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48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1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50

(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

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

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

”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

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

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

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

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

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

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

“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

“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

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

“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

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

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

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

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

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

“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

”管事的又说:

“这是我堡里美人。

”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

三三心想:

“你笑我干吗?

”又想:

“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

”她好象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

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

“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

你娘呢。

   “娘不在。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

“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

“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

“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嗨,”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

”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不高兴又同这管事步生打麻烦,于是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的走着。

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什么人什么事情,听到说开河,又听到说学务局要总爷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

到后又听到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人好,更极高兴。

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

“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

“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

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业的。

   三三轻轻的呸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

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象唱小生的人还说些什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什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那管事先生说:

“少爷做了磨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

”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

心里想:

“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

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

”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

“你怎么这样不中用!

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

“……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

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

“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

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

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

“谁是白白脸庞的人?

”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在平常时节,三三对于母亲在叙述中所加的批评与稍稍过分的形容,总觉得母亲说得极其俨然,十分有味,这时不知如何却不大相信这话了。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里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

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给三三母亲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

到后就又告给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

那人说,真很同三小姐相像。

那人又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

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一个幻景,想起自己觉得有些近于糊涂的事情,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1)   概括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2)   简要闻述作者使用“鱼”这一意象的妙处。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深层意蕴。

【答案】

(1)①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②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村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③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2)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3)①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同时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用短句展现三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她喜怒情绪之真实、深切;用长句引入三三对先前假想的回忆,舒缓了前文她的气急心理,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4)①通过三三的视角,正面描写了白脸客人的形象和语言。

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爱开玩笑、心中对三三有着较好印象,认为三三“俏皮”)的城里人。

这些都是三三对白脸客人产生好印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三三的视角,还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如“开河”“办学校”等,一方面暗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方面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②通过村里人的视角,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样子美”、有身份有地位、目前患病疗养中的情况。

但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③通过管事先生与三三母亲的对话,侧面呈现出白脸客人有修养(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以及对三三的好印象;同时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三三和母亲的日常生活,虽然单调但是母女的关系非常融洽。

写到母女两个去看别人家做斋事时,停顿在别人家喝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夜晚回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怕,写出了民风的淳朴和村民的友善。

三三认为只有这类事顶有趣味,但三三却不能常常得到这样的机会,三三常把自己的心事说给溪边的鱼,说明三三内心淡淡的寂寞和惆怅。

这是因为生活的单调和内心的寂寞,才更加关注陌生人,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同时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2)文章二三两段说到三三把自己的心事说给鱼听,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可以看出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三三从碾坊回来看到两个人好像要下钓的神情,于是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可见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鱼是三三倾诉的对象,而已到招郎上门年岁的三三倾诉的内容只能对鱼说,并且“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所以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3)前文说到三三看到有人在偷鱼,冲过去以便告诉母亲,而句中“猜”“想”为心理描写,这一处心理描写写出了由前文的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而三三的这句话出口之后被那人听到打算跑掉也可看出三三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对三三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运用短句,而对先前假想的回忆的描写运用长句,长短句的灵活使用,更真实地写出了她的喜怒情绪,为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4)文中从三三、村里人、母亲三个角度对白脸客人进行了描写。

通过三三的视角,对白脸客人由正面描写,比如三三眼中的白脸客人的形象,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比如三三和白脸客人的对话描写,认为三三很美、很聪明,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的城里人。

三三跟在白脸客人和管事先生后面听到要“开河”“办学校”等,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暗示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些从结构上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村里人对白脸客人养病、外貌、要媳妇有多少等的谈论和猜测,从侧面介绍了白脸客人的情况,同时也通过村里人的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二者存在着隔阂。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三三的母亲在总爷家门口遇到白脸客人和管事先生,管事先生告诉三三母亲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三三长得好、很聪明,三三母亲回去之后就望着三三痴笑,说明三三母亲对城里白脸客人的肯定,同时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①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②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村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③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⑵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⑶①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同时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用短句展现三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她喜怒情绪之真实、深切;用长句引入三三对先前假想的回忆,舒缓了前文她的气急心理,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⑷①通过三三的视角,正面描写了白脸客人的形象和语言。

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爱开玩笑、心中对三三有着较好印象,认为三三“俏皮”)的城里人。

这些都是三三对白脸客人产生好印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三三的视角,还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如“开河”“办学校”等,一方面暗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方面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②通过村里人的视角,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样子美”、有身份有地位、目前患病疗养中的情况。

但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③通过管事先生与三三母亲的对话,侧面呈现出白脸客人有修养(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以及对三三的好印象;同时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上看段落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视角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深层意蕴”,然后明确出文中的不同视角,然后从内容、人物刻画、主题等角度把握每种视角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

杨绛

   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

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

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

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

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

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

“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

”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

“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

”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

其实,我哪就是呢!

   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

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

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

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

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

何以见得呢?

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

钱钟书曾说:

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

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

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

她丑得太可怕了:

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

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

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

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

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

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

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

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

但过了一两个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色瞧。

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掉碗,嘟嘟囔囔。

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

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

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色。

   ⑦她的审美眼光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

这不是你自己吗?

   ⑧我会理发。

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

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

这使我很惊奇。

一次我参加宴会遇见白杨。

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

她问我:

“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

”我笑说:

“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

”我们各自讲了方法,原来是同样的,不过她是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

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

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

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

   ⑨郭妈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也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

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定不来问一声病,或来看我一眼。

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

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

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⑩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

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

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

郭妈捎去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

休书上那虚伪肉麻的劲儿,真叫人受不了,我读着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

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那个小他一两个月的弟弟来往。

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每次都是她工钱的两倍。

这儿子的信,和他父亲的休书一样肉麻。

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

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

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

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⑪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

她身材不错,虽然是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是袅娜风流。

眼泡也不觉得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⑫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

我不穿的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

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

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

他对我说:

“你家的保姆,很讲究呀!

”幸亏郭妈只是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促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

   ⑬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和不同。

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

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本文有测减)

(1)郭妈是当时时代一个典型的悲惨底层劳动人民,请结合这个小人物,分析当时时代特点。

(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文中⑧⑨两段以写人记事为主,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4)请探究标题“镜中人”的多重内涵。

【答案】

(1)①裹过小脚,说明当时人们受过封建思想迫害。

②娘家供丈夫上学,但因为自己长相丑而被丈夫休了,社会带有强烈的男权主义。

③对主人不诚实,贪“篮口”钱,要求涨工钱,人们对金钱极度的渴求。

④虽然自己外貌不好,但还是不放弃追求美,这折射出底层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是对生活还充满热情、希望。

⑤对主人生病不关心,在自己生病之后受到主人照顾才打开心扉,说明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极大的距离,夹杂着陌生感。

(2)①巧用反问与排比,突出了人对自我的肯定。

②最后一个反问句,激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思考与叙事。

③对比,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对比,强调了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3)①语言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叙来。

②擅长使用短句,叙事节奏轻快灵巧。

③叙事中有议论,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

④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4)①指人在镜中看到的自己,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

②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

③以“镜中人”暗示人性复杂,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

【解析】【分析】

(1)“她丑得太可怕了:

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额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她长得丑。

我每次换了新发型,她也跟着换,爱照镜子,表明她爱打扮。

她在我家做老妈子,习惯性地揩我家菜钱,而且常让我涨工资,表明她爱贪小便宜。

我不给涨工钱,就给我脸色看,摔东西;我生病了,她也不看我,不问,不关心,表明她为人比较自私冷漠。

她刚结婚不久,因为长得丑,就被上军官学校的丈夫休了,经历坎坷。

“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

‘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额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

这不是你自己吗?

”她说别人如何丑,却不知自己就是那种丑人。

表明她自欺欺人、没有自知之明。

(2)文中前三句连用三个“谁不……呢?

”,反问与排比句,强调人要肯定自我。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这个反问句,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叙议。

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进行对比,意思是,人看不清自己,强调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3)这两段以写人记事为主,在语言表达上,多用短句;“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

”有叙有议。

写人时,“她问我:

‘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

’”“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运用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描写手法。

表现郭妈爱打扮,虽然冷漠,但也能被我的温暖所感动。

这两段文字,语言比较朴素,叙事平实,没有渲染和雕琢。

比如,“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

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

(4)文中写郭妈照镜子时,“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

”这里的“镜中人”,是说郭妈很丑,但她却爱照镜子,也不自觉丑。

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

我换发型时,她也跟着变,“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

”这里的“镜中人”,是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

第三段中作者说,屋里有三面镜子,“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

”作者感慨,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