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69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docx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精品教育doc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

  15月亮上的足迹

【课文背景知识】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他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学科多方面地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科学家与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54篇。

本文选自该书《广寒宫嫦娥迎佳宾》中的一部分。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昂首(áng)液氧(yè)日壤(rǎng)小心翼翼(yì)溅落(jiàn)

生词

可望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遥遥在望:

形容距离远。

【重点难点讲解】

理解最后一句谈到的登月意义是难点。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知识延伸检索】

古诗中的月亮在茫茫的太空,月亮只是一个距人类38万公里的星球,但它朦胧而湿润的光华却牵动了人类最圣洁、最美妙的情感体验。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

”(张潮《幽梦影》)多情而敏感的诗人更不会放过“月”这个美妙的意象,试体会下列诗句的美妙意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课文阅读指导】

1.课文阅读引导

寻读,即快速地在文中寻找出内容要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是一种定向阅读,其目的性非常强,常常针对某一点来展开阅读,常用此法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现以本文为例来做一下说明。

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我们必须在文中快速寻找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那一部分: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然后把阅读目标集中在这一部分,很快我们就能找出宇航员所做的几件事:

一是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二是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三是树一块纪念碑在月球上;四是取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五是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六是安装了激光仪;七是安装了月震仪;八是取出星条旗插在月球上;九是跟总统通话。

你看,多快捷!

以后遇到较长的文章,不妨一试噢。

2.重要语段剖析

1.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连用三个“预定”,表明飞船一

切尽在人类预料之中。

这次史无前例的飞行,它成功的前提就是能在预定时间、预定高度

进入预定的轨道,当飞船隆隆升空时,可以想见人们的心也随之悬在半空,而当它终于正

如人们所料正常飞行时,人们该会多么欢呼雀跃啊!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

(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飞船飞行时的状态。

“孤舟”一词暗示了这是人类的第一次飞行。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

(此句描写生动,人遐通思,月球的确是个美丽的星球,至今有许多神话传说与月球有关,它静静的美丽着,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目光,它千载无言,却又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可以说,月球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今,当它不再遥远,当它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让我们暂且按捺激动的心情,去尽情地想象一下月球的美丽!

【课文结构分析】

1.分段及段落大意

本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和返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所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部分,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

奔去。

第三部分,写飞船登月成功,以及宇航员在月亮表面的活动,第四部分,写登月归来

2.结构图示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记录了美国宇宙飞船、宇航员1969年7月21日胜利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说明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达,说明了人类终于实现第一次登月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为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课文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等要素交待得非常清楚,这样使读者便于把握整个事件过程。

也非常注意数字的运用,以求准确、科学、真实。

【词句品味鉴赏】

唐代诗人王维开元二十五年,他奉命以监察御史身分,到凉州河西节度使慰劳将士。

在途中,他把所见景象写成一首《使至塞上》诗,其中有两句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写沙漠景色,在广大无边的沙漠中,远远望去,边塞上用作军事联络信号的烽烟格外地直;那横贯在沙漠中的长长的黄河上,傍晚落山的太阳,大大的,圆圆的,苍苍茫茫

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本周强化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海域()2.大厦()3.旅行()

4.轨道()5.椭圆()

二、选择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

A.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动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

B.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道别——离别,分手

C.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里程碑——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

D.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到月球表面,A和B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有限,只够使用4个小时。

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

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qiāo,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竖)立在月球上。

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

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B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球上。

这一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1.给加点字注音:

得()着()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铁qiāo

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清水下施的词还下而而。

4.为A和B选择正确的人物。

美国宇航员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

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文中A指

,B指。

5列举出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事情有哪些?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B.两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索。

C.踏上月球的“一小步”对整个人类而言,是巨大的飞跃。

D.这一伟大的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创新能力训练】

飞向太空港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纪实

李鸣生

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

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

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

“点火!

“01”指挥员抓起话筒,以气吞山河的威力,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庄严的声音:

“点火——”

“起飞——”

“轰隆”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火焰,映红了半个天宇;共和国的旗帜,伴着威武雄壮的火箭,徐徐升向天空;隆隆滚动的轰鸣声,仿佛在向未来的世界,发出呐喊与呼唤!

是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腾跃,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飞翔!

古老的中华民族穿过五千年历史的沼泽,今天面对新的世界,终于抖开了奋飞的翅膀!

(一)与课文的相同点:

两篇文章均为事件通讯,以纪实的手法,分别记录了人类登上月球、我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时间线索清晰。

(二)训练题

1.给下面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贮存()旗帜()天宇()沼泽()

2.在火箭升空前发生了意外——液氢可能出现渗漏,关键时刻副指挥长冷静处理,从中表现了他,运用描写、描写、描写。

3.阅读第3段,思考:

为什么要细致描写熊熊火焰、鲜红的旗帜、隆隆的轰鸣声?

用第4段中的话回答。

4.第4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了。

【学科渗透训练】

海洋科学家预言,21世纪人类将从海洋上的“海藻园”取得石油。

海藻是大海中随处可见的海洋植物,由于它具有含油量高的特点,科学家都在积极进行将海藻精炼成类似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用于发电的开发研究。

美国能源专家曾利用生长在美国西海岸的巨型海藻,成功地研制成优质“柴油”。

据实验结果,海藻中类脂质含量可达67%,每平方米海面平均每天可采收50克海藻。

加拿大科学家也对海上“种植”石油进行了成功的试验。

他们将一些特殊细菌放在生长很快的藻类上,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就生长出了“石油”。

这和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细菌分解生物体中的有机质最后把有机质加工成为石油的过程基本相同。

英国科学家另辟蹊径,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展利用海藻直接发电的技术研究,最近研制出一套功率为25千瓦的海藻发电系统投入发电。

研究人员将海藻经干燥后碾磨成直径约50微米的细小颗粒,再将小颗粒加压到300千帕,变成类似传统燃料的“雾状刘”,最后送到一个标准的双燃料发电机组中,于是电力便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通向千家万户。

目前,国外科学家正在海洋上建立“海藻园”新能源基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人工种植栽培,形成海藻规模生长,以满足发电站的燃料需求。

据专家计算,用一块56平方公里的“海藻园”种植海藻发电,其电力即可满足英国的供电需求。

试验表明,海藻发电的成本比核能发电便宜得多,与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相比发电成本大抵相当。

而海藻在燃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通过光合作用再循环用于海藻的生长,因此不会向空中释放可使气温升高的温室气体,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据称海洋藻类中储备的有机物十分惊人,等于陆地植物的4—5倍。

不言而喻,在21世纪的植物能源中,海藻发电将大有可为,前景诱人。

1.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2.作者列举了美国能源专家、加拿大科学家和英国科学家进行将海藻精炼成类似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用于发电的开发研究的事例是否重复?

为什么?

3.用海藻发电有什么优点?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一点的?

4.“试验表明,海藻发电的成本比核能发电便宜得多,与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相比

发电成本大抵相当。

”“多”“大抵”,这两个词去掉可以吗?

”为什么?

【课本难题解答】

一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①准备;②发射和进入太空;③登上月球;④月

面工作;⑤对接和返回。

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的概括,请重读原课文有关段落和参考本课

“段落提纲”第二部分。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事有:

①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胜利着陆月球的时间;②

检查了登月器;③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④竖一块纪念碑;⑤安装几件科学考察仪器和

进行电视摄像;⑥插一面美国国旗;⑦与美国总统通电话;⑧工作3小时后返回登月舱休

息、饮食、睡眠,积蓄精力准备返回地球。

【命题趋势分析】

1.掌握每篇课文所涉及的重要拼音和词语。

2.了解科学小品和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和联系。

3.每篇课文均抓住一两个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究,看看它们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各是怎样的,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典型热点考题】

典型题例1: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

农事。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文字可分为几层?

在下列A、B、C、D中选出一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本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A.本段介绍了几种动植物的特征。

B.本段介绍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C.本段说明了几种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D.本段说明了自然现象对于气候的重要性。

本段阅读题意在训练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第一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第二题正确答案应为C。

典型题例2:

下面一句话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否去掉?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有先后关系。

它不能去掉,去掉就表明春天的花是一齐开放的。

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要做好本题,除了查词典,联系本段的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它的意思外,还要联系平时的观察、积累。

第三单元阅读训练

一、方法点拨

阅读说明文要掌握说明文的基本要点——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又用了哪些方法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反复的阅读,深入理解。

二、阅读训练

[阅读材料]

①声源发出的声波,碰到第一个障碍物形成回声后又碰到第二个障碍物,就能形成第二次回声。

②连续碰到许多障碍物就形成许多次回声。

③前捷克斯洛伐克的阿德尔什帕赫附近,有一个圆的断岩,在一定的地方讲一句简短的话,断岩全将原话(重复、复述、反复)三次。

④我国江西弋阳的圭峰,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⑤那里层峰叠嶂,巍峨秀丽,其中有一处名胜叫做“四声谷”,游客高喊一声,可以先后听到四次相同的回声。

⑥英国牛津郡的一个地方,放一次抢,枪声可以在山谷内连续反射20次之多,在(沉寂、肃静、沉静)的晚间,可以很(明白、清晰、清楚)地听到声声回响。

⑦在雷雨天,电光闪过,雷声隆隆不绝,要经过好长时间才消失,这也是声音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的结果。

[练习]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的方框内。

2.全文所分层次正确的是()

3.本段内容介绍的是:

4.本段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能不能把次序打乱一下?

为什么?

5.第一层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6.“其中有一处名胜叫做‘四声谷’”一句中“四声谷”加引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定称谓D.表否定

7.这段文字列举了四个例子,这些例子按国度分有的,有的;按空间分有,也有的,丰富多彩,令人开阔见闻,乐趣有加。

第三单元达纲检测

一、选择题。

(30分)

1、选出下面加点字正确注音的一项()

A.销声匿(nì)迹千呵(hē)万护谚(yàn)语镶嵌(qiàn)

B.不计其数(sù)孤寂(sù)怠惰(duò)涵(hán)养

C.浑(hún)然天成奥(ào)妙无稽(jì)之谈冷漠(mò)

D.弥(mí)漫描摹(muó)孕(yùn)育翩(piān)然

2.选出下列各组中词性不同类的一项()(2分)

①A.沉睡B.扁平C.旋转D.崩毁()

②A.观察B.惊异C.宽阔D.凉爽()

③A.光芒B.充满C.斑点D.景象()

④A.这是B.哪儿C.谁D.渐渐()

3.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2分)

A.消声匿迹悠扬宛转混然天成不甚枚举

B.直接了当可望不可即拍案叫决小心翼翼

C.故石章防碍暑假耐人寻味

D.孤寂休眠流畅潇条

4.选出下列短语中并列短语的一项()(2分)

A.透出喜悦萧条冷漠时间和空间歌声美妙

B.销声匿迹文明进步雅俗共赏小心翼翼

C.新旧交替自动脱落继续上升加满燃料

D.气温湿度学习讨论冬冷夏热我与他

5.为下列句子的横线选择正确的词语。

(2分)

①我们老师认真地了解我们的需求。

(希望期望)

②这个美丽的传说充满了农人们的。

(妄想理想幻想)

③他们就要到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向往神往)

④他们地登上了登月舱。

(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6.下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怠情:

懒惰。

俯首贴耳:

形容非常的老实诚恳。

B.不计其数:

不去计算数目。

形容极多。

崩毁:

崩裂、毁灭。

C.阴霆:

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目不识丁:

形容人

不识字。

D.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说出。

上乘之作:

形容作品很多。

7.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

(2)什么叫做光年呢?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

(3)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4)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

A.比喻反问设问夸张B.比喻设问反问拟人

C.比喻设问反问描写D.比喻设问拟人拟人

8.请在下列句子中选出表述合理的两项()

A.物候学记录动物的养育往来,植物的生长荣枯。

B.燕子来了,桃花开了。

C.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D.我们要进一步地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加强物候观测。

9.指出下面没有毛病的句子()

A.我们俩个人一直走到十字路口才互相分手。

B.他认真地接受和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C.非常雪白的墙壁很整洁。

D.我们大家都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10.下面一组句子是被打乱了的,请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2分)

①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②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③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方法。

④还可以利用它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⑤也可以利用它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A.①③②⑤④B.②①③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③④⑤①②

1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谈到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以下四个因素:

纬度、经度、

高下、古今等,这四个因素排列的顺序不能颠倒,其原因是()(2分)

A.是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安排的。

B.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安排的。

C.是按照作者的认识顺序安排的。

D.是按照地球仪上的顺序安排的。

12.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天文学家把银河所围绕成的空间叫做银河系。

2我们中国关于织女星也有同样美丽的传说。

3.凭这点光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

A.记叙说明议论B.说明记叙议论

C.记叙记叙议论D.说明议论记叙

13.《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用了很多数字,其作用是()(2分)

A.为了显示真实B.为了表示准确

C.每一时刻都是登月过程中的历史时刻

D.表示每一时刻的意义的重大。

14.《莺》的说明语言,从整体上讲是属于()(2分)

A.生动B.平实C.纯洁D.精当

15.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什么风格的都要求准确,下列句子中能表示该句语言准确的词语是(在句中的词语下打圆点即可)。

①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

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③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了。

④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跳进了我们花园……

二、填空题。

(20分)

1.选字填空。

(6分)

①竟、竞_赛、_然、毕_

②园、圆方_、菜_、_形

③箩、萝_筐、_卜、藤_

④查、察调_、侦_、检_院

2.理解填空。

(11分)

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把比作大自然语言,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

②《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开头引代作的《秋夕》一诗的作用是。

③“寄蜉蝣于天地,”是(朝代)诗人(名字)写的《》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

《卧着牵牛织女星》的作者认为“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他的根据是。

3.名言填空:

①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

他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说:

”。

(回分)

②有人以五行(xíng)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写就一付对联,它上下联是:

上联:

下联:

(2分)

三、阅读题。

(一)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

昆虫了生命,游蛇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_水族生命被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景象。

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了沉睡的大自然,了新的活力和生命,树木了新芽,小树林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

,到处生机勃勃。

1.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3分)

停止沉睡停止焕发终止囚禁失去

吐出嫁笑打闹披上唱歌传情抛弃流放

2.本段可以分两层:

请用“‖”线在文中恰当的地方切开,并概括出第一层内容:

_;第二层内容。

(3分)

3.本段的两层内容之间形成关系。

以的情景来反衬的情景,为下面写莺作了铺垫。

(3分)

4.文中划波浪线的几句分别运用了_和的修辞方法,使说明语言显得生动。

(2分)

5.第一层中,作者描写了昆虫、游蛇、植物、空中居民、水族生命,大部分陆地动物的生活情景紧扣第一句中的“”这一短话。

而“空中居民”是指而言的。

(2分)

6.第二层的末尾一句‘咧处生机勃勃”又是对①_,②_,③

第三句的概括。

(2分)

(二)鱼类究竟为什么要发声呢?

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鱼发声是为了躲避或恐吓敌害,有的是在生殖期为了招引异性,有的则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条件而造成的。

鱼类怎么能发出声音的呢?

原来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发声器官——鳔。

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它靠一些纤细而延伸着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

这些延伸着的肌肉,具有与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缩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有些鱼类,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角、刺猬鱼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振动而发声;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

这些,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

”此外,许多鱼类由于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来,这被称为“动力学声音”。

1.本语段介绍鱼发声的哪两方面内容,并依据内容给本语段分层。

(用“‖”线切开)

(3分)

第一方面内容是_

第二方面内容是_

2.本文段介绍鱼发声音的两种类型:

一是“_”;它具体表现为①_,②_,③_,④_(概括后填写);二是“_”,它是由于_发出声音的。

(4分)

3.“初步的研究表明”中的“初步”和“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中的“主要”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4分)

答:

__

4.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

(3分)

5.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

(1分)

四、作文(20分)

《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要求:

①层次清楚,符合科学原理。

②300一400字。

创新视点

【语文实践活动】

1.完成下列带有数字的成语。

-二三四__

五_六_七八__

九_十_百_千_

万_三_二_四_八_四_五_

七_八_九_-__-_三三_五_

十_十__一_百万_一__千_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