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26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上第一二单元.docx

二上第一二单元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连加、连减(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引入新课

1.回忆旧知。

2.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1)竖式笔算。

出示例1,让学生说说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

这是一道连加算式,你认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

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等会我们交流。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说明列竖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引导:

老师觉得可以这样算连加的和,(出示竖式连写的完整计算过程)请大家观察是怎样算的,你觉得这样写竖式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什么好处?

那就请小朋友在课本上第1页找到连写的竖式,自己完成笔算,算出得数。

(2)小结方法。

上面两种竖式,计算过程相同在哪里?

写法上不同在哪里?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说明是连减算式。

引导:

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

先互相讨论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明确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观察,这里计算的是哪两道题?

两道竖式都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在竖式上计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根据板演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列式和结果,并要求口答。

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一共摘了多少个?

又根据什么求的还剩多少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加减混合(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学习新课

1.回忆旧知。

小朋友回忆一下,上一课我们学习的什么?

用竖式怎样计算的?

2.学习例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竖式计算。

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3.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接下来你是怎样算的?

讨论:

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方便一些?

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4.回顾反思。

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你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二、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检查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揭示练习内容

1.回忆内容。

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些?

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2.揭示课题。

二、组织计算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出示第1题。

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

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

2.做练习一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哪一步用了口算?

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3.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

三、完成思考题

1.练习总结。

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

2.讨论思考题。

(1)出示图:

有两行苹果,第一行14个,第二行10个。

从第一行拿几个放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如果第二行8个呢?

从比第二行多的个数里拿多少到第二行,就能使两行同样多?

(2)出示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明白要“交换两筐”使两车苹果个数“同样多”。

引导: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小组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

让小组代表介绍交换哪两筐,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白不同的想法。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红圆片、蓝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回顾旧知,激活思维

1.比一比。

出示图片:

一行苹果和一行梨,苹果10个、梨7个,一一对应地排列。

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可以怎样说?

你是怎样看出苹果比梨多3个的?

用虚线把苹果分为7个和多的3个两部分。

2.说一说。

请同桌小朋友看图上两个部分互相说一说:

苹果比梨多几个,反过来怎样说?

苹果比梨多3个,梨比苹果少3个,还能换句话说一说吗?

3.引入新课。

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图,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探索。

请小朋友用红圆片代替小军的彩珠,蓝圆片代替芳芳的彩珠,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生按条件摆出相应的圆片:

红的8个,蓝的12个。

比较:

小朋友能比一比这两串彩珠的个数谁的多谁的少,和大家说说你比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

引导:

现在知道芳芳的彩珠比小军多4个,小军的彩珠比芳芳少4个。

那怎样让两串彩珠变成同样多呢?

请大家想一想,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再和同桌说一说怎样做的,看看谁想到的办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

(2)交流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使绝大多数学生理解怎样想的,初步感悟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3.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引导;我们刚才摆出12个和8个两行彩珠,通过动手操作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你能再看看这里摆的圆片,整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吗?

4.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比如用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什么好处;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是怎样想到的。

每个人先思考思考,或者同桌说一说。

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摆出小棒,并用多、少说说两行小棒根数间的关系。

请小朋友看着这里的小棒,自己说说可以怎样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让学生填一填。

交流:

你有哪些办法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完成第

(1)题。

引导:

小朋友能看出这里的两个条形表示什么吗?

各表示多少个呢?

请小朋友先说出题里的条件,再想想梨比苹果多几个,苹果比梨少几个,和同桌说一说。

让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完成第

(2)题。

引导:

这里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请同桌小朋友说说知道什么条件,再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填空。

交流练习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要求哪两个问题。

(1)题要怎样算?

让学生填写算式并交流。

鸡和鸭比一比,谁的只数多?

看第

(2)题想一想,鸡卖掉哪一部分,剩下的只数就和鸭同样多?

求卖掉多少只实际是求什么只数?

小朋友想想要怎样算,把算式填写完整。

交流算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减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

学生解答第

(1)题并交流。

同桌讨论第

(2)题要怎样做。

交流:

要两边同样多,你认为可以怎样做?

四、回顾总结,概括内容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并通过直观操作,联系加、减运算的含义,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具体操作感悟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说明和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借助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生成对解决问题结果要检验的初步意识,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直观思考,激活思维

1.看图思考、交流。

引导:

比一比图中△和○的个数,你能想到些什么?

想到了可以和大家说一说。

2.揭示课题。

我们对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认识和经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上面的认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简单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现在来看一个生活里的具体问题。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例题,了解题意。

小英是个好客的孩子,她邀请好朋友小华和小平到家里做客。

瞧,他们正在做花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学生交流条件,教师板书。

看了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操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华做了多少朵?

在解决问题前请先思考一下,小华做的花是和谁比的?

谁做的朵数多,谁做的朵数少?

现在请小朋友用圆片代替花朵,先摆出小英和小华做的朵数,再看看可以怎样算,好吗?

操作:

先摆谁做的,摆几个?

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

第二行摆小华做的花朵。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华做的花你能摆出来吗?

小朋友可以先思考、讨论,再把小华做的花摆出来。

交流:

小华做的花你是怎样摆出来的?

演示摆出第二行小华做的花朵,并追问:

小华做的是怎样摆出来的?

小华比小英多的3朵是哪一部分?

你能看出在多少朵上再添上几朵

就等于小华的朵数吗?

请小朋友根据刚才摆的过程,看看这里摆的圆片先想一想,小华的朵数比几朵多3朵,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再在课本上列出算式。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结合圆片图小结。

求出小华做了14朵对不对呢?

可以怎样检查结果对不对呢?

让学生根据结果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并确认结果正确,要求学生口答。

(2)回顾反思。

小朋友回顾一下,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活动看出要用加法算的?

怎样看出要用加法的?

(3)现在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小平做了多少朵?

引导:

小平做的花和谁比的?

谁的朵数多,谁的朵数少?

你也能用圆片来摆一摆,看看可以怎样算吗?

请小朋友先摆圆片,再看着摆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解答,然后在课本上列出算式算一算。

交流:

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摆的?

为什么第二行最后要空出3个位置不摆圆片?

你认为少的3个在摆出的图里指哪一部分?

你是怎样算小平做的朵数的?

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的圆片:

谁做的朵数多,谁做的朵数少?

小平做的比小英少3朵,求小平的朵数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让学生看着图交流、倾听、表述。

结合图片小结。

你想怎样检验?

引导检验并确认结果,口答。

(4)比较。

请小朋友观察摆的图片,想一想,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一样?

小结。

三、组织练习,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按第

(1)题要求完成画一画,并填一填,列出算式。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

△有几个?

你是怎样列式的?

为什么用加法算?

(2)学生完成第

(2)题,指名板演。

交流:

为什么只画3个△?

为什么这里要用减法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这里的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

让学生看图说出条件和问题,集体再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引导:

从图上看,你认为要怎样算?

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算式填写在课本上。

交流并板书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

从图上看,19棵添上几棵等于松树的棵树?

所以用什么方法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谁走的格数多,谁走的格数少?

求刘芳走了多少格要怎样想、怎样算?

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

谁走的格数多,谁走的格数少?

刘芳走的格数少,求刘芳走的格数要怎样想?

让学生列式。

4.思考“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读题,看看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讨论:

小玉和哪两人比的?

求小玉浇的盆数要用哪个条件?

为什么?

四、回顾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个数量比较时的简单问题。

回顾一下,今天的两个数量比较,有哪两类情况的问题?

小结:

那再想想我们是用什么活动解决这两类问题的?

你有哪些体会,有哪些新的认识?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加减计算和实际问题练习(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算法,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能表述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乐趣;能积极参与数学练习,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计算练习

1.揭示课题。

2.练习计算。

(1)思考练习二第1题。

请小朋友看第1题里三小题,每一步都要用竖式吗?

每题哪里可以不用竖式?

学生交流哪些可以不用竖式笔算,为什么这些可以不列竖式算。

(2)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观察前两小题,说说每小题要怎样算。

要求学生口算得数,每次填在□里。

交流得数。

怎样算出□里的数?

学生计算填写,然后校对结果。

二、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做练习二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哪种旗最多,哪种旗最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交流,明确算法。

求红旗多少面和绿旗多少面为什么算法不一样?

2.做练习二第4题。

让学生读题,再交流。

你认为谁拍的最多,谁拍的最少?

小朋友讨论一下:

小军拍的比小芳少,他可能拍了多少下,最多拍了多少下呢?

再想想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

交流:

小军最多拍了多少下?

你是怎样想的?

小强最少拍的多少下?

你又是怎样想的?

3.思考练习二第5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条件。

引导:

根据条件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桌互相讨论讨论,等会交流。

学生交流问题,说说怎样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认识多边形(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棒,钉子板,四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回顾引新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1。

1.观察图案。

出示例1的窗格图案。

让学生说说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图案,再观察窗格上有些什么形状,说说对这样的窗格有什么感觉。

2.分类认识。

(1)找图形。

你能从例1这个窗格图案上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自己找一找,把你找的边数相同的图形描一描。

请小朋友看看你找到的是几边形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

谁来指一指,你找到了哪些图形,各有几条边?

(2)认识四边形。

这里有你认识过的图形吗?

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图形画在一起呢?

说明:

这些图形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追问:

为什么把这类图形叫做四边形?

还能从窗格图案里找到一些四边形吗?

想一想,我们认识过的图形有哪些也是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什么也是四边形呢?

你能画一个四边形吗?

试试看。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各自判断后交流,并说明为什么三个图形是四边形,而另一个不是。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引导:

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四边形,那么后面这两类图形中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呢?

你认为应该叫什么图形呢?

大家讨论一下。

交流:

你认为这两类图形各叫什么图形?

你是怎样想的?

3.回顾反思。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今天又认识了哪些图形?

这些图形是按什么分类的?

三、练习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明图里围出的各是什么图形。

指名板演围图形,其余学生分别围一围并交流围出的不同图形。

结合交流说说围成的是几边形。

2.搭一搭、围一围。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用最少的小棒搭出指定的图形,看看搭出这些图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要求:

用最少的小棒搭出四边形。

围一个四边形最少要几根小棒?

说说你的想法。

要求:

增加小棒变成五边形,看谁动作快。

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围一个五边形?

想一想:

围六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

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把这些图形分成了几类,各有多少个。

4.出示机器人图案。

请仔细观察机器人,看看有哪些是你已经认识的图形,按今天的学习内容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学生交流,指一指图里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明确第

(1)题的要求。

出示两张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想怎样剪成两个三角形,怎样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学生操作剪图形,教师巡视。

交流剪的图形。

(2)让学生明确第

(2)题的要求。

出示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剪下一个三角形。

展示交流:

你是怎样剪的?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能找到几个就找几个;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几个四边形。

总结学生的观察方法,指导找四边形的方法。

四、总结评价

交流:

今天我们又去了图形王国,你有哪些新收获?

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姜灶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用表

班级:

    学科:

    主备人:

   年   月   日

课题(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并能操作再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积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课前准备

三角尺、钉子板、小棒、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修改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直观认识

1.观察图形。

出示一些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图形。

提问:

你准备把这些图形怎样分类?

引导:

按照边数可以分成三类。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些四边形共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