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52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检测卷一(第一、二单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

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此现象说明(  )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解析:

君主对士人行宾主之礼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

答案:

A

2.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礼仪教化,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解析:

孔子、孟子、荀子在人性方面的主张不同,A项错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是孔子的主张,排除B项;通过礼仪教化使小人变君子是荀子的思想,孔孟二人没有这样的主张,D项错误;而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建设理想社会是三人思想的共同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

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

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

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 庄子   B.孟子 荀子

C.荀子 韩非子D.孟子 韩非子

解析: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且主张以礼乐规范,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区别善恶

解析:

材料中“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点明时间:

这是春秋战国,从“私(偏爱)其所积……倚其所私”说明这个思想家不赞同从“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角度,不愿听到对自己的非议,甚至不愿听到对与自己不同派别的赞美,树立门户之见,故旨在表达相互吸收、相互融通。

答案:

C

5.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

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

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解析:

依据材料“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可知,宋代理学家重视人的内在完美,故A项正确。

答案:

A

7.古代某学者说:

“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天人感应B.朱熹:

格物致知

C.王阳明:

知行合一D.顾炎武:

经世致用

解析:

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符合题意。

故C项正确。

答案:

C

8.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

A.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B.理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C.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D.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解析:

材料“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说明理学注重修身养性的调整,故B项正确。

答案:

B

9.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意在强调(  )

A.格物致知B.内心反省

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

解析:

“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是有良知的体现,然后会促使他“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从而发明本心,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解析:

根据材料中节妇烈女人数呈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已经日益僵化保守,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

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

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解析:

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强调凡

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解析:

题干中“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

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反映的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B项反映的是民本思想;C项反映的思想是民治(法治)而非君治(人治);D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既主张民治,也主张君治,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有所不同。

答案:

C

14.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活于希腊的所有国民

B.古希腊男性公民

C.忠于城邦的雅

典人

D.社会层面的每个人

解析:

依据所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否定神的权威,A、B、C项表述的是特定的人群和阶层,体现不出该观点对人的作用,“社会层面的每个人”是对人的整体表述,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5.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

“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

解析:

普罗塔格拉与虚无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普罗塔格拉与不可知论无关,故B项错误;普罗塔格拉提出:

“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有利于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普罗塔格拉与专制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6.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

解析:

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

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

答案:

A

17.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

A.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解析: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知识是美德之本,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知德合一”学说是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希腊民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史学家甲:

“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

”史学家乙:

“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史学家甲强调文艺复兴的“再兴”“再生”的特点,史学家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过渡性特点,不是“历史的新异”。

故A项符合材料原意。

答案:

A

19.但丁《神曲》中的主人公贝亚特里丝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她以“超凡入圣”的形象担

当了引导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的位置。

薄伽丘的《十日谈》更是用“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表达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

可见,二人的文学作品(  )

A.突出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

C.已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D.仍是中世纪神学影响下的文学

解析:

依据材料“贝亚特里丝取代了圣徒彼得的位置”“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

极倡导”,再结合所学,二人是文艺复兴时

期的代表,作品中突出了人的价值,故A项正确。

答案:

A

20.“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不需要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该思想的提出(  )

A.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垄断

D.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解析:

基督教会下实行“因行称义”在信徒和上帝有一个教会,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打击了教会的宗教权威和思想专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

21.“它是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起争执和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的反对教会精神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的斗争。

”材料评价的是(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反对教会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解析:

地方性通俗文字表明了一种自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答题时一定不能被“15世纪”这一时间所限制,从而误认为当时还未出现人文主义。

答案:

C

23.“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

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场运动(  )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解析:

“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表明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故A项正确。

答案:

A

24.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社会契约的理念

C.革命权利的学说D.天赋人权的思想

解析:

材料“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君主与国民间建立社会

契约,故B项正确。

答案:

B

25.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下符合社会契约论

内涵的是(  )

A.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B.要防止滥用权力,就

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C.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

D.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解析:

社会契约论是指统治者要遵守社会的公共意志,A项强调人的理性,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项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即指政府必须遵守公共意志,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强调人的理性,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

26.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

……孔子曾说: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

……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从而“修

己以安百姓”。

……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

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

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

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太恰当的。

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

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

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的相关观点的?

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的?

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角度指出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1)发展:

提出“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

背景: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多元趋向一体。

(2)对待:

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教思想;批判“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

变化:

发展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

(3)原因:

原始儒学更多地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吸收其他学说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

……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

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

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

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

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

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

“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8分)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8分)

答案:

(1)人生而自由、思想自由;主权在民;尊崇理性,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2)主要表现:

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工资低;风险大。

抗争与思索:

欧洲发生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

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

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

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

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

——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入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清”,只和今天

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

在黄宗羲、谭嗣同看来,君民本是“平等”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然也可“共废之”。

——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

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11分)

答案:

(1)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

影响:

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民意,是维新派理论源泉之一,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发展;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传承之处:

具有民本思想;积极入世。

不同之处:

黄宗羲仍是传统民本思想;谭嗣同则上升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原因:

黄宗羲: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微弱;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谭嗣同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启蒙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有所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