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91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7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docx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

工业企业会计资料目录: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可以分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资金的退出。

从企业角度讲,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包括货币本身)的资金。

  工业企业从各种渠道取得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

一般来说,流动资金是以货币资金形态投入企业的,固定资金是以固定资产形态投入企业。

其经济活动主要以生产为中心,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

  在供应过程中,企业以货币资金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

企业既要与供应单位办理结算,以银行存款或现金支付各种材料款和材料运输、装卸等费用,又要取得适用的材料,为进行生产而储备必要的物资。

通过供应过程,流动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变为储备资金形态。

  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

这个过程是从材料投入生产开始到产品制成为止的产品制造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企业的资金即由原来的储备资金转化为在产品形式的生产资金。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货币资金由于支付职工的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而转化为在产品,成为生产资金。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使用时会磨损,这部分磨损的价值即折旧,转移到在产品的价值中,也构成生产资金的一部分。

生产过程结束时,在产品制成为产成品,生产资金转变为成品资金。

  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产品销售出去,完成其价值的实现。

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出售所生产的产品,取得销售收入。

在销售过程中也会发生包装、运输、推销等产生的销售费用。

以货币资金形态收回的销售收入可以补偿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耗费,以及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及筹措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

通过销售过程,成品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

  综上所述,企业的资金经过供、产、销三过程,从货币资金形态顺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形态,最终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一过程称为资金循环。

由于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而引起的连续不断的资金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工业企业资金在向国家交税、分配股利和利润、归还借款时退出企业。

  因此,工业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是供、产、销经营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

包括:

①由于经营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企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

②企业在供、产、销的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费用支出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情况。

③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和解缴的情况。

 

 

采购与质管部门的费用应如何核算

某单位是工业企业,请问采购部门发生的办公费、交通差旅费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品质管理部门的费用,应该计入哪些科目?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企业(商品流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这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商品流通企业相关规定有所不同。

按此判断,企业采购部门发生的费用如果能够明确对象化,可以直接计入或者通过合理方式分配计入所采购的存货成本中。

如果无法对象化也无法采用合理方式归集后进行分配,则计入“管理费用”或“经营费用”。

  至于质量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通常是计入制造费用,然后分配计入存货成本。

但也应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能够对象化而有所区别,如果可以直接对应到特定生产车间或产品,则可以直接或分配计入相应产品,如果不能对象化到具体车间、产品,则需要在较大生产单位如全厂范围内分配。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期生产的成品价值+计算期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自制半成品价值+计算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大修理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价值

2.工业净产值

生产法:

工业净产值=工业总产值-物质资料消耗价值

分配法:

工业净产值=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利润(亏损)+利息+其他

3.积累率

积累率=积累基金/国民收入×100%

4.固定资产需要量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期生产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

用实物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年生产量/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数×单位设备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产量定额=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全年日历数-节假日-设备检修停工天数)×每天工作班次×每班工作小时

用台时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全年计划生产任务需用设备定额总台时/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台时=Σ(计划年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定额改进系数)/全年单位设备有效工作台时(定额改进系数=计划年度小计新定额/单位允时定额×100%)

5.固定资产原值

计划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上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增加固定资产原值-计划年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6.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全年平均总值=1~12月各月应计提折旧的各项固定资产原值的月初余额之和/12

增减法,其计算公式为:

计划年度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量=期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计划年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式中:

年度内增加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Σ(某月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该月增加应计提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Σ(某月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12-该月份减少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7.固定资产折旧率

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季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4=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4

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8.固定资产净值

报销时消耗额=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150%-残值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额

固定资产净值全年平均余额=1~12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4

9.固定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的比重=某一类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10.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起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11.固定资产更新率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12.固定资产退废率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13.固定资产净值率

固定资产净值率=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净值率/综合折旧率

14.固定资产磨损率

固定资产磨损率=期末固定资产折旧余额/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15.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

16.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17.低值易耗品摊销额

净值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摊销率

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已经摊销数

分期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计可使用数

产品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预计残值)/预定使用期内的预计产量×计算期月产量

五五摊销法:

领用时耗销额=在用低值易摊品计划成本×50%

18.材料需要量

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产量×计划废品数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回收废料数量

=[计划产量/(1-废品率)]×材料消耗定额-(1-回收废料率)

19.辅助材料需要量

辅助材料需要量=计划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辅助材料需要量=上期单位产品产值(或工时)辅助材料消耗量×计划期产品产值(工时)×(1-压缩系数)

20.工具需要量

工具需要量=计划期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末工具周转量-计划期初工具周转量

某种工具消耗量=计划期某种产品的计划产量×该单位产品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

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制造一定数量的产品使用某种工具的时间/某种工具的寿命(分)

21.材料供应量

材料供应量=材料需要量+计划期末储备量-计划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22.材料储备量

材料经常储备量=供应间隔天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保险储备量=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最高储备量=(供应间隔日数+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或=经常储备量+最低储备量

材料最低储备量=(检验日数+使用准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平均储备量=(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2

材料季节性储备量=季节性储备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23.材料采购量

材料订购量=(订购时间+订购间隔期)×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实际库存量-订货余额

订货点订购量=订货时间×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

24.材料采购次数

材料采购次数=材料年需用量/经济采购批量

25.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

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天)=材料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

26.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

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每日消耗量)×100%

27.材料的平均单价

移动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实际成本]/(以前结余+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实际成本]/(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数量

28.材料价格差异率

本月材料累计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价格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当月发生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价格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计划价格)×100%

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

按月初结存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100%

按材料价格差异率和调整率的关系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1

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月末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100%

或=[(月初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本月收入材料计划价格)]×100%

发出材料应分配的价格差异额=发出材料计划价格×材料价格差异率

29.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

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该种材料单价×材料保管费率

材料保管费率=(材料年保管费/材料平均储备价值)×100%

材料消耗总量:

某种产品材料总消耗量=本期投料量+期初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退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期初领而未用的余料量-期末领而未用的余料量

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Σ期末各种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结存量×材料消耗定额

30.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

31.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

一种产品消耗一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00%

一种产品消耗多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Σ(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计划价格)/Σ(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价格)]×100%

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Σ(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实际产量)/Σ(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实际产量)]×100%

32.原材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产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总量×100%

33.原材料损耗率

原材料损耗率=原材料的工艺性损耗重量/消耗的原材料重量×100%

34.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不同规格零件净重之和/不同规格零件消耗原材料总重量×100%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主产品重量+副产品重量)/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35.废料利用率

废料利用率=(副产品重量/废料重量)×100%

36.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

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实际利用率-定额(计划)利用率

37.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

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实际消耗/消耗定额)×100%

38.原材料节约量

原材料节约(或耗损)数量=(实际单耗-消耗定额)×报告期产量

39.原材料代用节约额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的材料数量=原用原材料单位产品消耗量×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材料金额=(原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代用品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40.材料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购入量-材料计划购入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材料储备量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储备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储备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41.生产设备需要量

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生产任务/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100%

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单台设备的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42.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该类设备的数量×规定的全年开动时间

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设备的作业时间数×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同类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每一台产量定额=(同类设备允数×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

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日历天数-节假日)×日制度工作时间-设备修理停歇时间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台时定额×改进压缩系数)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代表产品台时定

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日历日数-节假日)×班次×每班工作小时数×(1-设备停修率)

43.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

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的生产能力

设备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新增设备的年生产能力×(自投入生产到年底的日历日数)/365

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设备的年生产能力

44.锻锤生产能力

锻锤生产能力=锻锤每小时锻件产量(吨/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

化铁炉生产能力(吨/年)=化铁炉每小时产量(吨/小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改进系数

改进系数=1-(自然损耗率+浇胃口残头等消耗率+废品率)

45.电弧炼钢生产能力

电弧炼钢生产能力(吨/年)=炼钢炉容量(吨)×(全年有效工作时间/炼钢周期)×改进系数

46.生产面积生产能力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现有生产面积×制度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47.生产面积负荷系数

生产面积负荷系数=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现有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

设备的全年计划总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计划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利用率×制度台时数利用率

48.设备台时平均产量

设备台时平均产量=按定额工时计算的产品产量/(设备平均数量×每台设备工作小时数)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

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

49.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

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设备组的设备数量×单位设备有效时间

50.设备的时间潜力

设备的时间潜力(台时)=使用设备台数×平均每台不必要的停台时间

51.设备的能力潜力

设备的能力潜力=设备设计能力的台时产量-设备的实际台时产量

52.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

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设备时间潜力×实际平均台时产量

53.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设备能力增长潜力=每台设备能力潜力×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

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设备实际运转台时数+设备时间潜力(台时)

54.设备全部增长潜力

设备全部增长潜力=设备时间增长潜力+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55.设备平均数

报告期设备平均数=Σ报告期每日拥有的设备数量/报告期日历日数=期初设备数量+(报告期增加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减少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

56.实用设备安装率

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台数/实有设备台数×100%

57.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已安装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8.已安装设备利用率

已安装设备利用率=实际使用的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9.完好设备使用率

完好设备使用率=实际使用设备台数×完好设备台数×100%

60.设备时间利用率

设备时间利用率=实际作业时间/最大可能利用时间×100%

61.设备日厉台时利用率

设备日历台时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历时间×100%=实际使用台时/已安装设备或实际使用设备的日历台时数×100%

平炉日历时间利用率=炼钢作业时间/(日历时间-冷炉大修理时间)×100%

62.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实际使用台时数/制度工作台时数×100%

制度工作台时数=已安装设备台时数(或实际使用设备)×制度工作日数×工作班次×每班次工作小时

63.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

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实际使用台数/计划使用台数)×100%

计划使用台数=计划使用设备×设备计划使用的时间

64.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

65.高炉综合利用率

高炉综合利用率=生铁产量(吨)/[有效容积(立方米)×(日历昼夜数-大中修理昼夜数)]=[生铁产量(吨)/(有效容积×实际作业昼夜数)]×[实际作业昼夜数/(日历昼夜数-大中修理昼夜数)]=高炉生产效率×高炉时间利用率

66.平炉综合利用率

平炉综合利用率=合格平炉钢产量(吨)/[炉底面积(平方米)×(日历昼夜数-大修理昼夜数)]=平炉生产效率×平炉时间利用率

平炉生产效率=合格平炉钢产量(吨)/(有效面积×实际作业昼夜数)

平炉时间利用率=实际作业昼夜数/(日历昼夜数-大中修理昼夜数)

67.设备现代化的费用节约额

设备现代化的费用节约额=采用新设备后的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出厂价格-采用新设备后的单位产品成本)×实际比计划增加的产量

68.设备修理工作量

设备修理工作量=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一个修理复杂系数的工时定额

69.设备修理停歇时间

设备修理停歇时间=设备修理工作量(工时)/(一个轮班参加修理的工人数×每个轮班工作时间×轮班次数)

70.设备维修材料消耗定额

设备维修材料消耗定额=用于设备大修理的材料实际消耗量/单台设备修理复杂系数

71.设备平均在修日数

设备平均在修日数=各台设备在修日数之和/修完设备的台数

72.单位产品的设备维修费用

单位产品的设备维修费用=设备维修费用/产品生产量

73.设备维修费用效率

设备维修费用效率=(产品生产量/设备维修费用)×100%

74.设备维修计划完成率

设备维修计划完成率=(报告期累计完成检修台数/本年计划检修台数)×100%

75.设备修理质量平均等级

设备修理质量平均等级=[Σ(质量等级×修理完毕的各等级设备数)]/Σ修理完毕的各等级设备数

76.设备修理返修率

设备修理返修率=(修理设备返修台数×/修理设备送检台数)×100%

77.设备泄漏率

设备泄漏率=(泄漏点总数/静密封点总数)×100%

78.设备故障率

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停歇时间/设备开动总台时)×100%

79.设备事故率

以设备事故次数与实际开动的设备台数对比,其计算公式为:

设备事故率=报告期设备事故次数/报告期实际开动的设备台数

以设备因事故停开台时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对比,以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设备事故率=(报告期设备事故停开台时/报告期设备实际开动台时)×100%

80.设备事故损失总金额

设备事故损失总金额=设备事故的修理费总额+设备事故造成减产金额

设备事故造成减产金额=各种设备事故减产数量×单位产品价格

设备事故造成减产数=设备事故停开台时×每台时平均产量

81.设备换班系数

设备换班系数=设备工作的总台班数/实际使用的设备总台数

82.工艺用燃料需要量

工艺用燃料需要量=(单位产品标准燃料消耗定额×计划产量)/折算系数

折算系数=实际使用的燃料每千克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标准燃料=非标准燃料×(每千克非标准燃料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83.铸造焦炭需要量

铸造焦炭需要量=炉料总重量×熔炼每吨金属的焦炭消耗定额

84.焦铁比

焦铁比=化焦总量/焦炭消耗量

85.标准煤量

标准煤量=Σ[煤炭数量×每千克煤炭发热量(千焦)]/700(千焦)

86.单位产品耗煤量

单位产品耗煤量=(全厂用煤总量-全厂非工业生产用煤量)/产品产量

单位产品耗煤量=该种产品应分摊的煤消耗量/该种产品产量

该种产品应分摊的煤消耗量=工业生产用的煤总消耗量×(该种产品定额消耗量/总的应耗煤量)

工业生产用的煤总消耗量=全厂用煤总量-全厂非工业生产用煤量

87.锅炉用煤需要量

锅炉用煤需要量=锅炉计划开动日数×煤炭日耗定额

或=计划产量(产值)×单位产品(产值)耗煤定额

88.铸造加热炉熏油需要量

铸造加热炉熏油需要量=计划铸件产量(产值)×单位产量(产值)耗油定额

每万元产值耗煤量=标准耗煤量/总产值(万元)

节约煤消耗的节约额=[上期单位产品耗煤量(千克)-本期单位产品耗煤量(千克)]×本期产品产量×每千克燃料计划价格

89.单位产品耗电量

单位产品耗电量=(收入电量-转供电量-非生产用电量)/本期产品产量

90.每万元产值耗电量

每万元产值耗电量=(收入电量-转供电量-非生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