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82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docx

10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

,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报告程序:

A、发生以上情形,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B、报告程序:

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爆发报告表》进行报告。

C、报告方式、时限和要求:

院感科在2小时内电话或传真方式报告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网络直报。

4、医院感染中传染病的报告:

(1)、传染病报告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2)、报告程序:

发生的院感病例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院感病历监测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以《院感管理通讯》的形式汇报,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6、全院综合监测(现患率调查):

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一次现患率调查,每月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7、目标性监测: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应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

8、病历监测质控标准:

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院感细菌培养率高于30%。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

1、目的:

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证据。

2、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科室

3、工作要求:

院感科工作流程

工作要求

支持文件和记录

1、对可疑或危重病例进行检查。

2、监测病例数不少于监测人数的10%;

病例

1、医院感染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2、医院感染是否及时上报;

3、发生部位及高危因素及处理原则;

4、病原体特点及细菌耐药性

5、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资料汇总

反馈

制订并督导实施处理措施

1、院感控制措施:

消毒隔离方案

2、指导及时送检细菌标本

3、抗生素治疗方案

 

1、每天进行院感资料收集

2、利用计算机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趋势分析

3、每半年利用《院感通讯》进行信息反馈

4、每季度资料上报卫生局主管部门

 

《院感管理通讯》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保证全院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

2.监测范围:

全院临床科室

3.工作要求:

全院正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及物品:

(1)生物监测:

目的:

监测消毒、灭菌后效果。

方法:

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物品每季度抽查一次,

使用中的灭菌剂、灭菌物品每月抽查一次。

合格指标:

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科室必须每日对含氯消毒剂浓度进行监测,每周对戊二醛浓度进行监测。

由专人测试浓度、登记,护士长监督执行。

登记本院感科统一发放。

4、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5、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

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6、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

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

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1.每月对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室、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院感科按计划定期进行抽查监测。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1)I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³,物体表面≤5cfu/cm²,医护人员的卫生手≤10cfu/cm²。

(2)Ⅱ类环境:

(普通手术室、产房、早产儿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空气≤200cfu/m³,物体表面≤5cfu/cm²,医护人员手≤10cfu/cm²,外科手消毒≤5cfu/cm²。

(3)Ⅲ类环境(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³,物体表面≤10cfu/cm²,医护人员手≤10cfu/cm²。

(4)Ⅳ类环境:

(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²,医护人员≤15cfucm2²。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011年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计划

根据2009年12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主要进行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其他科室酌情每季度采样监测一次。

监测要求如下表:

(五)2011年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科室

空气

物表

消毒液

无菌物品

手术室

2份/月

2份/月

3份/月

3份/季

3份/炉/月

血净中心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月

ICU

2份/月

2份/月

2份/月

1份/季

产房

2份/月

2份/月

2份/月

1份/季

产科

2份/月

2份/月

2份/月

1份/季

儿科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季

NICU

1份/月

2份/月

1份/月

1份/季

供应室

1份/月

1份/月

1份/月

2份/月

烧伤病房

1份/月

2份/月

1份/月

1份/季

检验科(配血室)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季

感染科

1份/月

2份/月

1份/月

1份/季

发热门诊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季

外科门诊(手术室)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季

儿科门诊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季

五官门诊

(耳鼻喉喉镜室)

1份/月

1份/月

1份/季

1份/月

(活检钳)1份/月

口腔科

1份/月

1份/月

1份/月

1份/月

(消毒炉灭菌)2份/月

无痛中心

(人流室、内镜室)

2份/月

2份/月

2份/季

2份/月

(活检钳)1份/月

(胃肠镜)1份/月

急诊科(手术室、配液室)

2份/月

2份/月

2份/季

2份/季

说明:

1、各科室院感护士按监测计划开展有关监测,请提前到检验科细菌室预约后领取监测物品(肉汤瓶、试管、平板)。

如有特殊情况需增加监测标本的,经院感科同意后,可增加标本。

2、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的灭菌效果监测(包括灭菌炉生物监测、物品抽检),由科室采送标本。

3、血透室出入口液监测,每月1次,每次2份,由科室采送标本。

4、无痛中心胃肠镜消毒监测,每月1次,每次2份,由科室采送标本。

5、灭菌物品存放环节的监测由院感科抽查;院感科仅按院感质控检查计划对各科室进行抽查监测,遇特殊情况随时增加监测的科室和项目。

(六)2011年目标性监测计划

目标性监测主要针对院感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要求相关科室配合,并定时填写和上交监测表格。

2011年将重点开展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也是院感发病率高居的主要科室(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大),严重地影响疾病的预后。

如何进一步掌握ICU病人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生规律和有关危险因素,通过有效实施各种干预措施来降低ICU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迫切任务。

根据《广东省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

入住重监护病房超过24小时所有患者。

二、监测内容

1、ICU患者住院动态:

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

2、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存活、死亡)等。

3、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是否留置深静脉导管、是否留置导尿管、是否有气管插管/气切、当天最高体温、是否发生血液感染、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有无其他院感、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药敏结果、调查者等。

三、前期准备

1、与监测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了解监测的方法及意义。

2、对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3、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以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数据准确收集。

四、数据收集

1、将监测测内容制成表格,每日填写:

《ICU病人住院动态登记簿》由ICU监控护士(或主班护士)负责填写,以每日0时截止;“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控表”、“呼吸机撤机指征评估表”由住院或主治医师负责填写。

发现医院感染的病人仍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内部网进行报告。

2、院感专职人员专人定期到科室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及时查看细菌室病原检测报告,掌握发生医院感染的可疑线索。

3、院感专职人员每周到ICU查阅病案,床旁了解病人情况,或与ICU医务人员一同查房。

监测时应注意如下信息:

(1)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

(2)症状、体征:

发热、咳嗽等阳性症状,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血尿常规及微生物培养等)。

(3)一般情况:

皮肤、粘膜的完整性,神志情况,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

(4)带管情况:

导管留置情况;侵入性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对留置超过5天的导管应每天评估是否可以尽早拨除。

(5)治疗方案:

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特别应注意抗菌药物调整情况。

(6)影像学:

胸部X线或CT检查是否发现有阳性表现。

4、ICU医院感染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转入科室报告该例院感时请在院感诊断栏注明“从ICU转入48小时内发生”)。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应24小时内通过内部网进行网络报告。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见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五、资料统计

1、监测人员应及时将数据输入电脑,若发现数据缺失,应及时补充完善。

2、定期(每月、每季、每年)统计各项感染指标。

3、定期反馈信息。

六、分析应用

1、定期横向、纵向比较各项指标,如与本院历年来的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与其他医院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

若感染率过高,应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若感染率过低,应分析是否存在漏报等原因。

2、定期将监测分析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3、定期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1、细菌耐药性监测:

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2、监测调查对象:

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3、监测内容:

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4、监测方法:

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5、资料分析内容:

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6、总结和反馈 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每半年由细菌室提供耐药菌和药敏分析数据,向临床医师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反馈。

(八)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测制度

抗菌药物定义:

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1、目的:

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2、监测对象:

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3、监测内容:

3.1基本资料 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3.2使用抗菌药物资料:

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经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

4、资料分析

1)住院(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2)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3)感染诊断及时性和准确性;抗感染治疗是否合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否合理;

4)感染检查及时性、必要性;

5)病例、病程及相关医疗文件书写、告知的及时性;

6)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中的构成比。

5、反馈和通报:

A、每季度在内部网上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

B、向主管院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汇报监测结果;

C、对不合理使用的原则性问题或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毒付作用增加,以至对病人造成了伤害,酌情扣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