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88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增强,产业化经营日渐强盛,特色农业迈出新步伐,生态畜牧经济已具雏形。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1亿元,比2000年增长82.2%,年均增长12.75%。

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8.45万吨,比2000年增产12.2万吨。

通过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工程,加速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2005年全市奶牛达到4.8万头,比2000年增长3.1倍,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8.9%。

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保项目三大生态建设工程650.4万亩。

各县区依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基地建设,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市有20多种农副产品获得国家认证。

  4、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产正由传统的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服务业向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扩展。

旅游总收入5年累计实现93.73亿元人民币,2005年达33.16亿元,占GDP比重8.96%。

从业人员达8.5万人。

2005年公路货运量完成6866.9万吨,比2000年增长12.57%;

铁路货运量2亿吨,增长76.3%;

邮电通信业务总量21.95亿元,增长1.8倍。

200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1倍多,保险收入增长近三倍。

  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4元,年均分别增长13.11%、10%。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77.34亿元,年均增长19.1%。

有3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7.5平方米和23.6平方米。

全市每百户拥有小轿车4.5辆,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部,农村通电话新增486个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3.9%。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02万人、45.6万人和33.62万人,养老保险发放率为100%,医疗保险统筹覆盖率为73%,失业保险参保率为9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

全市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控制在3-4%以内。

  6、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6亿元,比“九五”增长138%,年均增长34.26%,相继建成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农业方面,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保项目,共完成投资74618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工业方面,建成了同煤塔山1500万吨矿井首采工作面,大唐云冈热电公司2×

20万千瓦热电机组,大同二电厂2×

60万千瓦发电机组,汇海100万吨水煤浆,大同长安高岭土公司1.2万吨涂布级高岭土,新大钢铁公司100万吨钢、120万吨铁、30万吨轧材,晋能大同能源有限公司1.6万吨化学硅,大齿集团新增6.5万台重型汽车变速箱,精华化工集团2000吨高电位镁牺牲阳极、35万吨镁渣水泥、5000吨乳化炸药,华昌化工公司3万吨树脂、5万吨烧碱,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500吨6APA、1080吨青霉素亚酚,威奇达公司30吨克拉维酸钾、400吨7ACA、150吨阿维菌素等项目。

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了御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十里河采煤废水回用蓄水和云冈峪生态建设,集中供热二期,西郊、东郊污水处理,市区应急供水,市区道路拓改,迎宾大桥、迎宾大道等工程。

城市亮化、绿化、新建路建筑物平改坡、红旗广场和大同公园等项目的改造顺利结束。

新建了新世纪广场、迎宾广场、永泰广场,改造了火车站广场,大同飞机场全面建成投入运营。

道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造了市区南出口、东出口道路。

完成了大运和得大两条高速公路53公里;

利用外资建成新旺、鸦西两条公路25公里;

完成了大五线、洗朔线、广偏线、109线(云冈-右玉)等8条县际道路改造工程423公里;

县乡道路完成26条367公里;

村村通油(水泥)路3280公里。

全市公路新增139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5511.29公里,形成了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路相连结的公路交通网络。

  7、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全市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

市属国有企业160户完成了产权改革,占总数的69.5%,通过资产重组做大了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了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威奇达药业公司实现了海外借壳上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

2005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产值297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7倍和2.7倍。

占GDP的比重由22%提高到33%。

住房、医疗、投资、财税、金融、价格、流通体制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4.76亿美元,年均增长37.3%;

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65亿美元,年均增长39.86%,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合同额1亿美元,年均递增1000万美元。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累计实现产值58亿元,年均增长44%。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4.3万人。

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36项、市级185项,申请专利2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达20亿元,约占年均GDP的8%。

全市“普九”义务教育目标全面实现,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大同大学的筹建进展顺利,四大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建成了大同一中、三中、四中、一职中、十四中和北岳中学教学楼,大同五中、十中、十二中、十五中综合实验楼,新建了大同二中高中部、市中小学生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成立了大同市实验中学、大同十六中,改扩建了大同四中、七中的操场。

改造农村中小学1152所,面积77.53万平方米。

建成了一、二、四、五医院的住院楼,三、五医院的门诊楼和市县八个疾病控制中心。

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

体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等各项事业均有了新的发展。

  “十五”期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

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竞争实力比较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煤炭产业链条较短,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县域经济相对薄弱,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3、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比较突出。

循环经济的链条还没有形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4、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主要是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初级化、重型化程度很高,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很小,“三资”企业发展质量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对全市外向型的拉动作用不大。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贫困救助压力依然较大;

公益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还需进一步加快。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既有国家实施能源战略、加快煤炭基地建设、支持中部崛起、重视老工业基地发展、进一步重视“三农”工作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难以预见的市场风险对我市传统产业的巨大冲击,面临着未来建设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矛盾,面临着我市主导产业结构单一,调整难度大;

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滞后,改革开放难度大;

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脱贫难度大;

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

新型产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难度大;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技术引进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必须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不断创新,又快又好地把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奋力赶超,重掁雄风”的奋斗目标,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富市、工业强市、依法治市“四大战略”,努力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取得新成效,努力在“中国煤都、北方商埠、电力基地、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在求真务实、转变作风上取得新变化,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指导原则

  一要坚持围绕中心,加快发展的原则。

发展是硬道理。

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切工作的大局,是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

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发展水平。

依靠资源优势,挖掘后发潜力,抢抓一切机遇,团结一切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

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快发展的统领和主题。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务必把改善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坚持“五个统筹”,努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推动全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三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原则。

改革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在要求,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阻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始终依靠全市人民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把实现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努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更加注重“三农”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认真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增加涉及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岗位。

积极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城乡救助体系,热切关心城乡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进一步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持全市的和谐稳定。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增长类指标(11项)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6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20000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达到318亿元,五年累计122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232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3亿美元。

外来直接投资增长率(境外、市外)达到20%,其中来自境外直接投资增长率达到2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分别达到125亿元和41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上涨幅度控制在2-3%以内。

粮食总产量年均6亿公斤以上。

  2、社会发展类指标(16项) 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6.8‰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50%。

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5%以内。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

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0%。

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

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78部。

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90台。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5人、病床数达到3.8张。

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量达到4.5万册。

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平方米。

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年均下降2.5%,期末下降到0.8人/百万吨以下。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8.3%,期末下降35%。

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3、科技进步类指标(4项)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5项。

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

  4、资源环境类指标(9项) 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40万亩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18%。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期末达到3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60%。

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7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年均下降10%。

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6.1%,期末共降2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期末共降35%。

  5、人民生活类指标(4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502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达到4000元。

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13%以上,农村年均10%。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5岁。

  第三章  总体规划布局

  一、区域规划

  重点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主城区的口泉区、御东新区和县区驻地镇,以及沿京包、大秦、京原铁路,干线公路所在集镇和19个工矿点所在地,以及《大同市矿产资源规划》中确定的22个鼓励开发区,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

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既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又要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适度转移。

对这类区域适当扩大土地供应,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并在政策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予以倾斜。

  禁止开发区域 我市依法设立的云冈国家森林公园、恒山国家森林公园、恒山风景名胜区、桦林背森林公园、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城头会泉域重点保护区、山西省南壶森林公园;

水神堂、城头会、神溪泉三个岩溶大泉和大同火山群、六棱山汉白玉石林、广灵冰川遗址、天镇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群、赵家沟恐龙化石、灵丘桃花溶洞六个遗迹保护区;

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文瀛湖水库、下河湾水库、孤峰山水库等周边水源保护区及上游流域区和拟申报的桑干河湿地保护区;

交通干线(包括铁路、公路)直观可视范围、军事禁区、广播电视转播台、航空及测绘标志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建的生态工程项目区等需要避让的地区,定位为禁止开发区域。

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一切不符合保护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限制开发区域 非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外,且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

采煤沉陷区5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主城区周边地下水超采区及城市供水水源地范围。

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既要加强生态环境整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更要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地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对这类区域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在政策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方面予以倾斜。

(附:

大同市生态功能分区图)

  二、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发展战略和目标,站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长远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用地保证。

  具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0%,并使其质量逐步提高。

非农业建设新增用地控制在14.3万亩,其中占用耕地不得超过10.7万亩。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万亩,其中占用耕地不得超过2.5万亩。

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和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是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地貌类型、土地基本用途、土地利用方向以及土地管理主要措施的相似与差异综合分析划分的。

初步分为五个区域。

①中部盆地区域。

本区包括南郊区和大同县部分平川区域。

土地利用的方向是,控制城市与基础设施发展用地,因地制宜安排二、三产业用地,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规划长远的蔬菜基地,保证城市的“菜篮子”。

②西北部丘陵区域。

包括左云县、新荣区全部和南郊区鸦儿崖、高山、云冈3个乡镇和阳高县的长城乡。

土地利用方向:

发展林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屏障,促进农牧业发展;

合理安排独立工矿用地,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线路。

③东北部平川台地区域。

包括天镇县北半部和阳高县中北部,地貌上称为天阳盆地。

土地利用的方向:

以农业用地为主,积极发展园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发展成为全市的粮、油、菜和果品生产基地。

④东南部山地区域。

包括浑源县东南部山区和广灵、灵丘两县除丘陵盆地区以外的山地。

土地利用的方向是:

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大农业用地结构。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矿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名优特产品。

⑤东部丘陵盆地区域。

位于东部,属于丘陵盆地相间地带,在地域上不连片,主体是大同县东部,阳高县中部和天镇县南部,其次在浑源县北部和广灵县、灵丘县盆丘区。

根据土地类型多样性,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用地方针,大力开展林业用地,建立良好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在用地措施上,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保障开发,发展生态农业。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市场和科技为导向,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前提,实现煤炭资源开发新型化,金属、非金属矿产接替产业规模化的全面发展。

在布局上以中西部矿业开发经济发达区为基础,向东南、东北部扩张发展。

东南部以规模开发有色黑色金属矿产为重点,并加强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的开发;

东北部以贵金属、镁业矿物原料矿产为重点,辅以工业矿物原料等非金属矿产的重点开发。

逐步形成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金属、非金属矿产开发为支撑的三足鼎立局面。

在明确总体布局的前提下,为了促进矿业开发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科学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主要矿种规划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和允许开采区四大区域。

依照《大同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控制。

大同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

  四、城镇体系规划

  以建设晋北城市群龙头和宜居式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同市域城镇总体发展战略为:

突出城区,完善近郊区,发展各县,加快御东新区的开发建设。

总体布局为:

全市形成由主城区、区域中心城镇、县区中心城镇、一般建制镇和工矿点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

以主城区为发展源,沿市域中心部位的交通走廊作为发展主轴。

其一向东、东北重点发展大同县和阳高县;

其二向东、东南重点发展浑源县和灵丘县,其余县和建制镇围绕省道和县道均匀分布,组成辐射形的网络体系。

要加强重点城镇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重点保护城区,完善、改造矿区(口泉区),积极开发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御东新区,加快阳高县、浑源县的发展步伐,大力扶持灵丘县的建设,使其共同发展。

大同市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主城区由城区、口泉区、御东新区组成,总用地控制在101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

是晋冀蒙交汇的中心城市。

因此主城区应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包括生产协作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区域旅游中心和信息情报中心等。

以城区和南郊区环城乡镇为主的商贸中心区:

是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体,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区和商贸中心区。

以口泉为中心的西部工矿服务区:

是以工矿职工及家属为主体的集中生活居住区和为工矿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集中区。

以御东新区为中心的东部行政文化科技区:

是以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区。

五年内初步形成新区建设的框架,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大同市主城区框架结构分区示意图)

  区域中心城镇,是市域范围内的次中心城镇,是主城区辐射市域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包括龙泉镇、永安镇、武灵镇。

  县区中心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

包括新荣镇、玉泉镇、壶泉镇、云兴镇、西坪镇。

是本区、县的行政中心,具有分散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一般建制镇和工矿点,包括市域内除县区驻地镇外的25个建制镇和19个市属以上煤矿居民点。

是带动周围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要优先建设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倍加造、罗文皂、谷前堡、王庄堡、东河南等8个镇,使之成为市区与农村相沟通的又一纽带和桥梁。

然后分层次推进,逐步加快建设。

  五、重大基础工程

  “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领域和基础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