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46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

(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

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如何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

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分析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

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

“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

(1)

【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

【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

【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

(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⑴艾青诗选;

⑵C;

⑶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⑵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洁净清幽;

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

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送”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

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

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

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

由此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⑴洁净清幽;

⑵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

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

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

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

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

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

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如:

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1)“小桃无主自开花”:

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

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