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322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doc

01卷

备战中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题型结构和类型  

1.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一般有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几部分。

  

[例]1.“我来自周口,你来自元谋,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

在下列活动的场景中,与“来自周口”、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史实相符的是()

A.烧烤食物B.种植水稻C.穿着麻布衣服D.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2.类型:

  

(1)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

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否定型选择题:

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3)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4)比较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5)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6)排序型选择题:

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7)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

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

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二.各种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

  

[例]2.“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这句话反映出()

A.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B.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C.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D.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例]3.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这主要是人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大量使用机器,碳排放迅速增加造成的结果。

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开始于(  )

A.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B.电灯的发明C.航天技术的发展   D.计算机的应用

 2.否定型选择题:

  

[例]4.下列选项是历史电影《大秦帝国》中的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老百姓正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买东西B.秦始皇向各地颁发书写着小篆字体的圣旨

C.王宫里的餐桌上摆放着葡萄等水果D.秦始皇下令蒙恬率兵出征反击匈奴

[例]5.下列有关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破解法]这两类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测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小,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把中考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命中率。

第二类有时还需要注意:

①直选法:

根据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

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

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因果型选择题:

  

[例]6.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事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例]7.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指出各种生物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生物通过自然选择,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种进化论观点对当时世界产生的影响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创论”学说    B.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C.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D.是人类进入网络时代

[破解法]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时需注意: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4.比较型选择题:

  

[例]8.《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例]9.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都挽救了民族危机                 D.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破解法]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需要比较的各个事件的共性和个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5.组合型选择题:

  

[例]10.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在()

①北伐战争时期 ②十年内战时期 ③抗日战争时期 ④解放战争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例]11.1868年,日本某官员说过: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下列属于“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举措有(  )

①确立君主立宪制②实行三权分立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④学习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破解法] 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6.排序型选择题:

  

[例]12.近代历史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割让香港岛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③①

[例]13.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正式建交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②③④①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破解法]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③中间判断法:

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7.材料型选择题:

  

[例]14.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例]15.在1888年9月12日的德国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

”请你猜猜车上的男人可能是( )

A.史蒂芬孙    B.爱迪生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例]16.“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这个国家是()

A.俄国B.日本C.英国D.德国

[破解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三.选择题训练中要注意的问题——历史选择中尽量多地运用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第一:

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17.几次工业革命共同意义: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下列的发明创造搭配正确的—项是()

A.美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B.美国――史蒂芬孙――火车 

C.德国――卡尔·本茨――三轮汽车  D.英国――爱迪生――有线电话 

第二:

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18.“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第三:

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例]19.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这主要是因为()

A.达尔文和牛顿都是文艺复兴的先驱B.达尔文和牛顿一样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达尔文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牛顿经典力学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

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

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

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

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例]20.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即科学史家库恩所讲的范式转换。

照此定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它也被称为牛顿革命。

对此认识最准确的一项是()

A.17世纪之前没有科学成果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B.科学革命关键环节由牛顿完成,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新的科学体系建立

C.没有科学家的发现,就没有现代人类的发明

D.17世纪只有牛顿对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4.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5.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6.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7.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8.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9.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10.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五.选择题解答技巧反思:

1.读题要细:

默读习题,明晰其题义,明确限定语,推敲备选项,认真仔细审题。

2.看题要准:

联系所涉及知识点,对照习题类型,确定解答思路和方法。

3.答题要快:

稳中求快,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