方式。

近年来,石狮服装企业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开拓市场,形成了批发、零售、专卖、商场等四位一体的产品营销体系。

  二、石狮市服装产业链的发展过程

  纵观石狮服装产业群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估衣摊”时期(六七十年代)

  石狮地处“风头水尾”,耕地面积极为有限,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是一个自然禀赋条件很差的地方。

简单的农业经济无法维持人们的生计,一代代石狮人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背井离乡。

现在,石狮已经成为我国着名侨乡,石狮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关系。

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

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是石狮贸易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基本条件。

“血浓于水”,从背井离乡、飘洋过海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直与家乡有着密切的联系。

  外出的海外石狮侨胞通过与家乡长期的频繁交往,把海外先进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带回故里,不断冲击着侨乡单一的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

石狮人在谋生中一次次领悟了无商不富的道理。

早在60年代,一些居民就利用有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寄回来的物资开店摆摊,形成以小商贩为主体的商品市场。

高峰时无证商贩达600多家。

旧“洋服”是当时的主要经营对象之一,“估衣摊”也就逐步形成了。

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石狮的小商品市场多次受到打击,但是依然在曲折中发展。

到1975年间,石狮的个体商贩巳发展到1000多家,“估衣摊”遍布街头巷尾。

这个市场的兴起,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泛滥”。

经过反复批斗,个体摊点基本上被取消。

  

(二)服装制造业初步发展时期(1979~1984年)

  1979年,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品的规定,海外物资开始大量流入石狮。

除华侨随身自带的以外,从中国旅行社托运和邮局邮寄进来的包裹、行李,1979~1983年间每年约100万公斤。

物品种类包括服装、布料、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等。

由于国营商店没有能力收购,各种华侨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自由市场,于是小商品市场再度活跃起来。

由于从海外大量涌入的“洋服”款式新颖、价格低廉,投放市场以后,吸引了采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采购者,石狮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洋货”市场。

1983年1月,石狮首先开辟4个小商品市场和3个农贸市场,随后又在15条主要街巷上布满商店和摊点。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全国处于短缺经济时期,而且石狮当时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商品销路不成问题。

华侨回乡带来的洋货赠品和各种渠道携入的舶来品就不够卖了。

这样,市场拉力就开始起作用。

1978年,原石狮镇只有1家缝纫店。

到了1979年后,一部分居民就开始自发利用“三闲”(闲房、闲资、闲人)条件合股创办家庭式小工厂,仿制洋服装投放市场试销,效益见好,仿效者逐年增多。

随着产量的增加,服装也由舶来品到逐步自产,石狮服装业就这样产生了。

  至1984年,石狮镇服装厂发展到300多家,产值1950万元,大量物美价廉,款式新颖的“国产洋货”投放石狮商品市场,经营服装摊点达1500多个,贸易额近2500万元。

  (三)服装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时期(1985~1987年)

  石狮服装发展初期,大部分服装厂没有自己的定型产品,服装从款式、规格、色泽等方面基本上模仿“估衣摊”洋货和“来料加工”产品。

1985年后,一部分石狮服装企业在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以后,开始注重设计能力、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

这一时期,我国依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石狮服装业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造就了“全国跑石狮”的现象。

  随着石狮服装业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服装设计。

石狮成立了“石狮服装质量研究学会”,专门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

(2)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

当时,我国服装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石狮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

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比,则先进多了;(3)强化质量管理。

部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开始从计划、选料、做工、检查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虽然没有当时关于服装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但是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服装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石狮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1987年,共有大小企业592家(年产值为万元以上企业有20家),个体商贩3400多户,与外地联营的各企业164家。

外地在石狮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有4万余人,日客流量有3.6万人。

并且已形成各种类型市场12个,各类商业和服务业网点2801个。

从业人员11366人,年营业额26263.7万元,其中国营为7415万元,县办集体为232万元,乡镇办为639万元,个体为17977.7万元。

  (四)石狮服装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时期(1988~1992年)

  自从1987年批准石狮建市以后,石狮的政策更加灵活,为石狮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且,石狮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8~1992年,是石狮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服装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几年,石狮服装业乃至整个经济一年上一个台阶。

1988年以后,石狮服装业的规模迅速扩大。

至1991年,全市已拥有庞大的服装及服装配套企业1600多家,其中西服西裤生产企业240家;茄克、女装生产企业431家;童装生产企业165家;鞋帽企业60多家;牛仔系列企业50家;针织内衣系列企业150家;针织漂染企业55家,还拥有钮扣、装饰品等部份服装配件加工企业。

1991年全市服装总产量约5000万件(套),产值5亿元,居福建省第一位,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基地。

  在这一段时期,石狮服装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强,销售问题逐步体现出来。

为此,石狮加强了市场网络的建设。

首先,石狮的专业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1992年全市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3座商业城,7000多家大小商店,服装市场经营面积近11万平方米。

平均每4名居民就有一间商店(摊位),服装从业人员近4万多人。

“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是对石狮服装市场盛况的准确概括。

  与此同时,服装产业开始主动向外拓展市场。

1990年以后,石狮企业开始大批在全国各地建立服装销售网点。

到1992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在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商场建立了1500个销售专柜,21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代理处,组成了一个联结海内海外的庞大的销售系统。

  (五)调整阶段(1993年至今)

  1993年以后,由于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石狮服装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调整阶段。

1993年初开始出现调整迹象,但是总体看来规模还在扩大。

到了1994年石狮服装产业出现明显的滑坡现象。

据1994年的调查,1994年的服装产量比1993年下降了29.6%。

1994年服装制造业产值21.94亿元,比1993年下降12.2%。

服装企业中,停产企业577家,半停产企业550家,约占全市服装企业的52.3%。

  1994年以后,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石狮服装产业也在进行调整,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一些企业开始脱颖而出并成为实施服装产业群的“领头羊”。

目前,已经涌现出如七匹狼、富贵鸟、金犀宝、野豹、柒牌、劲霸、爱登堡、帝牌、哈利德等着名品牌,现有注册商标2000余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福建省着名商标40多个。

品牌创新使得石狮服装业高附加值产品增多,产品质量、档次均有所提高,产品批量有所加大。

  2.纺织与染整业开始发展起来。

到2002年,石狮市有纺织、染整业企业421家,产品包括针织布、梭织布、复合布以及鞋辅料织造等,其中丝光棉、涂层复合面料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

纺织染整业的发展标志着石狮服装业开始呈现产业前向一体化趋势,这对提高石狮整个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近年来,石狮服装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借助毗邻台湾的优势,199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扩大了与国际市场的沟通。

很多企业通过设立合资公司、与国外着名品牌公司定牌生产、自己设计直接出口等多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2001年,石狮市出口销售收入达到19897万美元,自营出口总值达到9255.44万美元。

据石狮市外经局负责人估计,目前外销比例已占纺织服装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小企业,大群体”:

构建区域性整体规模经济优势

  石狮的服装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属于传统产业集群,主要以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属于小企业群生型。

与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不同,石狮服装产业群众多的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竞争力较强的有机的产业群落;(3)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

与纯集聚模式和产业综合体模式不同,在石狮,通过社会网络连结起来的专业化中小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具有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有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和意大利,那些特色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

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要比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表现得更为良好。

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来自于规模优势、分工优势和社会网络优势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是通过“小企业,大群体”模式获得的。

  

(一)规模优势

  石狮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是主要组成部分。

石狮民营企业之所以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有两种效应在起作用。

一是“蚂蚁效应”。

早在80年代初期,一部分人就抓住“洋货”供不应求的机会,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华侨的信息、技术、资金,转到搞“三来一补”,生产仿港、仿洋的国产洋货,供应市场。

在获得了成功以后,就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1985年民营企业后逐步增多,1988年发展出200多家服装厂,成为服装市场的支持力量。

二是“裂变”效应。

一般来说,在创办企业的初期,资金是非常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通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筹集资金。

因此,石狮绝大多数企业为家族企业。

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利益分化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成员经验也不足,管理者以在亲朋好友中具有权威的人士为主,企业内部比较好协调。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利益分化比较明显了,各成员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具备了独立从事业务的能力。

而且,石狮的服装产品大多数为中低档产品,进入门槛较低,加上石狮人具有“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特征。

这样,家族企业就不断分化。

“三资企业”是石狮服装产业群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给了外商投资大陆提供了条件。

建市以后,石狮市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三资企业”到石狮安家落户。

到2003年6月为止,石狮历年实际引进外资项目数达到1691个,投资总额达到2012661万元,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796221万元。

大量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石狮服装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石狮已经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与之相关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达到90亿元。

  服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扩张以后,一系列的效应就产生了。

第一,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对服装业而言,原材料采购是一项比较大的成本支出。

在该区域服装业规模上来以后,采购成本大为降低。

一是原材料供应者通过大规模的密集式的供货,也可以获得规模优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这对降低石狮整个服装业的成本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大量的供货商云集于此,原材料采购者可以货比三家,而且企业之间相互切磋,对市场行情非常了解,市场谈判能力也比较强,材料和原材料的价格可以大大降低。

第二,降低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虽然石狮的服装知名品牌还比较少,但石狮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虽然购买者并不一定清楚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但是对石狮的服装产业已经比较了解,这对石狮市各产业群的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降低成本和提高价格的机会。

新兴企业也不需要经历市场拓荒的过程,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第三,降低了企业的学习成本。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要获得这些条件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对于一个单打独斗的企业而言,这方面的成本更高。

在产业群体发展起来以后,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可以降低包括技术、专业技能、营销管道、品牌声誉等等内容的行业壁垒,进入成本比较低。

第四,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

大批企业产生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非常激烈的。

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迫使企业不断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同时,实际上也同时为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工优势

  从石狮产业发展来看,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所有的企业生产雷同的产品,既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转化为恶性竞争。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所有的企业都是输家,整个产业也会萎靡不振。

因此,明智的企业家就会开始对市场进行细分,为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选择在一个或者几个少数的产品和服务上做文章。

这样,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中小企业之间经过较长时期的“磨合”,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关系。

石狮中小企业之间的这种分工合作关系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

这种分工协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的分工协作,将某一种或者某一类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和工序分割开来,每个企业负责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环节。

一个是横向的协作,不同的企业群体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

这种专业化分工不仅会在生产和服务环节进行,而且会在各个产业环节之间进行。

与此同时,生产企业群落和商贸企业群落相互交融和耦合,形成了一种结构张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带动对方的发展。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网络。

目前,石狮的服装产业群已经形成了一个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网络体系。

  (三)社会网络优势

  在石狮,服装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完全排斥的关系,调查表明,企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

企业之间的协作而且表现在不同的产业链条环节、生产和销售不同种类和品种产品方面,而且表现在同类业务上。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大量的企业存在分包行为。

由于服装产品种类品种、花样、款式、质量方面的要求变化速度非常快,订货方要求的供货期一般非常短。

作为小企业,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供货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分包行为就非常普遍。

一般来说,接单者主要将业务分包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

同时,在亲戚、朋友和同学之间,相互融资、交换信息、共同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共同开拓市场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

通过这一网络,每个企业都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在具体进行协作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市场方式进行。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但是,这种协作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基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可以使合作者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而且合作者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这说明,石狮服装产业具有非常强的根植性,服装产业的发展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四、石狮产业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狮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先行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服装产业科技含量较低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以外,石狮绝大多数服装、纺织行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薄弱,仍然处于模仿阶段。

虽然很多企业也成立了设计部门,但高级设计人才很少,先进手段还没有普及,设计能力不强。

从生产过程来看,生产设备条件参差不齐,石狮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服装产品主要为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石狮服装产量已经达到1亿件(套)以上,但服装销售额仅为60亿元,整个石狮服装产品的平均价格仅为5~6元左右。

  从长远来看,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必定缺乏竞争能力。

在80年代,石狮企业主要是靠快速模仿港台设计和进口优质面料和引进海外设备取得竞争优势的,但是现在这种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由于面料开发和服装设计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石狮服装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

石狮面料企业和服装企业的设备水平仍然只有海外90年代初期的水平,产品竞争力必然与国际水平相差一大截。

  

(二)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

  信息化对于企业捕捉获利机会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利于政府进行管理和服务。

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投入能力和人才,一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够,不重视对信息化的投入。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跟风”阶段。

别人生产什么,自己生产什么。

这一问题会导致市场同步振荡,“一窝蜂上、一窝蜂下”的现象非常明显。

如果市场信息不灵,设计能力差,企业就很难进行市场细分和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由于缺乏差别化生产的能力,大多数企业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结果形成过度竞争。

  (三)品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看,具有品牌的企业还比较少,当前服装业的国际化趋势日见加强,虽然石狮的服装产业在福建省内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全国驰名商标还只有2个,国际知名品牌还没有。

出口到国外的产品的价格非常低。

在欧美市场,很多产品连商店都进不了,只能摆地摊。

  (四)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石狮服装产业最初的发展是由市场带动起来的。

80年代之所以产生“全国跑石狮”的局面,就是因为石狮有“洋货市场”。

建市以后,石狮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建设。

但总体来看,石狮的市场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专业市场体系还不完整,大部分服装产品门类没有专门的市场。

现在石狮已经是“中国着名休闲服装城”,但是服装交易被零散地分布在各处。

“地摊交易”随处可见,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市场秩序还不规范。

假冒伪劣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乏专门的外销市场,不利于石狮服装业的国际化;四是金融、技术、信息等市场还不成熟,不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五)行业组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得到发挥

  石狮目前共有纺织服装、染整、鞋业、鸳鸯池布料、包装印刷、旅馆、广告业以及个体等8个公会或协会,共有会员9566家(人),其中纺织服装300家,鞋业67家,染整37家,包装印刷80家,布料380家,旅馆业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