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31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docx

江苏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四现代世界练习

板块提升(四) 现代世界

阶段一 世界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特征归纳]

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

(1)政治上: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经济上: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思想文化上:

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从政治上看,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

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不断扩充,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

(2)从经济上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3)从思想上看,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救济思想,制定社会保障法,还推动了注重环保等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从政治上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如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3)从思想上看,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传统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视角3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的特征

(1)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加强,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和剥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从经济上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经济危机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瘟疫疾病等问题凸显。

(3)从思想上看,现代主义的特点是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

人们在荒诞、毫无意义的现代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来体现这种精神危机。

[创新演练]

1.俄罗斯学者麦德维杰夫认为,20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麦德维杰夫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俄国根本行不通

C.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

D.俄国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根据材料“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即没找到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故D项正确。

答案 D

2.有这么一类艺术家:

普遍厌倦高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

这类艺术家(  )

A.主张回归古代,消极避世

B.崇尚自然,表达浪漫情怀

C.采用现代主义的风格创作

D.否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答案 C

阶段二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的世界

[特征归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1945年以来)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

(1)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

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超多强”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2)经济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

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3)科技文化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命题链接]

视角1 从国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美苏两极格局

(1)从国际政治上看,二战后初期,以“冷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的局面。

(2)从国际经济上看,两极格局对峙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3)从意识形态领域看,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

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性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视角2 从国际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从国际政治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成为唯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与苏联展开“冷战”,最终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从世界经济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从思想角度看,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体现了美苏“冷战”对抗的思想意识。

国家利益掩盖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格局中的主流思想。

视角3 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看待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从世界政治上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源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从世界经济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西欧、日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从思想文化上看,世界思想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加快,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下世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创新演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

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B.柏林墙的修建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D.越南战争爆发

解析 东德和西德的建立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反映,故B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针锋相对的对抗,故C项错误;越南战争主要是美国和北越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如果让你为下面漫画配上一个标题,比较合适的是(  )

A.“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B.“各国货币改革须在美元主导下进行”

C.“全球化和多极化呼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D.“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结成了同盟”

解析 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是要打破美元的主导,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国货币下的人们对美元抗议,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故C项正确;人民币、美元和欧元没有结成同盟,故D项错误。

答案 C

史学新论

(一)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建立及改革

  1.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

  

(1)形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行政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改革:

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的弊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调整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第三产业兴起等促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这只是程度上的变化,政府和市场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

[创新演练]

1.“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

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解析 由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选D项。

答案 D

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解析 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政府要扩大“福利国家”规模,故B项错误;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方案在国会得到了不同待遇,可以看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提出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史学新论

(二) 世界政治格局变迁与新中国的外交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

随着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国际格局的演变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

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项目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变动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变动

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第三次变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1.外交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2.经济建设:

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开始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祖国统一:

中美关系改善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四、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时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新中国成

立初期

(1949—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

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威胁;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

探索时期

(1956—

1976年)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

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内政上,20世纪60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新中国的“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内政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五、针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国际格局的演变及中国外交的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2.国家性质与对外政策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

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是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创新演练]

1.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当时国际上的形势是(  )

A.雅尔塔体系形成B.美苏冷战

C.两大阵营的对峙D.美苏争霸

解析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是1946年6月,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的特点是以美、苏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热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反映了雅尔塔体系的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两大阵营的对峙正式形成于1955年,从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2.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

“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

”由此可见,美国的远东政策(  )

A.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了纵容态度

B.导致中国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状态

C.有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

D.使远东地区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解析 根据“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可知此时二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二战后中国并未陷入被列强瓜分状态,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采取了扶植日本的政策,推动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故C项正确;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故D项错误。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