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08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docx

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2021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一、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考试时间:

120分 考试总分:

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不选均无分。

1.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①噬菌体 ②根瘤菌 ③支原体 ④酵母菌 ⑤流感病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②③④三项均有细胞结构;①噬菌体个体微小,只含有单一核酸,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⑤病毒没有细胞。

2.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发育成胚的结构是(  )。

A.胚珠

B.子房

C.子房壁

D.受精卵

【答案】D~~~

【解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唯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3.制作馒头和面包时,加入适当酵母,酵母使馒头膨大而松,这是因为酵母可以(  )。

A.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把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C.把葡萄糖转化成麦芽糖

D.把葡萄糖转换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它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并把葡萄糖转换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4.关于过敏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C.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内环境是由细跑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血液、组织液、淋巴共同构成内环境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A~~~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和组织液组成,因此BC两项错误;D项错误,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6.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跑凋亡是坏死细胞死亡的同义词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微小的

D.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答案】B~~~

【解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作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

 

7.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遗传物质

B.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

C.细胞壁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D.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8.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是(  )。

A.蚊

B.蝗虫

C.家蚕

D.菜粉蝶

【答案】B~~~

【解析】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种类是:

蜻蜓目,蜉蝣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缺翅目,竹节虫目,直翅目等。

代表昆虫有蝗虫、蜻蜓、螳螂、白蚁、蝉等。

 

9.RNA和DNA水解的终产物中(  )。

A.五碳糖相同,嘧啶碱基不同

B.五碳糖相同,嘌呤碱基不同

C.五碳糖不同,嘧啶碱基相同

D.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

【答案】D~~~

【解析】R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核糖、4种碱基(AUCG),D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ATCG)。

可见,RNA和DNA的最终水解产物中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

 

10.在体循环中,正确的血流方向是(  )。

A.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

B.左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右心房

C.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左心室

D.右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左心室

【答案】A~~~

【解析】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它的途径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经过体循环,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后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颜色暗红、含氧稀少的静脉血。

 

11.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用小麦种子进行繁殖

B.用月季的叶进行繁殖

C.用桃树的枝条进行繁殖

D.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繁殖

【答案】A~~~

【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题目中只有A项属于有性生殖,BCD三项为无性生殖。

 

12.单双眼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而他们的儿子却是单眼皮,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双眼皮的概率是(  )。

A.1/4

B.1/2

C.2/3

D.3/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双眼皮的父母亲基因均为Aa。

表现出显性性状时控制的基因有两种:

AA或A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就可能是AA,Aa,Aa,aa四种。

因此,孩子为双眼皮的概率为3/4。

 

13.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B.蕨类植物的出现早于藻类

C.爬行类动物的出现晚于两栖类

D.变异不总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答案】B~~~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因此蕨类植物晚于藻类植物。

 

14.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化学性消化始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淀粉——胃

B.脂肪——小肠

C.蛋白质——口腔

D.葡萄糖——食道

【答案】B~~~

【解析】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葡萄糖是食物经过消化道内的消化分解,得到的消化终产物。

 

15.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具有更大变异性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频率高

B.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C.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D.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由于有性生殖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16.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儿童服用骨髓灰质炎糖丸

B.患水痘痊愈后不会再患此病

C.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

D.吃了鱼、虾、蟹后产生腹痛、腹泻反应

【答案】C~~~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

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并使其溶解,就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17.图1表示叶肉细胞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部分生理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A.该条件下泪囊体薄膜上不能合成ATP

B.该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在光照适宜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图示生理状态

D.该条件下线粒体基质中CO2浓度大于叶绿体基质

【答案】D~~~

【解析】叶肉细胞在这一环境下,泪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比较弱,同时,线粒体基质中CO2浓度大于叶绿体基质。

 

18.两个动物种群(N1,N2)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图2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共生关系,N1与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D.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答案】B~~~

【解析】由图2可知,N1与N2两个种群的数量在1850~1925的近80年间,种群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可知两者为捕食关系,N1数量总体上要大于N2,所以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19.关于组织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B.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C.月季花的培养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D.培养受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的影响

【答案】B~~~

【解析】B项,全能性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则越大,这类细胞分化成其他细胞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全能性越受限制。

 

20.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通过化学能改变生产的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1.某教师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的教学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

A.了解、经历(感受)

B.了解、反应(认同)

C.理解、反应(认同)

D.理解、领悟(内化)

【答案】D~~~

【解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怎样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在学生理解了这个过程之后做出行动,学生自主领悟。

 

22.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有显著增加的是(  )。

A.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B.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C.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

【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增加了“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的内容。

 

23.八年级新学期开始,某教师为制定新学期生物学教学的详细计划,对学生七年级所学生物学内容进行了摸底考试,这样的考试属于(  )。

A.终结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答案】C~~~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或摸底测验,都属于诊断性评价形式。

 

24.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某教师以“我们吃的馒头、面包中有许多的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

馒头、面包上的小孔是怎么产生的呢?

”进行导入,这种导入类型是(  )。

A.故事导入

B.设疑导入

C.实验导入

D.直接导入

【答案】B~~~

【解析】教师从学生常见的食物入手,通过面包上的小孔来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属于典型的设疑导入。

 

25.某教师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的教学中,把自己采集到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帮助学生理解这三种植物的区别。

这种教学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因材施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答案】A~~~

【解析】教师把自己采集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藻类、苔藓和蕨类等植物的实体,学生通过看、摸、闻来获得对这些植物的直观感受,是一种直观性教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图3表示膝跳反射,神经支配同侧下肢屈肌和伸肌之间的协调作用。

图3

问题:

(1)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____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____。

(6分)

(2)图中传入神经受到刺激时,该神经纤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原因是_____。

(3分)

(3)若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则神经元D上_____(有、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

答:

(1)4;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伸肌、屈肌

(2)Na+内流

(3)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27.图4是高等动物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

图4

问题:

(1)观察图4中的反应过程,其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分)

(2)该反应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反应场所依次为_____、_____、_____。

(9分)

(3)该反应过程需要氧参与的是第______阶段。

(3分)

答:

(1)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3)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

某教师在“探究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准备:

学生四人一组,做好组员分工和数据记录。

每组一只水杯、一条小活鱼、一块玻璃板。

实验步骤:

1.把小活鱼放进盛水的杯内,数一数自然状态下小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

2.用玻璃板把水杯盖严,不让外界空气进入杯内,盖的时间长短视杯的大小和杯内水的多少而定。

原则是杯子大些或杯内空气多些的应多盖一段时间。

盖上盖的目的是让小鱼把杯内的空气(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

3.过一段时间再数小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

实验结果:

盖上盖以后,绝大多数鱼1min鳃盖或口的开合都增加。

结论:

水中空气(氧气)含量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氧量高鱼呼吸慢;含氧量低则鱼呼吸快。

问题:

(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该探究实验方案存在哪些问题?

(10分)

(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10分)

答:

(1)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来看,该实验探究方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遵循控制变量的单一原则和设置对照组实验。

本次实验,应当把空气的量作为唯一的自变量,并且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同时,应该设置对照组,进行观察实验。

(2)改进策略

①实验观察前选大小相等的两个容器,分别贴上“加玻璃板”和“不加玻璃板”的标签,向“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清水,向“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清水,并盖上玻璃板。

②试验时,选2条活力相近的鱼,分别放入2个容器中,2个容器置于同样的条件下,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③分别仔细观察各容器中鱼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鱼在“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和活动比较正常,在“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频率很快,并最终死亡。

进而得出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

 

29.材料: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教学片段

1.联系生活实践,提问: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能飞的物体?

2.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场景:

纸飞机、氢气球、蒲公英等。

提问:

这些物体为什么会飞?

它们具备哪些飞行的条件?

3.播放鸟飞行的视频。

提问:

鸟为什么能飞行?

4.展示鸟的形态特征示意图,提问:

鸟有哪些利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问题:

(1)材料中的提问包括哪些提问类型?

(8分)

(2)材料中的问题是如何体现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的?

(12分)

答:

(1)提问类型

回忆类、理解类、运用类和分析类四种。

(2)提问设计的要求是:

①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

②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

③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己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

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层层递进;

⑤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材料中四个问题都是联系生活实践,第二个问题以第一个问题为基础,让学生用新获得知识和回忆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难度适中,全班学生都可参与其中,并且紧扣教学内容,问题内容明确集中,都是为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教学内容服务的,4个问题设置的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不同食物颜色、形状、大小以及与蚂蚁的距离是影响变量单一性的因素,如何控制变量的单一性是本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

问题:

(1)设计该实验教学的导入。

(10分)

(2)设计教学活动(只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单一性。

(20分)

答:

(1)教学导入

创设情景,设疑导思

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死于此”几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这是天意,吓得失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

“天绝我也”乃拔剑自杀而死。

想一想:

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行为有关吗?

由此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

①通过导入的问题中蚂蚁的行为进一步追问:

蚂蚁对食物的味道会不会有选择呢?

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呢?

由此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蚂蚁取食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食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食物与蚂蚁的距离不同是否会对蚂蚁的行为有所影响?

b.如果用颜色、大小、形状以及味道均不同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此探究实验的结果?

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之间共同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

除了将所探究的味道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所有条件(颜色、大小、形状、食物和蚂蚁的距离等)均需一致方可。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并重点讲解有关控制变量的单一性的原则。

②随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针对本探究实验做出假设:

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进而制定并实施计划:

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每隔5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10次。

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蚂蚁喜欢具有甜味的食物。

随后安排讨论,根据实验结论和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

蚂蚁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