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18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考试题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um×106m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D.2.5μm=2.5×109m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

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乙图:

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丙图:

倒车雷达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

人带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5.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丙

 

6.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酒精蒸发时放热

B.98℃的水也可沸腾﹣﹣﹣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温﹣﹣﹣酒精的凝固点低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水蒸气凝华

 

7.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  )

A.是等大实像B.是放大虚像

C.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8.小军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B.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光的折射现象

 

9.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

A.都是凸透镜B.都是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D.凹透镜和凸透镜

 

1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1.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

ρ乙为(  )

A.1:

2B.2:

1C.4:

1D.8:

1

 

12.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二、填空题:

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个空1分,共10分

13.如图所示是2018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空中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情景.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飞机之间需要保持      ;需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

 

14.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15.如图中的甲、乙是反映晶体熔化和水沸腾规律的两个图象,其中      是反映水沸腾规律的图象.由图乙的AB段能反映出的规律是      .

 

16.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      像(选填“虚”或“实”)

 

17.如图是嫦娥三号着陆器图片,该图是由月球车上全景相机拍摄的.拍照时,着陆器到镜头的距离要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两倍焦距.若要把着陆器的像拍得更大些,则应使照相机的镜头      (填“远离”或“靠近”)着陆器一些.

 

18.小明分别测量了三块橡皮泥的质量和体积,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橡皮泥的密度是      kg/m3,另一块同种橡皮泥的体积为20cm3,其质量是      g.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题:

本大题包括7小题,19、20题各2分,21题4分,22、23题各3分,24题7分,25题4分,共25分.

19.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图.

 

20.如图所示,水面上方有一发光点A1,水中另有一发光点A2.人在空气中看到A2在水中的位置就是A1在水中的像A的位置,请画出:

(1)A1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2)A2发出的光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2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22.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2)同学们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改变了入射角大小,先后做三次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5°

45°

3

60°

60°

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

(3)同学们还发现,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则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23.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B.幻灯机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B.倒立缩小C.正立放大.

 

24.下面是探究“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的实验.图a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

(1)图a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图b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小红把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

(2)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采用如图c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从而间接为研究对象(海波)加热这样做能确保研究对象      ;实验中,在记录加热时间的同时还需观察记录的现象有      ,      .

(3)聪明的小军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直接放入上面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d图.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选填“继续”或“停止”).

 

25.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矿石的密度.

(1)小明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如图a所示,小明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平衡.

(2)小明将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

(3)小明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如图c所示,则矿石的密度ρ=      kg/m3.

(4)若小明先测出矿石的体积,再测出矿石的质量,这样测出的密度比上述结果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

(本大题包括2小题,26题5分,27题6分,共11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

为此,德州市今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

 

27.为了判断一个小钢球是不是空心的,小明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测得如下数据:

钢球的质量

量筒内水的体积V水/ml

量筒内水和钢球的总体积V总/ml

890

200

350

(1)通过计算判断该小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小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2)若在小铜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整个铜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ρ铜=8.9×103㎏/m3)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um×106m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D.2.5μm=2.5×109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定量思想;归谬反证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

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解:

A、2.5μm×106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A错误;

B、C、D、因为1μm=10﹣6m=10﹣5dm=10﹣4cm,所以2.5μm=2.5×10﹣6m=2.5×10﹣5dm=2.5×10﹣4cm.故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控制变量法;图析法.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由图象知两人在全程8s内的路程相同都是40m.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和B都错误;

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正确;

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两人的路程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

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乙图:

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丙图:

倒车雷达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

人带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

(1)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声音既能传播信息,又能传播能量;

(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

A、击鼓时用力越大,鼓的振动幅度越大,即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所以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故B正确;

C、倒车雷达利用回声定位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人带耳罩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不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

【解答】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出声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人不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涉及声现象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5.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丙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形式中,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弄清楚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再去判断吸放热情况.

【解答】解:

甲:

冰雪正在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乙:

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丙:

草叶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丁:

湿手变干,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因此需要放热的是乙和丙.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及其吸放热情况的理解和掌握,弄明白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名称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酒精蒸发时放热

B.98℃的水也可沸腾﹣﹣﹣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温﹣﹣﹣酒精的凝固点低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水蒸气凝华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熔点和凝固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②液体沸腾时是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③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④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A、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酒精蒸发时带走部分热量,会感到凉爽.此选项错误;

B、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98℃的水也可以沸腾.说明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减低.此选项错误;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甚至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先凝固了,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此选项正确;

D、从冰箱中刚取出的易拉罐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水珠.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包括蒸发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温度计工作原理及液化现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7.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  )

A.是等大实像B.是放大虚像

C.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解答】解: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且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

(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故C正确;

(3)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8.小军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B.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光的折射现象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

A、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错误;

B、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故C错误;

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变弯折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9.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

A.都是凸透镜B.都是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D.凹透镜和凸透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远视眼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需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小莉看书时却把书放得很近,说明她的眼睛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

小莉的外公看报时,总是把报纸放得离眼睛很远,说明外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因此是远视眼,需要戴凸透镜.

故选D.

【点评】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1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

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1.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

ρ乙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