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39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docx

数学新课标专题辅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烧锅中心校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

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

一、重视观念更新,加强创新意识

什么是创造,可以下个定义:

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

这个定义较准确地揭示了创造的本质。

不过,就在校求学的儿童与青少年学生来说,当有特殊的涵义。

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才是学生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并对标准化常规问题做出不同寻常的回答,体现创新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办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和基础,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外国有位教育家到小学听课,有个学生口算7+7+7+4+7+7+7=46,解释说,7×7=49。

其中第4个7实际是4,所以49—3=46。

他称赞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一题多解找到新的解题方法,猜想几何图形的另一种公式推导方式,虽然人类历史上是己知的,但如果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的一种新方法是新颖的,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船收或是手把手的教。

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

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

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鼓励学生“我会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

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要引的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要引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引的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争取他们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小学生中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数学小竞赛活动,通过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调动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布置一些带有猜疑、拼凑和设想的数学题目,供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寓乐于学中,充分调动其家庭带动学习和积极性;教师设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和好奇发表个人的见解,也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

五、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入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

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等,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

同时,在操作中也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到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

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

全班分八个小组,第一到第四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其它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

做实验时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观察需要几次才能装满。

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或不等高的情况,很快有了实验的结果,前四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往圆柱内倒三次即可装满。

而其它组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学们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原因。

通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个个像小小的“科学家”在愉快的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烧锅中心校

A.一般的:

1.理论价值: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

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教育也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数学考试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高考在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了重基础、考能力的主题,对加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当今数学高考试题问题设计新颖、创新意识浓,活题、新题增多,以情境新、方法活体现对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在未来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即对考生潜能进行检测。

数学考试还结合学科特点,以数学知识作为思维材料和操作对象,考查一般心理能力。

应用问题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地从所给材料数据中,通过分析与综合,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抽象出数学模型,确定解题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选择题的设置上考思维、考能力的创新题目增多,成为部分考生企图快解巧解的障碍,这无疑是对考生抗挫折能力和对试卷整体优化处理策略的又一考核措施。

立体几何不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突出了创造能力的考查。

针对以上新情况,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新情境,加强能力训练。

课堂提问既要新颖、巧妙,又要准确、易懂,使新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理解的范围。

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

2.实践意义: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

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

当前,独生子女居多,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

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我们所提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能够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2、现代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走向未来,未来是知识激增、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给学生无限的知识去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但可能也应该能“教会学生思考、善于自学……培养他们现代社会中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生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马尔丘克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觉意识和自身努力,在此基础上,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进取和创造精神。

当今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讲: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思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创造思维是民族的灵魂,数学以其学科的特殊性,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通往知识宝库的载体,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创新教育

数学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从未满足过已有的事实。

从数的产生到无理数的发现,从解析几何的产生到微分几何的问世,从非欧几何的发现到计算机的发明,无不凝聚着古今中外数学家们的不懈追求、探索和创造。

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教材中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无不需要勇于开拓、执着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品质。

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不能离开创新教育,也只有坚持创新教育,才能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真正学好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学科水平。

B.深刻的:

(一)理论意义: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精辟地指出: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教育要创新,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

(二)实践意义:

1、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创新教育就是提升本身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人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众所周知,熟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曾经反映在无数人的大脑中,无数次地被人觉察。

但是由于人们在觉察这一现象时按部就班,意识活动中缺乏探究和创新的成分,所以不可能深入认识和发现问题,更不可能从中产生创造性活动。

而牛顿探索创新的意识令他从中发现问题,最终产生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引发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2、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沙市九中的一位高级教师同志15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他辅导学生完成2000多项小发明,有200多项获奖,不少学生还夺得国家级和国际大奖。

他说,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

这句话实际上指出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

具体说来,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1)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

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①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正如《合作教育法》中所指出的那样:

“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那么他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承认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保护和珍惜他们的创造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考方式,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但传统教育中往往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正确性,使得学生常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进而变得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扼杀。

在一电视节目中,一女主持人问一群孩子:

“你们知道花儿为什么会开吗?

”孩子们纷纷回答:

“因为它睡醒了;因为它听见鸟儿在唱歌……”但女主持人却遗憾地说:

“不对!

”这里的“不对”二字虽然说起来轻松,但却毫不留情地扼杀了孩子们爱幻想的天性。

女主持人拿成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孩子的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有过与该女主持人相似的言行呢?

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与你不一致或者截然相反的意见时,你是否认为他是在故意捣乱,或者认为他的想法很愚蠢?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就没有真正意识到他是在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他的回答或许不全面或不完善,但代表了他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无论对与错,我们都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因为,在你的鼓励声中,实际上包含着对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鼓励。

同样地,当你的班上出现了特别调皮、特别捣乱的孩子时,你是否在心目中把他列入没有出息、不可救药的那一类孩子?

如果是这样,那你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独立”两字的含义。

每个学生除了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比如,多血质的人反应迅速、灵活;粘液质的人则注意力持久、有耐性,但反应速度慢,这是气质上的差异。

又比如,有的人上进,有的人退缩,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这是性格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不同,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因此,做教师的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或衡量一个学生,而应该认识到人的差异性是先天因素(如气质)和后天因素(如性格)的影响造成的,每一种个性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

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

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②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学生还正处于成长之中,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必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如上课好动,有时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这时,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尤其是对那些不太守纪律、不太听话、好异想天开、好表现的学生更应该这样。

在有的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些不好教的学生,然而,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

如果教师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他们,那便是对创造性的一种漠视甚至是扼杀。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

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你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惊奇的感受。

同时,发展的人意味着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从学生现有的成绩推断学生聪明与否,能干与否。

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看作是没有出息、没有潜力的那一类,这是十分片面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实际上,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

“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

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

(2)新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

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①关于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作为唯一的目标。

在创新教育下,这种单一的目标应该加以转变。

我们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收集、分析和总结知识,学会自我增长和加工知识,也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教学目标最后落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这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②关于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向式的教学,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往往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不少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一堂课下来以后感觉特别累。

这是因为你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的缘故。

那么,在你十分投入的时候,学生是否也如你一般辛苦和紧张呢?

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感觉是一致的,那表明你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否则,就表明你的教学主要是单向式的灌输,没有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替他们思考。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相信学生能力的表现。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加工厂”。

他们不仅能够储存材料,而且能够加工材料。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加工厂”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与其花大力气“教”,不如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和领悟,没有什么比学生自我领悟更有效、更深刻的了!

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体验和发现问题的机会。

最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因为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完全决定学生一切并严格控制、监督学生行为的专制作风型教师,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严肃呆板、谨小慎微、依赖性强;而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互商互助、协调行动的民主作风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③关于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无可非议,因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进行创造的前提。

但是人的创造不光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把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关于知识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道“这是什么”,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吸收、消化和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去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开发其创造能力。

(3)新的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基本的看法。

传统的教师观强调教师的经验,强调教师的权威,这显然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新的教师观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

①教师不是“权威”。

传统的教育注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听取教师的一言一行,逐步形成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比如教学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学生讨论,也不喜欢听取学生的意见。

教师的话是“金科玉律”,教师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