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935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凯里市第十六小学四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

重难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

他是谁呢?

”(学生:

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

如:

《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

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

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

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

(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

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

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 

三、走进“孤独”

1找:

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

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

(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

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

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

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

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

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洞庭》。

学习

重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准备

制作课件。

(教师)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

《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

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

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比作白银盘)

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三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忆江南》。

学习

重难点

能感悟词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

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

《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

(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

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

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学习

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资源准备

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课文配乐朗诵带。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

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

“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

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

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

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

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

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

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在读书过程中,知道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习

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泉水流经的路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

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

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能表现“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

“浙、

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板书设计

泉水流经的路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教学反思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

2.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

3.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

学习

重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师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

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

听明白了吗?

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

(字幕:

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

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教师:

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

字幕:

将“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画线)

为什么喜欢?

学生:

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课件:

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

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

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

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

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

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

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学生:

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教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教师:

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

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

(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

一学生读。

孔隙:

学生一:

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

(课件:

第4段的字幕)

教师:

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

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

学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

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出示课件)

谁还有?

学生补充: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出示)

找得非常准确。

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教师:

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

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

(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

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

多么有趣啊!

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内洞:

教师:

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

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

(谈体会)

学生:

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

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教师:

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

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

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教师:

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

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

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

他们像什么?

请你来。

(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

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三、谈收获

1(指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主备人

吴永发

执教人

吴永发

授课时间

___月___日星期___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2、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同时摘抄优美词句。

3、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领悟文字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

让学生上网搜集新疆的资料。

教师:

搜集新疆的风景图片。

课堂流程(包含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收获感悟和法制教育等)

批注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

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今天,我们要学习以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3)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4)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2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3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