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28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docx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

《声声慢》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

又何谓“美神”呢?

“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

“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

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

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

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

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

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

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

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

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

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

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

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

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

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

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

呼唤!

  乞求!

乞求!

  等待!

等待!

  梦!

梦!

梦!

  哭!

哭!

哭!

  痛苦!

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

仍然!

  永远!

永远!

永远!

  心!

心!

  存在!

存在!

  死!

死!

死!

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毛泽东《虞美人》)

《声声慢》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

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

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

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

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

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

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

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

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

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

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

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

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

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

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

感情,是诗词的灵魂。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

悲伤、孤独……

  问: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

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

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

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

(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

”——《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问:

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

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

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

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

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

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

那段幸福的日子。

还有吗?

  答:

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

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

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

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

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

“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

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

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

“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

“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

(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

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

如何理解“淡酒”呢?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

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

(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

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

(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

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

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

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

(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

“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

“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

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

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

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

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

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

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

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的愁还可形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

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

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

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

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

  答:

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

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的教案3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

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分组品读】

  提示:

  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__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

《声声慢》的教案4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

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

渲染课堂气氛。

(课件1)

  教师:

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

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

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

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

“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

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

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

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教者:

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

“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及其作品。

(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

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

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

(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

(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