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889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档格式.docx

(见学生用书第57页)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述

(1)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3)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2.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市和乡村相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快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快的有利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城市众多,靠近港澳和东南亚、侨乡众多,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经济基础较好,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等,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区、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等。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进程

(1)夯实基础阶段

①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②1989年,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2)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

①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②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③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

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城市化

大机器生产吸纳大量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

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 ①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②良好的区位条件;

③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④国际经济环境。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工业化问题

(1)大量占用耕地。

(2)城镇、工业过度密集。

(3)环境污染严重。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2.城市化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2)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3)珠江水质恶化。

(4)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5)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3.解决策略

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珠江三角洲“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

(见学生用书第58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特征

【问题导思】 

1.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

2.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及其城市化、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提示】 ①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②该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条件好,河流多,水资源充足,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又加上人口和城市密集,历史经济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作为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使其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道路,工业化的大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优越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地缘、人缘优势,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推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促进工业化。

具体如下所示:

 读珠江三角洲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________过程。

(2)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解析】 第

(1)题,城市化的标志之一:

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除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外,还有许多待开发土地。

(2)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加速了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答案】 

(1)城市化

(2)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表现在城市中为非农产业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并使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珠江三角洲国内市场腹地小,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南岭的阻隔。

2.如何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提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这成为本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3.如何解决城市建设落后及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大量占用

耕地

①土地开发过热;

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

②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

城镇和

工业过

度密集

①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②产业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过多,重复建设严重;

③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分工合作,城市规划与管理严重滞后

①确保理想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

②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③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环境污

染严重

①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

②“三废”大量排放,但处理量小;

③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产业结构

层次偏低

①产业基础薄弱,外资投入下降;

②市场腹地狭小,产业升级困难

①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区产业升级;

②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

图示法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相应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部分内容:

①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③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2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72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沿河分布     B.沿河口分布

C.沿铁路线分布D沿海分布

(2)材料二中的三段内容分别是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哪种问题?

(3)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D.改造并淘汰那些能耗高、成本大、污染严重的企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题,由材料一可看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主要沿河、河口、海分布。

(2)题,材料二①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说明其针对的是“大量耕地被占用”这一问题;

②中的数据主要针对水污染治理,说明其针对的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问题;

③主要针对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问题。

第(3)题,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而非第一产业(农业)比重。

【答案】 

(1)C

(2)①——大量耕地被占用;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3)B

(见学生用书第60页)

 教材P66图2-35 198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

图2-36 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1.从图2-36中可以先观察一下珠三角地区濒临的海洋(南海)以及位于哪条河(珠江)。

2.从图2—35中观察珠三角城市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珠江口)。

3.从图2—35和图2—36对照来看城市的数目在不断增加,有些县变为城市。

说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数目不断增加。

[图表应用]

1.从图中可看出本区域濒临哪个海?

位于哪条河的下游?

【提示】 南海;

珠江。

2.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应采取何种措施?

【提示】 发展空间不足,工业资源有限。

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

3.“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

教材第70~71页活动

 【点拨】 介绍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问题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并没有作系统的介绍,而只是以极短的篇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然而教材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

这样安排,把问题交给了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转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探究题的第二题,教材向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探究题的第三题,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或城市化对周围农村的影响,旨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答案】 1.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产生贫困问题等。

2.观点一:

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环境等。

观点二:

把加快大中城市发展放在首位,形成等级有序、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可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观点三:

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可以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消费需求。

3.城市问题主要有:

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较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解决的措施主要有: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的交通和居住条件;

治理和保护城市环境等。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占用大量耕地,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水源、土壤,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垃圾占用土地等。

对农村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增加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促进城郊农业的发展,增加郊区农民的收入,使城乡居民在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见学生用书第6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平原面积广阔,为我国三大平原之一

C.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河流纵横交织,但河流流量较小,不利于发展航运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是(  )

①以旅游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以出口加工业为主 ④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平原广阔,水热丰沛,河流纵横交错;

珠江的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第2题,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为主。

【答案】 1.C 2.C 3.B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B.城市占用耕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C.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因此珠江不存在水质变坏的问题

D.城市酸雨现象严重,且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解析】 第4题,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等的增加,农业用地会减少。

第5题,珠江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对珠江的污染很严重,使珠江水质不断恶化。

【答案】 4.C 5.C

6.下面两图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

(城市填图中代码,省级行政区填简称)

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形成以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协作,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核心,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省级行政区。

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4)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解析】 珠三角和长三角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快、辐射带动作用强,但在区域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改革开放和对外联系。

【答案】 

(1)两区同处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土壤肥沃;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

两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2)①A G 港 澳 ②e f h 苏 浙 沪 e f h g a

(3)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明显削弱;

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能源紧张。

(4)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

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

(见学生用书第113页)

一、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变化图,完成1~2题。

1985年          2005年

1.对于1985~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成为城镇 ②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 ③至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度很大 ④小城市数量增加迅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原因包括(  )

①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自然条件优越 ②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区位优越 ③劳动力丰富,且为著名侨乡 ④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题,从1985~2005年的2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小城市数量的增加,大量乡村地区成为城镇,这使得该地区有较大的城市密度;

而同时期大、中城市及特大城市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

第2题,该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位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都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案】 1.B 2.D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完成3~4题。

3.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

A.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

B.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

C.小城市发展快,大、中城市发展慢

D.特大城市发展快,中等城市发展慢

4.推动本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的涌入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大、中、小城市的数量对比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较大的增加,故均发展较快;

第4题,这种变化是在自然条件没有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原有的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升级调整,促使城市快速发展。

【答案】 3.B 4.D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

读图完成5~7题。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所占的比重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D.模式4

6.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7.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解析】 第5题,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图中模式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密集型。

第6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

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第7题,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

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 5.B 6.D 7.A

阅读材料,完成8~9题。

“中国灯都”古镇有3000多家灯饰企业,产品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产品出口80个国家和地区。

可谓“一灯照亮全球”。

在中山大地上,还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和产品:

如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装、黄圃食品、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等。

8.在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  )

①城市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②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 ④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9.中山市经济模式的优越性是(  )

A.在分散专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

B.不需要投资和购置机器设备

C.用生产的产品偿还外商提供的设备、技术等的价款

D.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简易加工场所

【解析】 第8题,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也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第9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镇一品”,选项B、C、D均是“三来一补”开放模式的特点。

【答案】 8.A 9.A

10.(2012·

广州检测)下图中,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厂”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香港—珠三角工业区位变化发展示意图

A.劳动力B.科学技术

C.交通运输D.市场

【解析】 读图知,“前店后厂”模式的最终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前厂后店”模式的最终产品销往国内市场,故市场变化是影响该地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 D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