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329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7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5页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5页
亲,该文档总共4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4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志方-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Word格式.doc

二、彻底的经验主义

三、宗教哲学

第三节工具主义

一、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思想、经验和知识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工具主义:

逻辑和真理

四、自然主义的社会哲学

第四节新实用主义

一、指称的不确定性

1、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

2、翻译的不确定性

3、认识论的自然主义

4、整体论

二、缸中脑

1、意义不在头脑中

2、多重实现

3、缸中脑

三、同智原则

1、起点解释

2、异态一元论

四、后哲学文化

1、视点取代真理

2、友爱取代客观性

3、新实用主义而不是后现代主义

第三章早期分析哲学

第一节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常识实在论

一、常识实在论

二、哲学分析

三、伦理概念的分析

第三节命题的逻辑形式

一、数学基础与逻辑悖论

二、语言层次理论

三、摹状词理论

第四节意义在于用法

一、逻辑哲学论

1、《逻辑哲学论》的宗旨

2、世界的基本结构

3、命题的意义

4、哲学问题

二、意义与用法

1、意义与语言的复杂性

2、意义和用法

3、语言游戏

4、哲学观

第四章分析的科学哲学

第一节意义标准

一、经验主义的发展

二、意义标准

三、理论语言的意义

四、形而上学不是科学

五、理论评价的逻辑

第二节猜想与反驳

一、证伪主义

二、划界标准

三、科学的目的

四、科学知识的进化

第二节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一、朴素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第三节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

一、不可通约性论题

1、范式与常规科学

2、科学革命与不可通约性

3、跨范式的理论评价与科学进步

二、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

1、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

2、科学人道主义

第四节局部知识

一、自然本体论态度

二、局部知识

1、局部知识

2、知识与权力

第五节科学知识社会学

第六节科学实在论

一、指称与物体

二、反实在论

三、涉身的实在论

第五章现象学运动

第一节先验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二、自然主义批判

三、现象学方法

四、人类知识的基础

第二节存在的意义

一、存在的意义

二、此在的存在方式

1、在世

2、自由

3、理解

4、死亡

5、真理与科学

三、走向语言

第三节绝对的自由

一、意识的自发性

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2、自我和心灵

3、自我的超越性

二、无的根源

1、否定的本性

2、否定与无

3、意识是无的根源

三、人创造自己的过去

1、过去意识状态由现在的意识状态决定

2、初始选择

四、自由的烦恼

1、存在先于本质

2、自欺

3、他人是我的地狱

4、决定论与人的自由

第四节解释学的现象学

一、经典解释学

1、解释学的起源

2、解释的规则

3、历史理性

4、前理解

二、成见与传统

1、人类知识的局限性

2、理解的历史性

3、理解的语言性

三、解释的冲突

1、胡塞尔现象学批判

2、意义的多重性

3、肯定的解释学

4、解释学的本文模型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第一节结构语言学

一、符号学与语言学

二、语言与言语

三、能指与所指

四、邻接与联想

五、历时与共时

第二节结构人类学

一、社会关系的深层结构

二、亲属系统和神话

1、亲属关系

2、神话系统

三、结构主义的文化理论

第三节知识考古学

一、知识的深层结构:

知识型

二、人的死亡

三、知识是一种社会权力

四、理性的压迫

第四节解构哲学

一、逻格斯中心主义和直现的形而上学

二、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

三、意义的变迁

四、彻底的解构

第七章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个问题

1、现代与后现代

2、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3、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

三、意义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

第一章康德之后

理性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核心,至少这是一个可以用来审视西方文化的核心。

在西方哲学中,理性、心灵、真理、合理性、客观性等概念是内在地、紧密地联系一起的。

以理性为核心,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反照西方文化中各种非理性或反理性的支流或逆流,是一条非常好的线索。

西方大多数所谓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其实质是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

什么是理性(reason)?

reason在英语中有多种意义:

(1)理由;

(2)合理的根据和动机;

(3)有条有理地理解、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4)与感性相对的心灵能力,它高于感性又可用来组织、整理感性。

柏拉图说:

“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

”Plato:

Phaidros,249b.

与“理性”有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合理性”(rationality),有时也译作理性,如instrumentalrationality常译作“工具理性。

“合理”(rational)在语言学上有两个最基本的意思:

(1)有理由,有理性;

(2)以理性为根据或与理性相一致。

而它更多是指遵守或合乎原则和规范。

因此,理性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从哲学上讲,什么是理性?

在监狱中,苏格拉底平静地面对死亡,并论证了哲学家为什么不在乎死亡。

在论证过程中,他明确地阐述了理性的性质。

Plato:

Phaedo,inTheWorkdsofPlato,SelectedandeditedbyIrwinEdman,NewYork:

SimonandSchuster,Inc.,1928.

苏格拉底说,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仅不惧怕死亡,而且欢乐地面对死亡,因为哲学家认清了死亡的本性。

死亡就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

哲学家和世俗的人不同,他并不追求身体的快乐,因此活着就像死了一样。

灵魂追求的是真理,而身体对于真理的追求全无帮助,反而是一种障碍。

当心灵不受感性——声音、视觉、疼痛或快乐——纠缠时,当它尽可能少地受到身体的牵扯、脱离身体的感觉和感情而一意追求存在时,思想就处在最佳的状态。

因此,哲学家蔑视身体,他的灵魂要脱离身体,做自己的事情。

苏格拉底认定,绝对的正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善是存在的。

但是,身体的感觉或感官不能达到绝对的正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善。

“只用心灵接近它们,在思维活动中不允许视觉或其它感觉跟随着理性一起侵入或进入,用清澈的心灵之光透视真理,这样才能得到关于它们的知识;

这样做,就抛弃了眼睛、耳朵和整个身体,这些东西只是一种困扰,同灵魂纠缠在一起,就会阻碍灵魂获得知识。

Phaedo,inTheWorkdsofPlato,p.120.

当我们处在身体中时,当灵魂同这堆邪恶的东西搅和在一起时,我们对真理的愿望就得不到满足。

身体对于我们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困扰的根源,因为它需要食物。

身体容易生病,妨碍我们寻求真理。

身体使我们充满了情爱、贪欲、恐惧、幻想、偶像,充满各种愚蠢的念头,妨碍我们有思想。

战争是怎么来的?

来自身体和贪欲,追求金钱导致战争,金钱是为身体服务的。

虽然有人有时间有兴趣研究哲学,但身体却把动乱、混乱和恐惧引入思辨之中,妨碍我们看到真理。

因此,如果我们要获得纯粹的知识,我们就必须放弃身体。

这样看来,追求知识和智能的目的与身体是相冲突的。

我们必须做出抉择,或者放弃知识的追求,要么在死后去追求。

所以对于哲学来说,死亡一点也不可怕。

从苏格拉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有几个最基本的性质。

第一,理性是心灵的一种能力,与身体无关。

第二,感觉经验、欲望、情绪都属于身体,不是理性的一部分。

第三,理性是进行思辨和推理的能力。

且看苏格拉底是如何运用理性来获得知识的。

以下是柏拉图叙述的苏格拉底与塞米亚斯(Simmias)的一段对话。

苏格拉底说:

当一个人为死亡将至而感到烦恼时,他的忧虑充分证明他所爱的并不是智能,他所爱的是身体,也许他所爱的也是金钱或权力,或者两者都爱,是这样吗?

千真万确,他回答。

塞米亚斯啊,勇气是不是哲学家特有的品格呢?

的确是这样,他回答。

还有克制,即使在俗人看来,克制就在于控制和支配情绪,即超越情绪——克制是一种美德,只属于那些轻视身体、以哲学为生的人,对不对?

如果你想一想,对于其它人来说,勇气和克制其实是一个矛盾。

怎么会这样呢?

你想,你知道常人把死亡看作大恶。

果真如此。

他说。

那么,人们不就是因为害怕更大的恶才面对死亡吗?

很对。

那么,除了哲学家,所有的人都是因为害怕才勇敢,因为他们害怕;

而一个人因为害怕才勇敢,那是因为他们胆怯,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太对了。

关于克制,事情也完全一样,是不是?

他们克制是因为他们不克制——这看来就是一个矛盾,但这种愚蠢的克制就是如此。

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一些快乐;

因为他们要守住这些快乐,他们才克制另一些快乐,因为别的快乐胜过它们;

虽然屈服于快乐被人们叫做不克制,但对于他们来说,克制快乐就在于屈服于快乐。

我说因为不克制而克制,就是这个意思。

看来是这样。

然而,如果把恐惧、快乐或痛苦当作钱币,用一种恐惧、快乐或痛苦交换另一种恐惧、快乐或痛苦,或者用较大的交换较小的,这并不是交换美德。

受神佑的塞米亚斯啊,难道不是有一种应该与所有的事物相交换的真正的钱币吗?

这就是美德呀;

任何东西,不论是勇气、克制或正义,只有换取美德、与美德相随,才是真正的买卖。

不论恐惧或快乐或其它类似的好事或坏事是否与美德相伴随,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与智能为伍,是吗?

但是,如果美德由这些好处所构成,如果它们与智能割裂开来并相互交换,那么这种美德就只是美德的影子,其中也没有任何自由、健康和真理;

在真正的交换中,这些东西都被清除,包括克制、正义和勇气,智能本身就是对它们的清洗。

……

苏格拉底接着证明了灵魂不死,他在做了这新论证之后说:

于是我们以新的方式达到了一个推理:

生来自于死,就如同死来自于生;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死者的灵魂一定处在某个地方,它们从那里转世。

我想,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证明。

他说,是的,苏格拉底;

这一切看来都是从我们承认的前提必然地推导出来的。

Phaedo,inTheWorkdsofPlato,pp.123-128。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对理性方法的应用。

他从某些人们接受或不接受的前提开始,然后进行推理,揭露不同前提中包含的矛盾;

或者从一个初看起来可信的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那些前提。

通过推理确定真正的前提,然后从真正的前提开始,推导出更多的真理来。

古希腊人所阐述的理性概念,成为西方思想史中的一个核心的因素。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理性并没有被驱逐,而只是被神学家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全能、全知和至善。

而笛卡尔之后的西方现代哲学并不是发明了理性,而是把理性从神学“婢女”的地位解放出来。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围绕理性这个中心,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阐明人的理性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和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区分和比较的能力、建立概念和范畴的能力、由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能力或论证的能力。

第二是阐明理性的原理,主要是支配一切人类活动(尤其是求知活动)的最基本的前提、规则和标准,其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争议的是逻辑和数学。

因此数学长期被看作人类知识的典范。

围绕着这些理性原理,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合理性(rationality)理论。

合理性就在于遵守理性的规则和原理。

在思想或行动的目的确定之后,合理性就在于以最有效的手段达到所追求的目的。

傅利(RichardFoley)在考察了合理性问题的复杂性之后说:

“合理性本质上是有目标取向的,因此,关于个人的行动或信念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断定归根到底是关于那个人取得他的目的的有效程度的断定。

”RichardFoley:

SomeDifferentConceptionsofRationality,inConstructionandConstraint,ErnanMcMulin(ed),Indiana,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88,p.126.

由于最有效的手段是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阐明的,所以,合理性至少在某些人类行为领域是可以形式化的。

这种形式化表现为当代的形式决策论,如统计决策论和数学对策论(gametheory)等。

在决策论中,合理性原则或规则表现为一组形式演算规则。

但是,决策论的研究也表明,并非一切人类行为可以作形式合理性评价。

  从笛卡尔开始的现代哲学以认识论为核心,这个核心的核心是“心灵”,它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概念:

前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灵魂”,后启现代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主体”等基本概念。

这个心灵不是一个“人”,不是海德格尔的“在世”的“此在”,而是一个灵魂或“自我”(ego)。

作为主体,其中的“体”非物体之“体”或身体之“体”,而是心灵实体之体。

从笛卡尔开始的现代哲学从心灵或主体出发来建立人类知识,这个主体哲学其实是苏格拉底的灵魂哲学的改造和发展。

早在1868年,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就曾指出:

“笛卡尔是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哲学的精神——它与它所取代的经院哲学的主要区别可以简述如下:

1、它教导说,哲学必须从怀疑一切开始,而经院哲学对基本原理毫无疑问。

2、它教导说,确实性的最终检验就在人的意识之中;

而经院哲学建立在圣人和天主教会的证言之上。

3、依赖于隐蔽前提的单线推理取代了中世纪的多重论证形式。

4、经院哲学有其神秘信仰,但力求说明一切被创造的事物。

但是,笛卡尔主义对许多事实不仅不做说明,而且使它们成为不可思议的,除非把‘上帝使其如此’看作一个说明。

在以上几个方面或所有方面,多数现代哲学家都是笛卡儿主义者。

”Peirce,C.S.:

SomeConsequencesofFourIncapacities,InTheEssentialPeirce,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92,p.28.

皮尔士对现代哲学特点的概括,特别是它的前三个特点,即使从后现代的观点看,也是非常准确的。

  在笛卡尔的时代,“新科学”崛起,首先有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接着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建立了新动力学……。

笛卡尔目睹了这些新成就,自己发明了坐标、建立了解析几何,甚至也想像哈维那样在生理学方面有所发现。

新的科学发现使中世纪留下来的旧知识成为不合理的。

取得和评价新知识的合理途径是什么,这是笛卡尔的哲学思考首要关心的问题。

宗教经典不能给我们可靠的知识,经验也是可疑的。

数学虽然不是确实无疑,但似乎更可靠一些。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也许从数学发现的经历中得到了启发,于是笛卡尔提出了理性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

  “我希望全心全意地寻求真理,我想我必须采取截然相反的方式,把一切我能想象出一点点怀疑理由的东西当作绝对虚假的东西加以否决,以便看清楚我的信念中最后还有没有完全确实的东西保留下来。

由于我们的感觉有时候欺骗我们,我愿意认定,没有什么东西正好是它引起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由于有的人在推理的时候欺骗自己,陷入不合逻辑的推论,甚至关于最简单的几何问题也是如此,于是我判断我同别人一样会犯错误,所以我把我作为证明接受的一切形式推理当作虚假的东西加以否决。

由于我清醒的时候所拥有的一切思想和观念在睡眠中同样可能出现,在睡眠中出现时它们不可能是真的,所以我决意认定进入我的心灵的一切东西并不比我的梦幻更真实。

这时我一下子就看到,当我这样愿意把一切东西都看作假东西时,这里面有一个绝对本质的东西,即那个做这些思考的“我”应该是某种东西,‘我思故我在’这个真理是如此确实可靠,即使怀疑论者所提出的最放肆的假定也不能丝毫地动摇它,我得到一个结论: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的第一原理接受下来。

”Descartes:

DiscouseontheMethodofRightlyConductingtheReasonSeekingforthe TruthintheScience.PhilosophicalWorksofDescartes,volume1,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p.101。

  在笛卡尔哲学中,“我”第一次成为一切哲学论述的基础、成为哲学论述的可能性的根本条件。

从这一点看,我们可以认为笛卡尔的“我思”开创了现代主体性的一个新时代。

笛卡尔由“我思”所创始的哲学有着巨大的野心。

他说:

“如果我要为科学建造一个坚固和永久的上层建筑,我必须重新由基础开始。

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in1981,p.144.

笛卡尔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他从普遍、彻底的怀疑开始去寻求确定性和真理,其怀疑广及常识意见、科学(包括数学与物理学)和整个哲学传统。

其彻底性则在于怀疑的性质:

怀疑不限于某个领域,一切实在都可以被怀疑是一个梦。

这种怀疑动摇了貌似与实在之间的区别。

为了使这种怀疑具有戏剧性,他炮制了一个大骗子或恶魔的假说。

他问道:

我怎么知道当我每次把2和3相加时我不是受骗呢?

Descartes:

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in1981,p.147.

在这一关于大骗子的戏剧化的事例中,自我发生何种情况呢?

一方面,并非一切主体性都随传统意见的垮台而倒塌,但人的身体则和一切物体遭受同样的命运。

虽然我可以怀疑一切可感觉的实在,但主体性却不能够被怀疑所淹没,因为有怀疑者。

甚至那个恶魔的假说也是我制造的虚构。

我假定那些意见全都是假的和想象的,我骗了我自己。

另一方面,我在怀疑,这个我是谁?

当然是笛卡尔,但随着怀疑越来越彻底,我便逐渐丧失具体个人的性质。

怀疑的结果是我被剥去自传性而成为形而上学的或无限夸张的自我。

让我们假定,我们其实不具有我们所见的整个身体或双手。

这样,我成了非人身的(non-person),不可认明的和无所指的。

由于它固执地要怀疑,它要发现被怀疑者的真理,发现事物实际上像我们所见一样。

通过怀疑,“我说服我自己未曾有任何东西存在。

”但我寻求的是“有些东西是确定的和真的。

  如果我们要理解《沉思录》从怀疑到确定性的倒转,关键在于“有些东西是确定的和真的”,在于如何得到这些东西,在于这些东西是什么。

这个大转弯有三个契机。

第一,依照怀疑的本体性目的,从怀疑本身导出的第一确定性是我的存在:

“我是,我存在(Iam,Iexist)。

这是确定的。

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in1981,p.151.

这一表述与方法论中的“我思”不同,但前一表述蕴含在“我怀疑,我存在”中,这一表述应该读做“一个人必定存在才有所怀疑。

”而且这一确定性不是感情,而是一个命题。

这一命题在我心里每次想到或被表达出来时必然是真的。

跟着第一确定性的是第二确定性:

我是一个思想者。

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in1981,p.152,153.

我要询问“我是什么?

”“我是”(Iam)的这一用法是“谓语”用法。

人于是完全丧失一切个体的规定性而成为思想,即理解力。

要理解“我思”在第二沉思录中的胜利,我接受谓语中的地位是关键的。

如果思想(thought)“属于”能思(thinking),那么这许多思想就其属于主体这一事实而言,是完全平等的。

这一点导致反思胜利的第三契机:

众多观念使我们区别能思本身当中的不同方式。

什么是思想者呢?

它是怀疑、理解、肯定、否认、意欲、拒绝者,它也是想象和感知者。

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in1981,p.157.

这里所列举的众多思想方式提出主体同一性问题,但与具体个人的叙述同一性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这是“我”在其多种多样的具体操作(怀疑、理解、意欲……)中非历史的同一性。

很显然,要把这些方式的任何一个同我对自己的知识、因而同我的真本性分离开是不可能的。

我存在的证据已扩展到我是什么,也就包括自我在其行为的瞬间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在《沉思录》II的结论里,沉思着的主体的地位同日常语言里我们叫做人、行动者、说话者等等的东西完全无关。

由于反思它自己的怀疑而断定自身的主体性是毫无依靠(unanchored)的主体性。

笛卡尔按照实体主义词汇仍然能够称之为灵魂,但他的用意完全违反传统叫做一个灵魂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个主体,这个主体被简化为最简单、最稀薄的行为,思想的行为。

这个思想的行为还没有任何所思对象,它能克服怀疑是因为怀疑已经包含它。

在这个意义上,“我作为思想而存在”是第一个真理,就是说,没有任何在它之先的真理。

  笛卡尔哲学(知识论)要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是:

什么是绝对无误的第一原理?

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把真理和错误区别开来?

笛卡尔主张,为了达到绝对无误的第一原理,我们首先要从怀疑一切开始。

  笛卡尔是如何从怀疑一切开始的?

“任何我没有清晰地认识的东西,不都能当作真的:

这就是说,在作判断时要谨慎地避免急躁和偏见,只有清晰、明确地呈现在我的心灵面前,我没法怀疑的东西,我才接受。

DiscourseontheMethodofRightlyConducting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