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15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Word文件下载.docx

恩格斯的促进:

恩格斯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恩格斯研究经济学早于马克思。

1844年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马克思同恩格斯开始通信联系。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著作非常赞赏,这显然成为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一个诱因。

研究成果:

大约是1844年3月,马克思在巴黎钻研英、法两国一些卓越学者的著作,开始研究经济学。

他阅读了亚当·

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并做了摘录笔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表明了马克思同恩格斯观点的一致性;

而《詹姆斯·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则是马克思的经济观点的最早的较完整的阐述。

马克思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除了巴黎摘录笔记外,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毫无疑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它既标志着马克思从《莱茵报》开始的两个转变的结束,又是创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体系的开端。

它比《莱茵报》和《德法年鉴》的文章前进了一大步,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并在历史观和认识论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

但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以后其它著作来说又不完全成熟,还残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

2.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解剖

对经济学的研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残存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解剖。

马克思研究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问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主要形式,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研究过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学上的分析。

马克思在吸收他们的一些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

工资:

马克思的看法和亚当·

斯密不同。

马克思是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

“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这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最早论述。

利润:

在工资问题之后,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利润问题,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说;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权。

”这说明马克思不是把资本简单看作物,而是接近于把资本看作为一种生产关系。

赢利:

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的赢利,通过分析赢利和资本的比例,探讨了最低赢利率和最高赢利率问题;

通过对资本和资本家的分析,看到他们唯一的动机是追逐利润,肯定这些人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

马克思分析了竞争和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看到了资本积累是必然规律,在竞争中,大资本对小资本具有优越性。

更加深刻的是,马克思当时已经看到了竞争导致集中的趋向。

这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看法是相似的。

地租: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攫取利润的资本家和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外,还有收取地租的土地所有者。

马克思在分析地租时,着重指出了土地所有者农场主同农场工人利益的敌对性,也指出了由于竞争,一个土地所有者同另一个土地所有者利益的矛盾,并且揭示了在农业中,大地产的积累和大地产对小地产兼并以及由于竞争,资本家成为土地所有者,而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同时成为工业家,最终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归于消灭。

马克思还用辩证法的观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的必然性。

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证

马克思从1844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其意义不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且为已经开始探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的论证,从而为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论述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法的思想的深化

1843年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思想。

但是市民社会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

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哲学思辨来解决的。

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的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上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不仅把物质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把私有制的产生看成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而且提出物质生产决定国家和法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试图对社会面貌作一个全面的考察。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经提出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但更多地是从哲学上进行论证。

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

他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的分析,明确指出:

“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

2.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走向现实,决定性的一步

同样,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

1842年在《莱茵报》,马克思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

当时他明确表示自己缺乏研究,没有本事用一句空话来解决那些正由英、法两个民族在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当时持否定态度,但不是轻率地做出结论,认为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不能根据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去批判,而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此后,马克思开始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1842年10月到1843年初,阅读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卡贝、德萨米、勒鲁、孔西得朗、蒲鲁东等人的著作。

到1844年初,马克思自己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关于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

但是,由于当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经济学,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更多的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把整个人类解放理解为“人的完全恢复”,打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

为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之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并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

当然,在这个《手稿》中,费尔巴哈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证中,交织着人本主义的残余,表现了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期的特点。

但重要的不是马克思在多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费尔巴哈的影响,而是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学说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所显示的方向:

整个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这种结合,在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方向,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3.抓住了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对立——私有制是基础又是根据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出发,抓住了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对立。

在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例如古罗马、土耳其等地方也可以出现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对立,但这种形式的对立在古代奴隶制中处于从属地位,它表现为穷人与富人的对立。

而马克思所分析的有产者和无产者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产生的,它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但劳动却创造了资本,资本家不从事劳动,但资本却是劳动的凝结物并占有劳动。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矛盾简单化的趋势。

在工业中,中间等级不断分化;

在农业中,土地所有者变为极普通的资本家,因而农业和工业一样,也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

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这表明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无产者和资产者对立的基础,又是这种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据。

第二节马克思论异化劳动:

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转向哲学的巨大成果,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除了题为“异化劳动”的片断外一,从第一手稿的工资、利润、地租开始,到最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这个问题。

一、异化问题的由来——政治-哲学-经济

异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相对立,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

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都普遍存在,但人们对这种状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异化问题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作为社会政治问题提出来的。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的启蒙学派,设想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人们根据“契约”所产生的国家,本来是用来保障人们的自由平等不受侵犯,结果走向反面,反而使自己变成国家的工具。

他们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并没有从哲学高度来概括这种现象。

真正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来论述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论述异化,主体是绝对观念,而客体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整个发展过程,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费尔巴哈在异化观发展上的一个功绩,就是他把异化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变为人,变为有血有肉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并用异化的理论来批判宗教。

他反复论述,“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宗教使人的本质跟人割离开来”,等等。

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即把异化看成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脱离是从费尔巴哈开始的。

其实,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那些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赫斯都曾广泛使用异化这个概念。

马克思也是从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后开始接受了这个概念。

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逐步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的理论。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谈到了异化问题,把国家比做政治领域中的宗教,也是一种异化;

随后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异化的论述前进了一步,它论述了金钱是人的劳动和本质的异化,金钱统治人,人膜拜金钱,并把“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作为哲学的“迫切任务”,也就是说,整个批判不能限于宗教,而要批判产生宗教的世俗根源。

二、异化问题的研究——政治经济学视野

直到1844年初,由于马克思尚未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主要还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

虽然提出了货币问题,甚至出现了人的劳动的异化的提法,但还是处于萌芽状态,均未展开。

真正的转折点是1844年3月,即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后。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的巴黎摘录笔记中,特别是在《詹姆斯·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对异化劳动问题作了探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作了充分的论述。

1、货币是一种异化

马克思在《詹姆斯·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货币是一种异化。

在这里不仅提出了这个命题,而且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货币如何从作为流通手段,作为产品赖以互相交换的中介变成追逐的目的和统治人的力量。

在分析交换时,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并且强调他所说的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

他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这说明,马克思不是把人看成孤立的生物学个体,而是通过生产和交换看到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还从劳动者同自己的活动、同劳动对象和劳动目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异化的问题。

这是马克思全面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雏形。

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

在这里分析的已经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雇佣劳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关系是异化劳动的核心。

马克思在论述工资、利润、地租之后阐述异化劳动,深刻地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

2、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

但是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

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

而马克思则相反。

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是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能看到的,因而马克思从这个现象入手,首先分析了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他自己越贫穷;

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有价值,他自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把这种状况同宗教的异化相比:

在宗教中,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同样在异化劳动中,工人创造的越多,他自己越空虚。

这说明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宁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异化同对象化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分开来。

任何劳动都必须创造产品,而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劳动,因此,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

这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

可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对象化同时也就是异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就是说,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产品中,生产了某种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占有”了自然界;

可是这些产品不仅不归他所有,他反而被自己的产品所奴役。

所以这种“占有”,同时也就是异化。

马克思把把劳动对象化看成是整个人类存在的基础,而异化是历史的现象,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并不在于劳动对象化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果对象化就是异化,那人类永远摆脱不了被自己产品所奴役的命运。

这是一种历史悲观论。

4、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奴役劳动者的产品从哪里来的?

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的问题。

这种异化最主要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感到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

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劳动时如坐针毡。

劳动者从事劳动不是出于爱好和兴趣,而是为了生活,即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

如果奴隶主和资本家不采用“棍棒纪律”和“饥饿纪律”,人们就会象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产生这样一种现象,人在实现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繁殖时,才觉得自己是幸福和自由的,而在实现人的机能,即从事任何动物都做不到的活动——劳动时,反而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所以在异化劳动中,“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5、“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

马克思在分析产品异化时,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而在分析劳动异化时,区分了“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

物的异化是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是指物对人的控制;

而自我异化是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同自己活动的关系,指劳动者越是努力劳动,越是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们受的压迫越大,说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同自身处于对立的地位。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的本质主要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占有,不在于分配中,而首先在于生产过程,在于劳动者和生产的关系,即在于“自我异化”。

产品分配中的异化,不过是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劳动发生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产品必然不属于自己。

因此要解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必须解决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即消灭雇佣劳动。

6、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从“产品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问题。

劳动产品是对自然界加工的产物。

产品的异化表明,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界从人那里异化出去了。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有些动物,如蜜蜂、海狸、蚂蚁也能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但完全是一种生物习性,而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可是在异化劳动中,人的劳动是被迫的,丧失了这种特性,他支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完全是为了维持个人的生存。

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因为在社会中,“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马克思的这一深刻思想,包含着社会关系思想的萌芽。

异化劳动的任何表现,不可能离开人与人的关系。

事情很清楚,如果说劳动产品对劳动者说来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那它到底属于谁?

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一种异己的、被迫的活动,那它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是不幸和痛苦,那它给谁带来享受和愉快呢?

马克思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基本特点的分析,从现象入手,层层深入,最后通过人与人相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

三、异化是私有制的起源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研究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探讨了私有制的起源。

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从私有制出发的,但是它没有说明私有制,而是把它看作永恒不变的,根本不研究它的起源。

而马克思把关于异化劳动的学说运用于研究私有制,揭示了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表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同资产阶级是迥然不同的。

马克思从相对静止和发展变化二个方面,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从既成形态看,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发生异化的条件。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的积累和扩大。

又加强了统治工人的力量。

可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马克思认为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

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看成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实际上是把私有制看成历史性的,而劳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可是问题在于,如果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那劳动在最初是怎样发生异化的呢?

马克思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说:

“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马克思没有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但为回答这个问题指出了道路。

“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一种异化劳动,它使各人活动的总和成为一种人不能控制的异己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从而产生了私有制。

四、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

如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开端,那贯穿全书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当时马克思把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说结合在一起的集结点。

1、异化劳动理论反映了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的成果。

他运用异化劳动理论为武器,揭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的种种矛盾,批判他们“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并用以分析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分析资本、劳动、地租分离的根源、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一些异化现象。

2、异化劳动理论也凝结了1844年马克思的哲学成就。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把生产看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并研究了劳动在创造人类历史和形成人的感觉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把实践引人认识论,使马克思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历史观上都高出于费尔巴哈,表现了新的世界观的萌芽。

3、异化劳动理论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

他当时是把自己的社会革命学说同异化理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看到了在私有制下,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的存在和本质之间、自由与必然之间、个体和类之间存在矛盾,都存在异化现象,而解决这些“历史之谜”的途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自我异化。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积极扬弃私有制,扬弃异化,表明马克思超出了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共产主义。

当然,异化劳动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

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同人相脱离看成是异化劳动的表现之一,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解决人同自己类本质的矛盾,使人向“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等等,反映了塞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抛弃了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的观点,这是一个飞跃。

因为他发现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并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因而必然要清洗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费尔巴哈痕迹。

但是在以后的著作,例如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资本论》中,异化这个范畴仍然被使用,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产品异化、劳动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得到深化和发展。

但不是把它看作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相反看作是决定人的本质的生产关系对人的奴役。

第三节《神圣家族》:

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强调世界的物质性

正当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的研究,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