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139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8.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doc

一、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35.(2011届宝安一模)(3分)右图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

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

打到同一个木块上。

(1)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 ▲ 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比较 ▲

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2)如果要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则需要添加的器材是 ▲ 。

25.小华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B

A

A

A

甲乙

(第32题图)

实验甲:

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实验乙:

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1)根据实验甲可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和有关。

在实验乙中,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根据实验乙可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和有关。

(2)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这个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

此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

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酚酞试液滴入溶液变红色来判断溶液呈碱性

11.下图是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将一只木球放在E点,,曲静止释放,木球可将斜面底部的小木块撞到A处停下;若该木球放在F点释放,可将斜面底部的小块撞到B处停下,比较A、B两图可得出结论:

相同质量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

(2)将大小相同的铁球放在E点释放时可将斜面底部的小木块撞到C点,甚至更远的地方,比较A、C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4.如图18所示,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中采用的器材有:

斜面、金属球、木块、刻度尺等。

图18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比较金属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要研究物体的动能跟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物体的质量,同时控制速度不变。

具体办法是:

换用▲,并让它们从▲沿斜面静止滑下。

(2)某同学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它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斜面上由静止自由滑下,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钢球的质量m/g

0.1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木块滑行距离S/m

0.12

0.10

0.12

0.12

0.11

0.13

0.12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该同学得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无关”,你认为实验结论与物理事实是否相符?

▲(选填:

相符或不相符);你认为出现此实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3)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的影响较大呢?

某物理兴趣小组借助速度传感器和其他仪器进一步得出了两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钢球撞击时的速度为v=8cm/s)

表二(钢球质量为m:

100g)

序号

钢球质量m/g

木块滑行距离S/cm

序号

钢球撞击速度v/cm.s-1

木块滑行距离S/cm

1

100

10

1

8

10

2

200

20

2

16

40

3

300

30

3

24

90

分析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依据是▲。

20.在学习势能知识时,小明同学猜想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物体高度、物体质量大小、物体所处地理位置。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对“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高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究。

小明把橡皮泥平铺在水平面上,让同一个金属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①小明同学依据▲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③若想对物体质量大小是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进行探究,你认为,实验方案设计中,应控制▲保持不变。

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水平

水平

位置平衡;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如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上表中.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F1的方向未垂直于杠杆

F1的方向未垂直于杠杆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D

D

A.减小摩擦,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D.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了杠杆平衡条件,据此,他发出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豪言,他的设想

(“有”或“没有”)道理,经过努力能实现吗?

为什么?

不能,没有这么长的杠杆

不能,没有这么长的杠杆

考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专题:

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

(1)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之前首先把杠杆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了在杠杆上,便于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果杠杆左端高,无论左端还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左移.

(2)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3)物理实验中一般都要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或者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解答:

解:

(1)杠杆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杠杆左端高,无论左端还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左移.

(2)第一次实验: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1.5N×10cm=1N×L2,∴L2=15cm.

第二次实验: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1N×20cm=F2×10cm,∴F2=2N.

(3)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数据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错误数据应该是F1,F1的方向未垂直于杠杆.

(4)多次实验的是:

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例如,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等等.

②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例如,平面镜成像;杠杆平衡条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电压一定时,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电阻一定时,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等等.

(5)“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豪言,他的设想有道理,只是没有这么长的杠杆,没有合适的支点,即便都能找到,当地球翘起1cm,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用他的一生都无法完成.

故答案为:

水平;左.

(1)L2=15cm;F2=2N.

(2)F1的方向未垂直于杠杆.

(3)D.

(4)有;不能,没有这么长的杠杆.(答案不唯一)

点评:

(1)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计算,会分析实验中的错误现象.

(2)物理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

(3)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一些问题.

图11-68

29.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实验时先调节杠杆在_________位置平衡,当在A处挂三个钩码如图11-68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应在B处挂___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g).拿去B处钩码,改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为_________N.

30.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l/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30、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先把杠杆支在支架上,通过调节_________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当左侧钩码处于图30所示A位置时,应将右侧的钩码向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图30

14.(9分)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挂钩码前,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应将横梁左端的平衡螺母向侧旋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实验中提供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上4个钩码时,应怎样挂钩码才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请在上图中画出两种设计方案.

2、根据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中,首先把横杆的__________支在铁架台上,再调节横杆两端的____________,使横杆在______

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调节杠杆平衡时,发现杠杆的右端翘起,可以调节右端的螺母,使它向_______移动;或者调节左端的螺母,使它向________移动。

()操作时,把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_________或在杠杆上的_______,使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0

10.图10所示是探究杆杠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⑴.两端螺母的作用是;

若杠杆在使用前发现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需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

⑵.他得到的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0.2

1

0.1

2

1

0.08

2

0.04

这两组数据中,第次实验的数据肯定有错误。

经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数错了;测量值是(选填“偏大”或“偏小”)。

图8-31

4.某同学用如图8-31所示的装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调节左边钩码的个数和悬挂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1=2.61N,钩妈对杠杆的拉力F2=1.96N;测得支点O到这两个力作用点的距离OA=25cm,OB=20cm,他将所得数据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中,发现Fl·OA和F2·OB并不相等,从而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不一定是F1·L1=F2·L2这个同学的失误在什么地方?

(题型二)

15.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可将右端螺母向_____边旋转,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填“左”或“右”)。

图8-32

(2)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离支点2格的A处挂了3个钩码,如图8-32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右边挂上钩码(用一种方法).你的方法是_________。

(3)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题型二)

1、【2009•长沙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小明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右端下倾,那么他应该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现已在左端A点挂有4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平衡,钩码应挂在何处?

(请设计两种方案,在下图中画出)

(1)左

(2)如图所示.

3.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在挂钩码前必须先调节,使杠杆.

(2)在图6—7中,甲、乙分别是两次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杠杆每格长2cm,钩码每个重0.5N)。

(3)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3.“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时让横杆

AB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若开始实验前

发现B端下沉,可将B端螺母向________(左/右)调.若在E点挂

三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则在C点应挂________只钩码

杠杆才能平衡;若C点不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D点拉,为

使杠杆水平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最小示数应为______N,拉力的方向应________.

1.(8分)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测量

序号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20

2

10

2

15

1.5

20

3

5

15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________N.

(3)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

21.如图12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

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

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位置平衡。

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

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

▲。

②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图12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选填:

“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

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选填:

大或小)。

③如图13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选填:

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__▲__。

④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14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⑤如图15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

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16所示。

由图可知金属杆重▲N。

图13图14图15图16

3.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在挂钩码前必须先调节,使杠杆.

(2)在图6—7中,甲、乙分别是两次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杠杆每格长2cm,钩码每个重0.5N)。

(3)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09·安徽芜湖)19.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

“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图9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

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这主要是

因为该种方式()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3)图9中,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左侧第____格的钩

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可以水平平衡。

答案:

(1)右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2)D(3)2

34.(09·长沙)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小明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右端下倾,那么他应该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现已在左端A点挂有4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平衡,钩码应挂在何处?

(请设计两种方案,在下图中画出)

答案:

(1)左

(2)如图所示.

26.(09·巴彦淖尔市)小民按图5所示装置做“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操作步骤如下:

A.把杠杆的中点固定在支架上.

B.把钩码挂在杠杆的左边,在右边的不同位置

加减钩码,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C.记下两边钩码的重,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力

臂的长度,分别填入实验数据表格内.

D.改变两边钩码数量或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重新平衡。

重复上一实验步骤.

E.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过程中,小民漏掉了一个重要的步骤,这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2)小民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很明显第次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0.04

4

0.02

2

6

0.06

4

0.09

3

4

0.03

6

0.04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3(3)F1L1=F2L2

24.(09·衡阳)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停在如图18-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①(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②(填“左”或“右”)移动.在杠杆上挂2N的重物,如图18一乙所示,杠杆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③N,将所挂的重物往左移1格,杠杆重新平衡后,弹簧称的示数会④(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测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2007届宝安一模)25.下图是小亮测定斜面机械效率的装置图。

每次实验时,被拉的小车沿同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

下表是小亮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

(1)“较陡”时,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总功为_________;机械效率为__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要求写两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2009届宝安一模)(8分)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下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1

2

0.1

0.2

0.9

0.3

0.27

74.1%

2

4

0.1

1.6

83.3%

3

4

0.1

0.4

1.1

0.5

0.55

第35题图

甲乙丙

(1)请在上表中填上未填的数据;

(2)比较第次实验和第次实验,可得结论:

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3)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3次实验可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

(4)综合上述结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任写一种方法)

43.(2010届深圳一模)(5分)实验:

“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结合右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第43题图

(1)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的拉力为▲;

(2)由右图可知,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升高的高度为30cm,小车移动的距离为▲cm(粗略测量,保留0位小数);

(3)求机械效率是多少?

(本小问要求写出计算步骤。

37.(2012届宝安一模)(4分)如图13所示是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进行的一个探究活动。

37题图

F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