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207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题621

案例分析题

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案例:

1898年12月26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

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3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

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

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

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

”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

但是,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矿物和较大的实验室。

沥青铀矿是一种最贵的矿物,他们买不起,后来在奥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

为了实验室,居里夫妇同巴黎大学交涉,回答他们的是一番无情的嘲笑。

最后是理化学校同意供给他们一个长期不用的木棚。

木棚的地面是用沥青铺的,玻璃房顶破旧得不蔽风雨。

室内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只炉子和一块皮埃尔用来进行计算的小黑板。

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

日月如流水,居里夫妇犹如在梦境里一般,忘却了时间,不论严冬或盛夏,不分黑夜和白天,整天紧张地工作着。

由于睡眠太少,体力消耗太大,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

皮埃尔全身疼痛,玛丽明显地消瘦了,但是,他们坚持着,整整花了45个月的劳动,经过几万次的提炼,终于成功地获得了10克纯镭。

镭发现了,而且不久发现镭有治疗癌的功效,镭价飞涨,一些好友劝居里夫妇申请专利,有了这项专利权,居里夫妇转眼就将成为人间巨富。

但是,皮埃尔说:

“不行!

我们不应该从发现的新原子赚钱。

镭既是济世救人的仁慈物质,这东西就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1、请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理论

答: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改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根据这一理论对案例作详细说明.

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案例一:

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

“给我火,给我火!

”原来他忘记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

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

“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1、请谈谈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观点

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含义:

①任何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具有普遍性,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换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

2、依据以上理论对案例分析说明.

案例二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收到一位顾客的抱怨信:

“这是我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给你,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原来,这位用户家里有一个习惯:

每天饭后由全家投票决定吃哪一种口味的冰淇淋。

自从新近买了一部庞帝雅克轿车后,只要他每次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他从店里出来时车子就发动不起来。

但如果买的是其他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太奇怪了!

这可能吗?

公司总经理对这封信心存怀疑,但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

工程师发现这位车主不像是乱开玩笑的人。

当他同车主用完餐去买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果然发动不起来。

试了几次,每次都是这样。

而买别的口味的冰淇淋就没有问题。

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奇怪”的车子对香草气味过敏。

他又开始记录车主的其他资料,发现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口味的要少些。

他又发现,因为香草冰淇淋最畅销,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最快拿到,将香草冰淇淋特别单独陈列在店面最前端的冰柜里,而将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随着工程师把问题缩小到“为什么这部车从熄火到发动的时间较短就会出问题”时,一个答案浮出水面:

是因为“蒸汽锁”,一定是它!

当这位车主买其他口味冰淇淋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买香草冰淇淋时,由于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蒸汽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汽车对香草冰淇淋过敏,这的确有点离奇,离奇得有些叫人不可思议。

然而通用汽车公司听到用户的反映后,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认真负责地派人去探个究竟。

那位工程师在调查这一事情的过程中,也十分认真负责,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并根据以上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答: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案例:

“光是什么?

”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

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

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

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当时,人们确信光是波,除了波,别的什么都不是。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

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

这个学说一发表,立即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

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

“光究竟是什么呢?

是波还是微粒?

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

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爱因斯坦听完朋友的话,激动地说:

“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自然界喜欢矛盾……”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话是正确的。

正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以及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理论,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请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四、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案例1:

拔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

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

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

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

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

“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

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

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

“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

”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

”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

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1、论述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

答: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本和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本后额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他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是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2、用以上原理来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案例一: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对整个长江流域至关重要。

近年来,这里生态环境呈加剧恶化态势,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其灾害种类、受灾面积、灾害损失等均居呈上升趋势。

最新的四川省第3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若尔盖沙化草地面积已达1万公顷,并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

如果照此势头发展下去,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草原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直逼成都平原。

四川民族地区由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均在10亿元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的阿坝州,水土流失面积也达到了26860平方公里,年均土壤流失量达1.4亿吨。

目前,甘孜、阿坝、凉山三个以藏族、羌族、彝族为主的民族地区仅有凉山州的宁南、会理等7个县正在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占三州民族地区48个县的14%。

甘孜州的水保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有相当部分县的水保工作至今还是空白。

据统计,国家近5年对甘孜州18个县的水保投入仅有国债资金700余万元。

案例二:

2006年4月10日,北京为沙尘天气。

期待中的明媚阳光没有出现,阴霾继续笼罩京城,能见度只有两三公里。

10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沙尘天气警报:

预计10日中午到11日中午,新疆南疆盆地、甘肃中西部、宁夏、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辽宁西部和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以及京津等地将出现浮尘或扬沙天气。

据了解,这已经是今年3月以来北方出现的第八次沙尘天气过程。

专家称,荒漠化和沙尘暴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复合作用的产物。

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危害十分严重。

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

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西部地区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可能会影响全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频繁的灾害和恶劣天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使西部土地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

恩格斯说:

“实际上,藐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01页。

]

1、请论述辩证法中关于规律的客观性的原理

答: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①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2、对于以上案例中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

案例一:

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

“你还是回家吧。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

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

“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店老板乐了:

“哟,我也会解梦的。

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

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

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案例2:

哭婆与笑婆

有时候,有个才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睛天哭,雨天也哭。

人们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他:

“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

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

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

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

人呀,怎么这么难?

”说完,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

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

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

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婆变成了笑婆。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

的确,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创造了令人自身都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

从洪荒之世到现代科技革命,从蔡伦的造纸术到飞船遨游太空,无不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1、请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有哪些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么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2、分析以上案例.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案例: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

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

这时,年轻的王阳明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

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

“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此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请谈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的两个观点:

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并用以分析以上案例.

答:

(1)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因为实践是人的主观意识在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所以是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

识无足轻重。

八、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案例:

“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

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

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

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

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

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这样的例子很多,从古代到现在的画,从中国到外国的画,没有一副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多多少少都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

只不过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抽象话,或者加一点作者的想法进去。

其实,都是人(主体)对物(客体)的一种反映。

还有,我们知道的神话,寓言等,虽然都是假的。

但是,他们也是人对物的一种反映而已。

例如:

《西游记》里面说的地狱和天庭都很像人间真实的生活啊,只是变变样子而已,是生活在人脑的反映。

还有什么怪物,虽然很奇怪,但是,都是我们见过的动物的不同部分组成的。

例如,我们喜欢的龙,就是不同动物的不同部分组成的:

鳄鱼的头,蛇的身,壁虎的爪等组成的。

请谈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并用以分析以上案例。

关系。

答: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

①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认识的基础;

②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③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价值关系;

④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即审美

九、一切从实际出发

案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

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发展并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实践上,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结合以上案例说明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并举一个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联合国称拉美环境污染造成严重后果

联合国环境署近日在墨西哥城发表报告指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状况日益恶化,已经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报告说,受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顽症的几率在增加。

据报告提供的统计,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了60%,并导致新生儿夭折及孕妇在妊娠期间因并发症而死亡。

报告还警告说,在今后20年里,拉美地区每年可能有14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

在谈到水资源污染问题时,报告指出,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制约拉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