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82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任务探究”的分析,加深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并且能能列表归纳;

(3)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运用历史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等),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掌握提取有效信息以及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自我完善;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从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

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正文

导入新课:

     (播放包含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等影视资料),然后问学生:

假如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恢复经济呢?

学生回答:

调整政策、发展科技。

教师总结:

发展变化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二战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和灾难,也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

如何调整?

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角色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产生对本课内容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

任务一:

寻变化之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一: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含义:

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点,以凯恩斯主义(视频)为理论基础,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

2.方式:

展示材料:

一、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以后,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岳麓教材 

二、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明确实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从1947年起,相继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岳麓教材 

三、在发达国家,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岳麓教材 

让学生回答:

与罗斯福新政相比,上述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新在何处?

(分别是:

所有制、经济计划、财政手段等方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比、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作用: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避免了自由放任政策下的生产盲目性,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英美等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出现“混合经济”。

即: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提问:

有了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是“计划经济?

不是,因为计划经济的特点一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二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三是用排斥市场的指令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资本主义用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

      

教师强调:

第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

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二,“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

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

为什么西欧国家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回答:

材料一:

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原因之一:

是为了应付战争或经济危机)

材料二:

二战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

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原因之二:

国家大规模建设巨额投资的需要)

材料三:

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这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垄断资本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原因之三:

扩大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材料四: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

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

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原因之四:

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

有人说:

凯恩斯不仅是“二战后的繁荣之父”,也是“战后滞胀之母”。

结合这句话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小组讨论回答)

(1)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政府权威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发展。

是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消极性:

财政赤字加大;对企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

是70年代初出现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如97年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归纳:

变化一:

国家垄断      1.二战后至70年代:

出现了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  2.20世纪70年代初:

经济出现“滞胀”,减少国家干预

3.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80年代经济复苏,90年代繁荣

任务二:

探变化之实

过渡: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更好的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着手建立福利国家来缓和矛盾。

探究四:

什么是福利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福利国家”?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含义:

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原因:

(1)直接: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2)根本: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五: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的?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统计局调查报告,美国社会顶层的20%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48.9%,到199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9.2%。

而居于底层的20%工人的总收入比重一直没有改变,依然是3.6%。

 

材料二  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

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如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

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4.评价:

(学生讨论后回答)

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影响:

①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

②增加财政负担,培养“懒汉”,穷人心里人不平衡;

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的不满;

④社会福利制度下依然存在贫富差距。

5.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国家层面,制度化、法律化)

6.拓展:

党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从西方国家构建福利国家的历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凸显历史学习生活化,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意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解题关键:

“梯子”与“安全网”的关系

思路引领:

“福利国家”的作用

答案提示:

“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

归纳:

                             1.原因: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2.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

3.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变化二:

建立“福利国家       5.评价:

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任务三:

悟变化之果

过渡:

不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是福利国家的建立,都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通过调整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体现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讲的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下资本主义国家所做的调整。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的含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

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2. 新经济: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包括了三个要素:

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探究六: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该如何正确认识?

1.兴起的共同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 第三产业兴起的作用: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注意:

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因为服务行业提供的是劳务,“产”和“销”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它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因而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

此外,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使产业部门增多,行业多样化,这就使各部门的扩张与收缩差异增大,从而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联系中国的现实,让学生谈认识。

3.美国“新经济”的特点及本质:

特点:

(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

(2)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

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

(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归纳:

变化三:

第三产业和         1.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   新经济”的出现        2.“新经济”的含义、表现、特点和作用

任务四:

反思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能迅速从战后阴影中走出?

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为何又能重新焕发生机?

那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是在不断的变化,一直在改变。

而这些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如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创新和改变让资本主义在今天仍然存在,依然具有生命力。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创新改变我们,我们改变世界。

” 

那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改革要不断深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福利国家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注民生

第三产业兴起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新经济的出现 ------  重视发展科技、教育,积极融入全球化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等;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本课小结:

面对第二次大战的巨大破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即:

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社会政策:

福利国家的建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的新变化: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这种适应只是暂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今后仍需改变。

任何一种制度都必须不断调整完善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跟得上世界发展潮流。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正文

导入新课:

     (播放包含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等影视资料),然后问学生:

假如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恢复经济呢?

学生回答:

调整政策、发展科技。

教师总结:

发展变化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二战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和灾难,也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

如何调整?

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角色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产生对本课内容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

任务一:

寻变化之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一: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含义:

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点,以凯恩斯主义(视频)为理论基础,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

2.方式:

展示材料:

一、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以后,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岳麓教材 

二、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明确实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从1947年起,相继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岳麓教材 

三、在发达国家,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岳麓教材 

让学生回答:

与罗斯福新政相比,上述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新在何处?

(分别是:

所有制、经济计划、财政手段等方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比、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作用: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避免了自由放任政策下的生产盲目性,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英美等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出现“混合经济”。

即: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提问:

有了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是“计划经济?

不是,因为计划经济的特点一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二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三是用排斥市场的指令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资本主义用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

      

教师强调:

第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

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二,“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

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

为什么西欧国家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回答:

材料一:

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原因之一:

是为了应付战争或经济危机)

材料二:

二战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

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原因之二:

国家大规模建设巨额投资的需要)

材料三:

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这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垄断资本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原因之三:

扩大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材料四: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

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

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原因之四:

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

有人说:

凯恩斯不仅是“二战后的繁荣之父”,也是“战后滞胀之母”。

结合这句话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小组讨论回答)

(1)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政府权威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发展。

是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消极性:

财政赤字加大;对企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

是70年代初出现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如97年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归纳:

变化一:

国家垄断      1.二战后至70年代:

出现了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  2.20世纪70年代初:

经济出现“滞胀”,减少国家干预

3.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80年代经济复苏,90年代繁荣

任务二:

探变化之实

过渡: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更好的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着手建立福利国家来缓和矛盾。

探究四:

什么是福利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福利国家”?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含义:

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原因:

(1)直接: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2)根本: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五: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的?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统计局调查报告,美国社会顶层的20%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国国民总收入的48.9%,到199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9.2%。

而居于底层的20%工人的总收入比重一直没有改变,依然是3.6%。

 

材料二  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

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如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

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4.评价:

(学生讨论后回答)

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影响:

①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

②增加财政负担,培养“懒汉”,穷人心里人不平衡;

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的不满;

④社会福利制度下依然存在贫富差距。

5.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国家层面,制度化、法律化)

6.拓展:

党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从西方国家构建福利国家的历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凸显历史学习生活化,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意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解题关键:

“梯子”与“安全网”的关系

思路引领:

“福利国家”的作用

答案提示:

“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

归纳:

                             1.原因: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2.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

3.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变化二:

建立“福利国家       5.评价:

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任务三:

悟变化之果

过渡:

不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是福利国家的建立,都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通过调整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体现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讲的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下资本主义国家所做的调整。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的含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

1.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

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2. 新经济: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包括了三个要素:

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探究六:

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兴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该如何正确认识?

1.兴起的共同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 第三产业兴起的作用: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注意:

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