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93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15、思想政治教育的(C)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

A.学校机制B.家庭机制C.心理机制D.社会机制

16、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D)的原则。

A.守多而望多B.守一而望一C.守多而望一D.守一而望多

17、无所不包的(B)无法与人对话,也不方便研究。

A.智育B.德育C.教育D.美育

18、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可一种(C)理论。

A.化B.外化C.转化D.变化

19、本书所论德育是(D)。

A.大德育B.泛化的德育 C.广义的德育D.狭义的德育

20、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 A  )活动。

A.价值引导B.实践引导

C.理论引导  D.政治引导

1、德育目的就是( B   )活动的结果,是该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A.智育B.德育C.教育D.美育

2、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包括(  A  )学段

A.学前教育B.小学教育C.初中教育D.高中教育

3、德育规性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  A  )。

A.禁止B.引导C.教育D.赞扬

4、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  C  )

A.惩罚B.宽容C.扬善D.忏悔

5、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教会”,而教师相当于“社会的牧师”。

C

A.洛克B.杜威C.涂尔干D.卢梭

6、(  A   )认为:

“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柯尔伯格D.格拉底

7、(  C  )中说: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A.《论语》B.《中庸》C.《大学》D.《孟子》

8、日本教育学家(  D )曾经指出:

“所谓善,就是要无保留地服从全人格的命令,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

A.川端康成B.喻泽福吉C.小渊惠三D.小原国芳

9、一般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 A  )。

A.品德规格B.人格特征

C.心理结构 D.理想追求

10、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B )。

A.评价B.预期C.监控D.认可

11、对道德教育而言,不进入(C)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

A.社会B.学校C.主体D.客体

12、德育目的是全部德育活动的(D)。

A.策略B.手段C.过程D.灵魂

13、德育目的是德育评价(B)。

A.最低准则B.最高准则C.中间环节D.最终结果

14、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含有(C)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

A.回避B.惩罚C.禁止D.鼓励

15、就道德教育而言,幼儿阶段的儿童对许多(D)的判断并不成熟。

A.美丑B.是非C.真假D.善恶

16、德育目的功能具有(A)观念性,直接发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A.隐含性B.外显性C.直接性D.实践性

17、涂尔干说:

“没有社会,(B)就没有目的。

A.政治B.道德C.法律D.教育

18、(C)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

A.现代主义B.后现代主义C.存在主义D.保守主义

19、法国思想家(D)德育的目的就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

A.卢梭B.福柯

C.萨特 D.爱尔维修

20、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A )认为,“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 C   )在《大教学论》中,他为“最初的学校”(母育学校)开列的20门课程中就包括道德学

A.斯宾塞B.卢梭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社会行动”模式是(  D  )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教育流派

A.英国的麦克费尔B.法国的涂尔干

C.德国的康德 D.美国的纽曼

3、《生命线》作为道德教材包括三个部分,下面哪( D  )个没有被包括

A.“设身处地”B.“检验规则”C.“你应该做什么”D.“自我反思”

4、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应当以(  C  )法国以道德教育取代教育课程为起点。

A.1682年B.1782年C.1882年D.1982年

5、(A)等人用“道德符号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别具风格的德育课程。

A.英国的威尔逊B.法国的涂尔干

C.美国的班杜拉D.德国的黑格尔

6、由于英国道德教育家(  D   )等人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目标畴设计德育课程的,所以他的德育课程模式也称“体谅”模式。

A.柯尔伯格 B.巴班斯基

C.福禄培尔 D.麦克费尔

7、课程研究从(A)开始转向“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研究。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30年代

8、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隐性课程”模式被称为(B)

A.“第四势力”B.“第三势力”

C.“第二势力”D.“第一势力”

9、美国心理学家(C)等人通过5年时间对11000多名8-16岁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证明:

传统的道德学科所进行的道德规教授与儿童的实际行为几乎无关。

A.利比特B.怀特C.哈桑和梅D.泰勒

10、在中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在道德学科的直接讲授中,没有对学生的( A  )足够重视。

A.道德批判能力

B.政治理解能力

C.思想理论水平

D.法律意识素质

11、一个人是否道德的关键是看他能否具有( B  )的倾向。

A.关心自我B.关心他人C.关心政府D.关心法律

12、威尔逊倾向于将道德教育课称之为(C)。

A.“道德文化”课B.“道德心理”课

C.“道德思维”课 D.“道德政治”课

13、“社会行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他们关注了一般道德课程中注意不够的(D)。

A.思想B.意志C.情感D.行动

14、美国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的教材是《幸福生活》和(A)两套。

A.《你与我》B.《时事》C.《政治》D.《思想品德》

15、美国小学的品德教育教材是(B)。

A.《生命线》B.《公民的品德》C.《历史与社会》D.《法律常识》

16、中学的品德教育教材是(C)。

A.《个人和原则》B.《起跑线》C.《自我决定》D.《你期望什么》

17、在德育教学过程中,(D)可以使学科容在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可以逐步地深入接触学科容的不同方面。

A.综合式课程B.活动式课程  C.单科式课程D.螺旋式课程

18、学校德育只宜在小学或初中采用(A)形式。

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分科课程

19、活动课程又称(B)、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A.广域课程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D.综合课程

20、(C)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

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

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A.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等都对学校德育有十分重要的论述。

A.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B.卢梭的《爱弥尔》(1762)C.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笃德》(1806) D康德的《教育论》(1803) E.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学校道德教育大体上经历了( ABCD   )阶段。

A.习俗性道德B.古代学校德育C.近代学校德育  

D.现代当代学校德育E.未来学校德育

3、在中国,德育概念泛化主要有( ABC   )原因。

A.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B.受联教育学的影响C.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D.思维方式多元化的影响 E.改革开放的影响

4、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  ACDE  )

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B.学校德育的规化C.学校德育的化  

D.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5、中国先时期学校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六艺”中,与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包括(CD)。

A.射B.书C.礼D.乐E.数   

6、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包括( ABCD   )。

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B.学校德育的化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D.学校德育的科学化E.学校德育的技术化

7、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BCDE)

A.德育课程B.德育思想C.德育论D.德育学E.德育科学

8、中国古代的(ABCDE)等都贡献了宝贵的德育思想。

A.孔子  B.孟子C.朱熹

D.王阳明E.陆九渊

9、学校至少要适应下面( ABCD   )需要。

 A.适应个体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性的需要

 B.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C.适应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

 D. 适应与学校教育其它平行子系统的需要

E、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10、“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CDE)。

A.道德为什么要教?

教什么?

CDE

C.“道德”或“德性”是可教的吗?

D.何谓“教”?

E.道德为何可以教给儿童?

11、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BC)

A.导向功能B.调控功能C.评价功能

D. 道德功能E.教育功能

12、德育目的的类型包括(ACD)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B.先进的德育目的与落后的德育目的

C.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在的德育目的

D.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E.传统的德育目的与现代的德育目的

13、本书作者主将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分为下列(BCDE)因素

A.知B.情C.信D.意E.行

1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论者包括(BCD)

A.弗洛伊德B.卢梭C.杜威

D. 裴斯泰洛齐E.第斯多惠

15、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包括(ABCDE)

A.幼儿德育目标

B.小学德育目标

C.初中德育目标

D.高中德育目标

E.大学德育目标

16、中国古代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  ABCD  )

A.恻隐之心 B.善恶之心 C.辞让之心D.是非之心 E.仁爱之心

17、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选择、评价、再到行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下面( ABCDE)等过程。

A.自由地选择B.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C.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D.赞同与珍视    E.确认  

18、学校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主要有( CDE  )。

 A.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之间的矛盾

B.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

C.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D.德育要求同学生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E.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19、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ABDE)。

A.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力

B.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C.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

D.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E.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20、在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容的安排,这些因素包括(ABCDE)

A.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B.家庭破裂C.父母离异

D.个人的意外事件E.亲人死亡

21、本教材认为道德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BCD)。

A.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学科开设?

B.如果作为一门学科开设,它的主要容与方式是什么?

C.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它的特点何在?

D.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E.道德教育容如何设计与安排?

22、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ABCE)。

A.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B.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

C.提高学生进行决策与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E.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23、威尔逊等人除了对道德理性能力培养高度重视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主,包括( ABCDE  )。

A.主在学校管理上让学生参与

B.主直接的道德教育

C.主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D.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E.主在学校组织结构上形成“传统的家庭模式”。

24、美国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环境能力”,具体包括(ABC)。

A.实质性的能力如画画、建房等

B.人际关系能力

C.公民行动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能力

E.制定政策目标能力

25、英国的一项学生道德生活实际与需要的调查表明,学生所期望的成人行为是:

( ABCDE )。

A.允许自由B.帮助解决困难   C.理解

D.倾听意见  E.有幽默感

26、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教育学科的(ACDE)等仍然在研讨之中。

A.性质B.政治化C.师资的特殊性

D.存在的合理性E.容

27、麦克费尔等人编写了“体谅”理论的道德教育教材,主要包括(DE)。

A.《母育学校》B.《爱弥尔》C.《教育漫话》

D.《起跑线》E.《生命线》

第28题答案:

ABCDE。

29、美国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ABCDE)等。

A.抑郁B.敌对C.富于破坏性D.易激怒E.孤独

30、威尔逊认为, 一个受过道德教育的人应当包括(ABCDE)等品质。

A.关心他人利益

B.体察他人情感

C.具有合乎逻辑的道德事实知识

D.具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技能的能力

E.具有迁移能力与道德信念

三、判断题:

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打一个“×

”,不需要改错。

1、本教材对德育的定义是: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的提升的教育活动。

(对  )

2、德育不是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

( 错  )

3、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对德育的应然和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 对   )

4、德育原理不是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

( 错   )

5、德育概念是中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论争的一大“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对)

6、所谓“望多”意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

(错)

7、古代学校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8、道德教育如果不与政治、思想、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在逻辑和实施上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德育概念没有外延上的边际。

(对 )

9、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都不仅仅只道德教育。

(错  )

10、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观点,对德育何以可能考虑不足。

(对  )

11、美国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认为:

“其他一切律法、准则、原则、典和规,毫无例外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们在某一境遇下恰好符合爱时,它们才是正当的。

”( 对  )

1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从来就没有将圣人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13、近代教育史上持个人本位的德育理论很多,代表人物有法国涂尔干和德国家凯兴斯泰纳等人。

( 错 )

1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15、当代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

(  对  )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

“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 错)

1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

( 对)

18、德育目的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19、德育目的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对)

20、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之主要特点并不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 错 )

21、道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容和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22、中国的古代课程基本上是一种以道德教育容为主的课程形式。

(  对   )

23、中国的学校德育课程已经趋于成熟。

24、“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学业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

25、世界畴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泛的探讨是在21世纪初。

(错)

26、麦克费尔等人认为,儿童大多能够分清什么是自由与放任、坚定与固执、真理与教条,道德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上,而应当着重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27、最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

体谅他人、关心他人。

( 对 )

28、中国的德育课程的容一直不太注意联系国家政治生活现实。

29、德育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完全正确的。

30、中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综合课程结构。

四、辨析题:

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1、德育概念应当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教育等,使其有广泛的外延。

答:

不准确。

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心理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所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在论述心理机制时又通通变成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等的描述,这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

第三,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讲座德育的问题。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

2、“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是形式上的区别

不准确。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

“传统”德育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灌输;

“现代”德育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惟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3、德育目的不能具有超越性

不正确。

一方面,道德本身对生活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

另方面,德育目的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性。

柯尔伯格指出:

“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授的信息的尊重”。

4、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

正确。

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

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奋斗目标,所以必然会对德育对够用起引导、提升的作用。

引导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生个体的道德动机;

二是具有意志性的作用,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与毅力。

5、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以“泰勒模式”为代表。

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被视为“现代课程之父”。

第二阶段是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第三阶段是以利比特和怀特等人的团体研究为代表的“隐性课程”模式。

6、美国道德教育课程的编制不注意实验研究

美国品德教育学院于20世7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五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在此基础上1986年编制了一套道德教育课程。

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

五、简答题: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

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

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谓“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与经验的全球化影响。

所谓“主题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也指学校德育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简述德育理论形态

德育的理论形态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四种:

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

其中:

德育思想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德育论”是一个德育经验相对的一个畴。

有德育实践即有德育经验、德育思想,但有德育经验却不一定有德育论。

德育论是教育学产生以后,作为与教学论、课程论并列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化形态。

德育学是由德育论发展而来的。

与作为前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