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04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文档格式.docx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

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傎;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

“今日病(病,累)矣!

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

之⑵: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

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

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12、略 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⑵代禾苗 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

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意思相近即可)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训诫:

告诫,教导悬崖:

高而陡的山崖

B.嶙峋:

形容人瘦削灌木:

灌溉树木

C.目眩:

眼睛昏花啜泣:

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

惊奇,诧异小心翼翼:

谨慎小心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诅咒(jǔ)相称(chè

n)预警叮嘱

B.倚靠(yǐ)怂恿(sǒng)懒惰冤枉

C.蜷伏(quá

n)惩戒(chěng)消耗挣扎

D.虐待(nü

è

)污涩(sè

)辨诉抵抗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儿!

C.“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4.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这能全怪我吗?

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

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D.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难免会失败。

5.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E.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

(3)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4)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5)写出借月亮来表达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的诗句一句。

(上下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下列句子中的“/”和着重号分别表示对朗读节奏的划分和重音的标注,其中划分和标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诗人用叠纸船、放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

请你试着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四、综合性学习

8.七年一班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

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

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要求:

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2)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题的演讲活动,一位同学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明代文学家宋廉,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

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申,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

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逝者如斯夫

④人不堪其忧

(2)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10.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

(3)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4)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并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4)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

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现代文

(甲)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

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已久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乙)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1)甲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A。

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B。

2)百草园捕鸟的条件是:

(用原文回答)。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儿童怎样的特点?

12.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_______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________。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___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______着。

1)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______朝志南和尚写的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

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3)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第①句  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第③句  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第④句  视觉、听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4)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5)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

7)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作文

13.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

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B

6.

(1)便引诗情到碧霄

(2)思君不见下渝州(3)何当共剪西窗烛(4)僵卧孤村不自哀(5)示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1)C

2)示例:

纸船!

女儿最喜欢叠的纸船!

女儿,我知道你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思念,母亲何

尝不想念你呢!

就让这纸船承载着我们母女的思念远航吧。

8.

(1)开放性试题,做到内容相应,句式相同即可。

(2)答:

材料一不符合要求,因为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而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

9.

(1)①同“悦”,愉快;

②每天;

③往,流逝;

④能忍受)

(2)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

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一个人就算再不起眼,也有他优于别人的地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符道德规范;

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10.1)家庭聚会;

差不多可以相比;

不久,一会儿;

指子侄辈 

2)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

4)言之成理即可,“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11.1)雪地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后花园寻蝉蜕的乐趣。

2)薄薄的雪,是不行的;

3)先抑后扬,突出雪后百草园的乐趣。

4)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12.1)南宋、《绝句》、引用

2)⑴引用、比喻⑵拟人⑶排比、比喻

3)① 

触觉;

春风轻柔温暖②嗅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③视觉、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④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4)B

5)C

6)刻画出树叶和小草被春雨滋润后,清新碧绿的美好姿态。

7)五种景物:

树、草、灯、房、人,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样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满足的感情。

13.示例: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

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

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

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

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

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

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

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1.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攒(cuá

n)成窜(cuà

n)向

B.脊梁(jǐ)脑髓(suǐ)

C.倜(tì

)傥轻捷(jié

D.蝉蜕(tuì

)菜畦(wā)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很害怕。

C.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

“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D.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D.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4.12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宛转(zhuǎn)  撑伞(chēnɡ) 抖擞(sǒu)

B.烘托(hōnɡ)应和(yīnɡ)欣然(xīn)

C.酝酿(yú

n)戴笠(lì

)黄晕(yù

n)

D.鸟巢(chá

o)朗润(yù

n)稀疏(shū)

6.

(1)水何澹澹,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_______?

______”,表现了思乡之切;

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_______,______”,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7.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表达效果。

2)诗中没有单纯地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本诗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作为开头。

8.综合性学习。

亲爱的同学们,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微笑过。

要知道,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打开:

蓝天,白云,小桥,流水。

(1)(活动一:

汇集名言警句)微笑着面对失败,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心态,许多古人先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至理名言,不妨写出来一两句,与大家共享。

(2)(活动二:

学写演讲句式)根据下面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面仿写合适的句子。

真诚的微笑是心灵对外界的一种自然映照。

它比开怀大笑多了一份柔和,比哑然失笑多了一份温暖。

微笑不是奉承,不是勉强,不是掩饰。

它包含着温情,    ;

它包含着理解,这是微笑的效果;

它包含着赞许,    。

(3)(活动三:

模拟口语训练)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同学们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这使部分同学对班主任有情绪。

作为班长的你,该怎样委婉地请求班主任改正自己的不足?

该怎样做同学们的安抚工作?

A你对班主任说:

B你对同学们说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选3题完成)

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⑵泯然众人矣。

⑶邑人奇之。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

②曾子曰: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

⑤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⑦子曰:

⑧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

⑩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D、学而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过

C.人不堪其忧可以,能够D.不舍昼夜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