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85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宗教.ppt

《中国古代宗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宗教.ppt(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宗教.ppt

中国宗教第二章,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要点】一、原始宗教1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以神灵观念为标志。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在远古时期流行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

一、原始宗教,2自然崇拜包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3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据考古发现,2万年前的先民已有了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了鬼魂崇拜。

4祖先崇拜信仰祖先所代表的经验、智慧和权威,将随其灵魂而永存,成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护佑氏族成员。

随着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民族始祖成为民族种姓的象征,他们经古史传说的神化,被奉为神人或圣人,夏族的禹、商族的契、周族的后稷都是原始民族的始祖。

一、原始宗教,5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经结合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的意义是族徽标记,上古民族的祖先一般以动植物为图腾。

6生殖崇拜是基于重视氏族或部落的人口繁衍而产生的对生殖力的崇拜。

一、原始宗教,各种图腾,图腾吉祥图腾,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女性生殖崇拜,7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广泛的参与性;为人生的功利性目的。

一、原始宗教,二、正统宗教的产生,1正统宗教是人为的宗教,它的产生以阶级和国家的成熟为前提。

殷商去古未远,其尊神重鬼的取向仍保留着部分原始宗教的习气。

周人灭商,宣告以嫡庶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确立。

周代统治者将国家政治体制与宗法血缘关系以及发端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天神崇拜巧妙地结合起来,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换。

2周人的宗教观在继承夏、商旧有的鬼神信仰的同时,强化其道德内涵,将“天命”与“人德”结合,周代政治的重要原则是“敬天”和“保民”。

敬天是政治的第一要务,保民就是承受天命,中国人文思想中以民为本的观念即萌发于此。

二、正统宗教的产生,3自发的宗教转化为人为的宗教,除体现在周代宗法制和宗教制相结合,使神权政治化外,还体现在郊社等宗教活动中。

这类活动既有宗教信仰的意义,也有宣示德政、严明等级、巩固地位的政治意义,神灵崇拜中渗透着政治色彩。

二、正统宗教的产生,4正统宗教在西周已经成型,周人将宗教与伦理、宗教与政治融为一体,基本完成了原始宗教向正统宗教的转型,体现出宗教人文化、伦理化的鲜明倾向。

二、正统宗教的产生,【本节关键词】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正统宗教郊祀,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思考题】1.何谓图腾崇拜,试举例说明。

2.原始宗教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3.从殷商到周朝,人们的宗教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就宗教信仰而言,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商、周间的变革,“是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本节参考文献】1乌丙安著:

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一节中国早期的宗教信仰,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要点】一、孔子的天道观1孔子既对鬼神敬而远之,又敬畏天命,其天道观呈现两重性特征,即重教化而轻鬼神,既强调听天命,又主张尽人事,表明孔子天道观中的神学色彩已经淡化,在理性主义与宗教观念的二元对立中,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二、董仲舒对天信仰的阐说,1董仲舒对“天”信仰作了全面阐说,认为“天”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有意志和情感,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天意的体现,提出的君权神授、人道源于天道、天人感应等观点,使孔孟所倡导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学说神学化。

董仲舒,2谶纬神学的盛行,“谶”是宗教性的预言,“纬”是方士化的儒生所编集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原本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和方士化儒生的附会臆说而被神学化。

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宗教色彩浓烈,政治理性却相当有限,这都意味着正统宗教在汉代已经完全成熟。

二、董仲舒对天信仰的阐说,三、朱熹的天理论,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作为最高的本体论范畴得到充分的论述,其中的神学性质表现为:

理是宇宙之本,“天理”是一个超越世间万物的绝对本体;天理至善至美,具有道德属性;宗教式的修养方法与佛教禅宗主张本体的性净自悟相接近,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朱熹,朱熹朱熹故里,2具有宗教色彩和功能的儒学仍体现了世俗性、普世性和人文性的鲜明特点。

即不主张离俗出家,注重现实,倡导有为;不虚幻地构造彼岸世界,引导人们脱离现世而关注来世;没有明确的宗教组织及其教徒,其主干力量是极力走仕途以参政济世的儒生。

儒学有神学化的一面,更有人文性的特点。

三、朱熹的天理论,【本节关键词】孔子董仲舒朱熹天道观天命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谶讳神学天理论神学化人文性,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思考题】1.儒学是不是宗教,学术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孔子的天道观是否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儒学发展到董仲舒已被神学化了?

4.宋代理学中是否也包含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

试举例说明。

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本节参考文献】1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十一回“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第十二回“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节儒学中的宗教色彩,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节要点】一、佛教的基本教义1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和“四圣谛”。

2“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

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总的看法是世界是变化的,此即“无常”;变化是有条件的,此即“缘起”;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任何存在都是空幻不实的,真正不变的只有佛性。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3四圣谛是佛教的人生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欲望,摆脱痛苦之道就是断绝欲望,修成正果,涅槃寂灭。

4佛教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道”为认识对象,主张在体认道的虚无时,要排除一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无智无欲的虚空状态,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透过当下事物的外形和表象直契事物的本体。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5佛教的修养论主要为“六度”、“八正道”、“三学”。

“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八正道”包括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语言、正确行为、正确生活、正确努力、正确动机和正确的心神专注。

八正道又可归结为“三学”,即戒、定、慧。

佛教要求教徒恪守上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定,从而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1佛教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佛家在中国的发展期。

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用“空观”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主要讲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以及成佛的阶段等。

佛教传播轨迹,2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因简便易行,信仰者众多,流布也最为广泛。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释迦牟尼佛,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世尊涅盘图世尊说法图,3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意思是静中思虑,一般叫“禅定”。

禅宗的创始人是惠能。

禅宗的理论主要有四:

第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到自己内心去找,“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第二,主张顿修顿悟,认为佛性本有,心性本净,无须渐修渐悟,只要顿悟本性,即可“立地成佛”。

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摆脱经典教条和繁琐仪式的束缚,不重偶像崇拜,而尚单传心印,要求个人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第四,主张即事修行,修行无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所谓“悟在刹那间”、“悟在担水砍柴间”。

禅宗的创建是中国佛教史上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繁琐的佛教修行经改造而简便易行。

禅宗讲顿悟成佛,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注重直觉与顿悟的思维方式;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与中国儒学“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性论学说相契合;禅宗破除了偶像和佛经的权威,混同了出世间与世俗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教的神圣性,这些都是中国佛教能够与本土的儒学与道教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的内因之一。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4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归一”。

一些佛教学说经儒学化而被摄入理学的思想体系中。

如佛性论讲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理学讲心性,主张去欲存理,成贤成圣;佛教讲“止观”、“定慧”的宗教修持,理学讲“主敬”、“立诚”的伦理实践;佛教以“空观”看世界,理学将其改造为人伦物理的“实有”之道。

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既表明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三教合流已成为历史趋势。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5历史上佛教还先后传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喇嘛教,具有喇嘛教黄教绘画风格的古代壁画,墨尔多神山和喇嘛庙,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的影响。

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论认为,理在一切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理,事有分限,理则无分限,二者相互依存,交融无碍,这一学说对朱熹创立“理一分殊”论有着直接的启发;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修养论,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陆九渊强调本心的“自作主宰”学说,吸收了禅宗“佛性在心中”的思想;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说,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等。

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佛教既承袭了印度佛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

一是孝道论二是慈悲观三是善恶观四是因果报应,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佛经转读与文人对诗歌声律的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

将四声规律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便诞生了永明声律说,从而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自禅宗创立以后,佛教以禅入定、由定生慧,进而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的思维方式,对诗人的意境创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禅宗对唐以后的诗歌评论中的“妙悟说”等也产生过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也很广泛。

唐代流行的变文、俗讲等说唱俗文学,均植根于宣扬佛教教义的深厚土壤。

佛教为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对古代小说、戏曲的立意的也有间接的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曲从西域传入后,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加以改编或新创,形成融汇中外的宗教音乐。

佛教音乐的旋律以远、虚、淡、静为特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注:

单击喇叭播放佛教音乐,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场面宏大,色彩富丽,线条飘逸自如,人物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多呈安祥之状,形神兼备,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到遍布各地的大小寺庙,佛像、菩萨像、天王像及罗汉像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王像十八罗汉像,6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寺院、塔、石窟等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经改造和发展,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因素。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九华山东崖禅寺,【本节关键词】缘起论四圣谛般若学涅槃学禅宗顿悟说佛教哲学佛教伦理永明声律说以禅喻诗变文俗讲佛教音乐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寺院塔,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节思考题】1.为什么说缘起论是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

其主要观点有哪些?

2.简述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3.何谓“禅宗”?

其主要理论是什么?

为什么说禅宗的创立标志着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

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此作简要说明。

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节参考文献】1.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5,1988。

2.方立天著: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汤用彤著:

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

4赵朴处著佛教常识问答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四、五、六、七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曹伯韩著国学常识(第八章)三联书店,2002。

第三节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第四节道教与中国社会,【本节要点】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道教形成于汉代,其来源包括:

原始巫术和宗教;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学说;道家哲学。

2东汉末年形成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的的道教,由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图的上部为神人会晤场面,祝祷墓主升仙,祈求冥福的情景。

太平道,3东晋南北朝道教学者的代表作有: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等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南朝道士陆修静创立南天师道。

陶弘景也是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开融通调和儒、佛、道三家的先河。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葛洪抱朴子,葛洪和他的抱朴子,4唐宋两朝的统治者都提倡和扶植道教,道教繁荣,涌现一批著名的道教学者,其著述丰富了道教理论,促进了医学、药物学、养生学及哲学等的发展。

在三教调和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道教的发展呈现新的特色,道教的养炼和儒家的修身、佛家的禅定相沟通,神仙的形象淡化了超世、不死、飞升等超然色彩,被世俗化为带有人文色彩的高蹈自由的化身。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5唐宋以后,北方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主张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三教合一,成为影响最大的教派。

元代另一个主要的道教宗派是正一道,它由南、北天师道及其他宗派合流而成。

其后道教宗派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教派。

全真道重内修,信奉该道的道士须出家;正一道重符箓,信奉该道的道士可以不出家。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王重阳,王重阳全真道王重阳祖师诞生咸阳,6明代编纂的正、续道藏共收道书1476种,多达5485卷,使道教经典得以保存和传播。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标的道教趋于衰落。

进入清代以后,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疏远并断绝了道教与封建皇室的联系,道教进一步衰落。

但是道教的斋戒超度、符咒驱邪、祈禳福祸、导引推拿等迷信和养生活动,则渗透到民间世俗生活中,成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二、道教的基本信仰,1神学创世论与多神信仰。

道教接受了道家宇宙生成演化的理论,将道家所论之“道”改造成有人格意志的至上神,称为“大道”,宣称老子就是大道的化身,此即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开天辟地、化形降世、辅助帝王、传经授戒、教化生民的系列故事即为道教的“创世纪”。

道教一元宇宙观和多神信仰的特点:

(1)至上神的名号虽然与时变化,但它作为“道”的化身是不变的;“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

(2)道教徒以太上老君是创世主为基本信念,同时又崇拜其他各类神仙,从而构成道教的多神信仰。

(3)与人世间的严分等级一样,道教神谱中的众仙也有等级划分。

(4)神仙所以肉体、精神两不灭,是因为修得道果,“德”即得道,成仙得道是由神仙信仰而派生的道教人生目标。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2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

能否长生成仙是得道与否的重要标志,得道的方法分为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

炼形养生又可分为炼外丹与炼内丹两种,前者指烧炼和服食外丹,后者指在呼吸、导引等炼形养生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的内丹术;道教的修内丹学说,既包含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某些成分,又不无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心性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修持守一法等,“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道”,“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所以道教伦理以纯真、本然、宁静、无为、合乎自然为善,以智巧、文饰、追求欲望满足等为恶。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1对医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理论上的贡献之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的探索;贡献之二是养命与养性理论;贡献之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2对医疗方法的影响。

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在养生手段方面,总结出一整套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针灸的历史,皇甫谧针灸铜人体模型,在中国历史上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医学家,皇甫谧堪称第一人,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黄帝明堂经类编为一书,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推拿,推拿,又称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给自己按摩。

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前就受到中国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

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

推拿图解推拿知识书籍,孙思邈和他的食疗法,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活了101岁。

集数十年的心血,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共30卷)。

后又作千金翼方一书(共30卷),这两部巨著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他首先主张凡疾病应先食疗,食疗不愈再予服药。

3对制药学和古代化学的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既深化了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晋代以后,含有多种药物成分的膏剂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医外科的主药。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炼丹术的发展,炼丹炉炼丹场景,4对音乐的影响。

道教音乐用于斋醮仪式,包含了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

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风格多样;道教音乐吸收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一些曲调还从道观流向民间,如流行于陕西、山西的道情调、流行于浙南地区的大词,即由道乐衍生而来。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注:

单击喇叭播放道教音乐,5对绘画的影响。

道教绘画的创作题材以神仙为主,神仙画注重画面气氛的渲染,道教版画随着民间信仰的需求,在明代以后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多为门神、财神、土地神、灶神、福禄寿星等,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门神,财神,土地神,灶神,福禄寿星,6对建筑的影响。

道教建筑称为“道观”,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中轴对称,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观更注重风水,大多坐落于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追求清虚幽静,在文化意蕴上别具清幽的特色。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华山道观,7对文学的影响。

小说方面,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六朝志怪小说的繁荣,唐传奇中的部分作品仍未离搜神志怪的传统,明清的大量神魔小说多表现神仙济世的主旨。

诗歌方面,促成游仙诗的兴起和山水诗的繁荣。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8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城隍、土地爷、灶君、门神、财神等道教俗神的崇拜,几乎遍及各地,渗透到千家万户。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城隍庙,9宗教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呈现的自身特点:

一是兼容性,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传统,使中国社会能够兼容不同的宗教文化,从而形成本土和外来多种宗教长期并存、互相融通的格局。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二是宗法性。

在宗法封建制的制约下,中国古代宗教也体现了一定的宗法性色彩。

如佛教中“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的规定,经宗法伦理观念的改造,变为礼事君王,孝养双亲,使之与宗法社会相协调;淡化悲观厌世思想,突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学说,把积善积德的伦理规范纳入宗教实践中。

道教主张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统一、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与宗法社会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相符;道教的神仙系统等级明晰,是宗法等级制的宗教化反映。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三是王权高于神权。

中国历史上佛、道二教一度繁荣鼎盛,但并未出现神权超越王权的局面。

宗教始终依附于王权而存在,并接受政府的管理。

传统社会的封建王权以儒学为思想文化的正统,同时又受容不同的外来宗教,允许不同的宗教多元并存,表明宗教并未对一元化的专制政体构成威胁;外来宗教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国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格。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本节关键词】道家道教神仙传说方士方术黄老之学太平道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全真道正一道道藏创世论多神信仰外丹术内丹术心性修炼道教医学道教音乐道教绘画道观志怪小说神魔小说游仙诗道教俗神,第四节道教与中国社会,【本节思考题】1.道教的来源杂而多端,在其酝酿和形成过程中,主要采纳了哪些本土的思想文化资源?

2.从东汉末年迄于明清,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

4.任选一个角度,阐述道教与传统科技、文艺及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

5.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历史上的宗教表现出哪些基本特点?

试作论析。

第四节道教与中国社会,【本节参考文献】1.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葛兆光著:

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牟钟鉴、张践著:

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葛兆光著: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八、九、十、十一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节道教与中国社会,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