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98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暑期一日一练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40*1.5=60分)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国语·周语》载: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2.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3.“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汉朝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

“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5.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

“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6.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7.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

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

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8.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0.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

据此可知,新刑律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D.巩固了清朝统治

11.1919年5月26日,某学者撰文称:

“英法意日各国使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人交换他们的利益,另外还有种种不讲公理的举动,不但我们心中不平,就是威尔逊总统也未免有些纳闷。

但是经了这番教训,我们应该觉悟公理不是能够自己发挥,是要强力拥护的。

……叫那少数的政府当局和国会议员都低下头来听多数平民的命令,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见”。

该文旨在

A.告诫国人要看清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B.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

C.引导国人将民族诉求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D.说明外交领域只有强权,并无公理可言

12.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13.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

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

这说明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14.2017年12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对一项旨在推翻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包括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在内的14个国家投赞成票,但是由于美国投票反对,草案未获通过。

中国代表表示,安理会及国际社会应保持团结,维护中东地区和平。

这说明

A.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单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欧盟成员国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世界更多政治力量致力于推进多极化进程D.冷战结束后区域性、小规模冲突持续不断

15.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

”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16.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

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

据古农书上说: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17.某学者在研究清初经济时写道:

在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浙江种植桑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

厂二东种植甘蔗十分普遍,“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

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

其意在说明当时部分地区

A.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D.农业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影响

18.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9.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

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20.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

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

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

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21.(近代)中国在旧工业(乡村手工业)中失了位置的人,虽然跑到都市中去,但是都市中的新兴工业还在幼稚时期,不能收纳乡村中投往都市的人口,因此造成中国今日乡村与都市的普遍失业现象。

材料揭示的实质问题是,近代中国

A.城乡人口的流动      B.新兴工业规模小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城市化进程停滞

22.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表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23.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

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24.《农业调整法》实施以后,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

据统计,“新政”后大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

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业渊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B.“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D.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25.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降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产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趋势不断增强                                  B.南北差距正在不断的鳖小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发展中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26.美英于1945年12签订的《财政协定》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和帝国特惠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

由此可知,美国的“援助”

A.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                      B.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体现

C.意在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D.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27.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28.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

”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

这一举措

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B.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

29.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美国时同我谈到:

“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

”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

这则材料说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3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31.董仲舒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32.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

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3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

”又说: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34.《卷珠帘》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词。

词之所以在宋代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程朱理学思想引领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5.《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着作,为后世广泛流传,下列关于该作品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主张根据智慧和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B.主张城邦公民的感受和意愿是制定法律和制度的唯一依据

C.主张在城邦内人人平等,并由品德高尚者进行集体领导

D.反对直接民主,主张根据个人才能选拔议员组成代议机构

36.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37.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

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是

 

38.右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39.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主要表明陈独秀

A.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B.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C.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D.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

40.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8分,第43题10分,第44题16分,共60分)

41.(16分)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我认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这些原则永恒不变,这些原则也必须体现在法律中。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6分)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

 

4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

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

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

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一些地区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

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

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

(6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8分)

 

43.(10分)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