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809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娄底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D.“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答案】C

【详解】三纲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

仁、义、礼、智、信。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体现君为臣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父为子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体现夫为妻纲,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属于五常中的“义”,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不属于“三纲”,结合所学三纲五常的内容分析解答。

4.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信仰重建的完成

B.普及化的实现

C.伦理纲常的弱化

D.思辨化的趋向

【答案】D

【详解】材料中指出孔子很少提及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这些概念,结合课本知识,儒学在周敦颐、邵雍等人的解释下,将佛、道等知识与儒学进行融合,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并严格区分了天、道、性等观念,体现了儒学思辨化的趋向,D正确;

信仰重建任务的完成的标志性事件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普及化”,排除B;

儒家一直强调纲常伦理,理学更是注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因此纲常伦理的弱化这一说法有误,排除C。

5.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冲破程朱理学樊篱,故“异质”是指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A项正确。

明清进步思潮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继承,而不是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B错误,排除。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没有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排除C。

当时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的条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有一天,甲乙二人在街上相遇,甲说“今天天气转凉了,不是好天气”,而乙则说“今天的风好凉爽,真是好天气”。

与他们的说法相似的观点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认识你自己”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今天的风真大,天气转凉了。

”“今天的风好凉爽,真是好天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他们的说法观点相似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心学;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智者学派

7.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推崇人性

D.讽刺贪淫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排除A、B、D选项,本题选C选项。

点睛:

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还可以考查古希腊其他学者的思想如何体现了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关注人和人类社会,他们的思想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8.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曾谈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权力“制约与平衡”

C.主权在民

D.社会契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除了法律之外,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可以判断这主要体现的是天赋人权;

BCD三项中的思想材料没有体现。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天赋人权

9.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

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神化统治阶级

B.战胜自然灾害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服务小农经济

【详解】依据题干“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可知,反映了当时人们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为小农经济服务,故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化统治阶级、战胜自然灾害、服务于祭祀活动,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分析解答。

10.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古代科技的特点。

11.说到人们生活经历的艰辛和悲壮,我们也许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

这三句所反映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A.骚体、词、赋

B.词、骚体、诗

C.骚体、词、诗

D.词、赋、诗

【详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名句,属于楚辞(也称“骚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北宋词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里的名句,故C项正确。

12.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A.形神兼备

B.有意无法

C.效法道家

D.超越古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

材料中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所要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A.形神兼备,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均不合题干材料意思,排除BCD。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艺术的特点

13.《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记载: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具有教育功能

C.出现追星现象

D.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详解】材料“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说明人们常用戏曲故事教育子弟,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B正确;

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封建思想传播”,排除;

C说法材料无法体现“追星”,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主要生活娱乐内容”,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联系所学戏曲的主要功能分析解答。

14.关于人性的问题是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战国时期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其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得到提升。

该代表人物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详解】孔子主张“仁”和“礼”,而且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说的代表,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人性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C不符合题意,排除;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故D正确。

15.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

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善和德

B.仁和礼

C.理和气

D.知和行

宋代儒学家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是理和气,“理”通常是指事物的规律、准则,有时也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义。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被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

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们依据对“理”和“气”何者第一性问题的问答,鲜明地分为理本论和气本论两大派别,分别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故C正确。

16.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①议会至上

②男女平等

③工商皆本

④反对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解】根据所学,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等,②③④正确;

明末清初思想家没有提出议会至上,排除①;

故选B。

17.关于柏拉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认为“贤人”应做统治者

③认为武士们应保家卫国

④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⑤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关注人类社会划分人的等级,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发张奠定基础,排除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18.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

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详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应从经济角度上去分析,材料中“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也说明这点,“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反映当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正确;

AC是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不符合史实,排除。

19.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D.《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详解】结合四大名著的内容常识可知,《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体现出雅趣,《水浒传》体现了中国人的侠肝义胆,《西游记》体现了对天对神的敬仰,《三国演义》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天下观,故C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

老师劝他说:

“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打破该老师看法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B.量子假说的提出

C.电力的发现与应用

D.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

试题解析:

本题可知考察普朗克的主要贡献。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物理学是1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说明普朗克老师认为物理学发展空间很小,二普朗克李勇量子假说提出量子论,改变人们认识世界角度和方法可用直选法选择B。

A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

C电力的发明与应用是法拉第。

D牛顿力学的发现者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发展•量子论的产生与发展

21.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

“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

”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A选项构筑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同量子理论,所以与题干不符。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所以B选项也不选。

D选项与题干强调的主要内容不符合。

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在科学方法方面改变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即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用实验手段研究自然。

在人类意识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竟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

而题干强调的就是,人们已经开始科学的手段和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自然了。

因此选C。

22.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春季考试,一个名叫钟天纬的学生写下了如此答卷:

“迨一千八百零九年,而达文生焉?

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

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

”答卷内容表明

A.1889年后中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西方各国普遍接受了进化论

C.进化论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进化论冲击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结合所学知识,“耶稣之旨”即指基督教信仰,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故D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达尔文进化论在西方的影响,没有体现其在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

材料仅说明西方信服进化论的人逐渐增多,不能充分说明西方各国普遍接受了进化论,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

23.马克思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在“电力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

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②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③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④内燃机的创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详解】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从蒸汽机时代步入了电气化时代,故①正确;

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提供了新动力,故②正确;

普朗克提出量子论与“电力火花”无关,排除③;

内燃机利用石油能源,与“电力火花”无关,排除④;

故选A。

24.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详解】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救国思想,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①正确;

“师夷长技”说明国人已认识到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先进,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正确;

师夷长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④正确;

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认识还谈不上“充分”,至少没有认识的政治制度的落后,故②错误;

25.“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了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阅读理解题干材料。

据材料中的“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直接获取正确答案:

唤醒国民民主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

B项是直接目的;

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进化论和人性论为思想武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故A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0分,其中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

2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

儒林传》

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

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

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

【答案】

(1)民本:

儒家。

专制:

法家。

(2)原因: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

多元性(非单一性);

流动性(发展性);

宽容性(兼容性)。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本思潮”指的是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流派,因为法家在当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

(2)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再例如,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即可。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回答出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类的答案均可。

(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按照材料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再例如,“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化性。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例如,本题的第三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为率先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

概括其兴起的背景。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及主要学说。

(1)代表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原因:

小农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力量弱小;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

(2)事件:

启蒙运动。

背景:

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教会的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