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24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7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

届二轮人体的稳态和免疫专题卷全国通用4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一、单选题

1.小明设计了如下表格来统计其家庭成员一日内的体温变化,仅通过本表格的数据无法做到的是()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统计表(腋窝温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成员

6:

00

9:

00

12:

00

15:

00

18:

00

21:

00

睡前

平均温度

母亲

父亲

小明

A.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可能发现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实现的

B.通过横向比较可能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波动变化

C.通过父亲和母亲体温比较可能发现体温与性别有关

D.通过父母和小明体温比较可能发现体温与年龄有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得出的结论:

1、通过横向比较——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波动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凌晨体温最低,午后体温最高。

2、通过父亲和母亲体温比较——体温与性别有关,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3、通过父母亲和自己体温比较——体温与年龄有关,一般成年人低于未成年人;故选A。

考点:

体温的特点。

点评:

据表格分析体温得特点,要求较高,需要抓住单一变量,问题就迎刃而解。

2.低体温症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35℃度以下,严重的低体温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低体温症是由于患者垂体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的

B.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

C.若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D.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症患者进行抢救

【答案】BD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项错误;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若分泌过多可导致体温偏高,C项错误;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症患者进行抢救,前者可以减少散热,后者可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而增加产热,二者都能达到使低体温症患者的体温上升的目的,D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3.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病人注射葡萄糖溶液,其主要目的是

A.供给全面营养B.供给能源

C.维持细胞渗透压D.供给水分

【答案】B

【解析】A、葡萄糖只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不能供给全面营养,A错误;

B、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因此给低血糖休克病人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供给能量,B正确;

C、葡萄糖溶液目的不是维持细胞的形态,C错误;

D、葡萄糖溶液目的是供给能量,不是供给水分,D错误

【考点定位】糖类的作用

【名师点睛】1、血糖浓度持续降低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症群而导致致的综合症就是低血糖休克.一般以血浆血糖浓度<2.8mmol/L,或全血葡萄糖<2.5mmol/L为低血糖.

2、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4.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A.抗体B.葡萄糖C.呼吸酶D.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葡萄糖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内环境知识总结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B.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它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C.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D.酶均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答案】C

【解析】

6.“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若A表示双层膜细胞器,B、C、D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B.若A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C、D是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C.若A表示细胞外液,则B、C、D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D.若A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C、D是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而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B错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D正确。

7.下列关于体温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人的体温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②当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

③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大脑皮层通过分析综合产生冷觉

④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通过调节使排尿量减少来减少散热

⑤人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①人的体温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正确;②当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应该舒张,错误;③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大脑皮层通过分析综合产生冷觉,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正确;④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出汗少,通过调节使排尿量增大,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错误;⑤人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完成的,错误。

所以选B。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体温调节的图解

8.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8.0级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

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

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A.寄生虫感染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肾小球发炎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些人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是由于长期缺乏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液中的血浆蛋白严重缺少,从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故本题选B。

考点:

组织水肿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营养不良导致的组织水肿,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9.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主要由③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A正确;代谢废物主要由③泌尿系统排出体外,B正确;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10.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是()

A.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目前普遍认为的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以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目前普遍认为的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考点: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人体遇冷时,立毛肌会收缩,骨骼肌也会不自主颤栗从而增加产热

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

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正确;人体遇冷时,立毛肌会收缩,骨骼肌也会不自主颤栗从而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B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D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名师点睛】

(1)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3)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12.(2009秋•东城区期末)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可以发生在这个液体环境中的是()

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

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

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

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结构,人体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内的细胞内液和外界环境都不属于内环境.

解:

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内环境,所以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的特异性结合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C错误;

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都发生在红细胞内,D错误.

故选:

A.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13.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

C.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D.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稳态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②是淋巴,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存在于淋巴中,因此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③是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直接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14.质子泵是一种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它利用催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胃腔酸碱度属于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B.质子泵具有识别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K+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与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的机理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Na+-K+泵参与离子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分子,故Na+-K+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胃腔是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因此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B正确;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神经元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属于协助扩散,而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是准确做题的前提。

15.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B.延髓C.大脑D.小脑

【答案】A.

【解析】下丘脑的作用有:

感受:

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分泌:

受下丘脑内神经中枢的作用,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到垂体后叶;调节:

调节渗透压、体温、血糖;传导:

传导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小脑:

位于桥脑和延髓的后方,中间为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借小脑上中下三脚分别与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接。

小脑的机能有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和调整协调运动。

脑干:

包括中脑、桥脑及延髓。

下丘脑仅是体温的调节中枢,形成感觉在大脑皮层。

16.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人体摄入弱碱水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上升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葡萄糖属于血液运送的营养物质之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其次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B正确。

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人体摄入弱碱水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上升,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正确

【点睛】学生对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理解不清

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

17.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进入血浆,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B.胰岛A细胞的表面既有胰岛素的受体,又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内环境中的C0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D.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下,他的排尿量约等于饮水量

【答案】B

【解析】劳动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进入血浆,但是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因此内环境稳态没有遭到破坏,A错误;根据血糖浓度的调节过程可知,胰岛A细胞的表面既有胰岛素的受体,又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下,人体的排尿量减少,D错误。

18.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和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A.水B.无机盐C.葡萄糖D.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几乎不含蛋白质。

考点:

考查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区别。

点评:

难度中等,熟记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区别。

19.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

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是依靠自由扩散完成

C.图中CO2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O2到达4被利用需要经过6层膜,2处的O2浓度高于4处

【答案】D

【解析】略

20.关于渗透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血浆渗透压越大,抗利尿激索分泌越多,尿量越多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渗透压是溶质中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它的大小取决于微粒的数目,A正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血浆渗透压越大,抗利尿激素分泌越多,尿量越少,C错误。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说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1.21.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降低

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答案】B

【解析】饮用弱碱性水,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肺气肿患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B正确;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人体pH稳态的维持:

(1)稳态维持的原因: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2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等)、血浆蛋白等,不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项错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项正确;血浆正常的PH约为7.35~7.45,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项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项正确。

(Na+、HPO42-等)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23.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

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

D.X、Y、Z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Y血浆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肌细胞膜),A正确;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可能导致组织液的pH降低,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故它的细胞外液是X和Y,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内液等成分的判断,涉及到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转化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度不大。

24.在人体体液中占总量百分比最大的和在物质交换过程中最活跃的组成成分分别是

A.血浆、淋巴B.组织液、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D.细胞内液、血浆

【答案】D

【解析】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所占比例最大,约占2/3;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血浆起到运输的作用,既提供营养物质又排出代谢废物,是最活跃的组成成分。

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5.正常人体中,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为770KPaB.血浆酸碱度为7.35~7.45

C.体温为37℃左右D.血糖浓度为0.6~1.6g/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g/L,所以D选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中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示各数字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氧气到达4中被利用需要经过4层膜,2处氧气浓度高于4处

【答案】A

【解析】略

27.右图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正常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促反应速率)。

则符合小鼠生理状况的是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在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增强,耗氧量增加,故A正确,B错误;环境温度降低的过程中,小白鼠的体温并没有改变,因此小白鼠体内的酶的活性基本不变,故C正确,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二氧化碳、氧气B.水、尿素C.葡萄糖、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的细胞外液。

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能力,但它是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氧化酶是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也在细胞内。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成分。

点评:

基础题,识记细胞外液的成分即可。

细胞外液有运输物质的作用,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能力,这样就容易认为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区分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关键要看该物质存在的场所,细胞内的物质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9.在人体血浆中,蛋白质约占7%~9%,有关这些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氧气B.溶解细菌的细胞壁

C.中和细菌产生的毒素D.促进肝糖元分解

【答案】A

【解析】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A项错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的溶菌酶、中和细菌产生的毒素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C项正确;促进肝糖元分解的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D项正确。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中最大的易错点在于混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概念: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不属于内环境。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其中有溶菌酶、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等。

30.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C.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D.HIV潜伏期比较长,是一种RNA病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导致机体丧失细胞免疫,基本没有体液免疫,A正确。

HIV分布于各种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