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72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峨眉二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峨眉二中高2016届9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题目均作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

美国社会科学家卡茨认为:

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

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

“‘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

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

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

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

“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构建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陶,字元钧,成都人。

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亲程其文,尝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曰:

“此贾谊之文也。

”陶时年十三,一坐皆惊。

由是礼诸宾筵。

一日,同游僧舍,共读寺碑,酒阑,堂索笔书碑十纸,行断句阙,以示陶曰:

“老夫不能尽忆,子为我足之。

”陶书以献,不谬一字。

中进士第,调铜梁令。

民庞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壮,诉官不得直,贫至庸奴于人。

及是又诉。

陶一问,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

陶晓之曰:

“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弟又拜听命。

时王安石从政,改新法,陶对策枚数其过,及奏第,神宗顾安石取卷读,读未半,神色颇沮。

神宗觉之,使冯京竟读,谓其言有理。

司马光、范镇见陶,皆曰:

“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

”知彭州,王中正为将,蜀道畏,事之甚谨,而其所施悉谬戾,陶奏召还之。

李杞、蒲宗闵来榷①茶,西州骚动。

陶言:

“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皆通商,两川独蒙禁榷。

茶园本是税地,均出赋租,自来敷卖以供衣食,盖与解盐、晋帆不同。

今立法太严,取息太重,遂使良民枉陷刑避,非陛下仁民爱物之意也。

”宗闵怒,劾其沮败新法,责监怀安商税。

或往吊之,陶曰:

“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

”苏轼策馆职,为朱光庭所论,轼亦乞补郡,争辩不已。

陶言:

“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

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抱怨。

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

”由是两置之。

(节选自《宋史﹒吕陶传》)

[注]①榷:

专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延:

邀请

B.弟壮,诉官不得直直:

申雪

C.神宗觉之,使冯京竟读竟:

完毕

D.台谏当徇至公徇:

顺从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B.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C.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D.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陶自幼聪敏。

蒋堂镇守蜀州时对吕陶十分赏识,认为他文风似贾谊,并以记忆力不好为由,拿缺行断句的碑文让吕陶补充,吕陶写碑文进献,不差一字。

B.吕陶重视教化。

庞氏三姊妹侵占弟弟的田产,弟弟上诉后打赢官司,愿意拿出一半田产做佛事作为报答,吕陶劝他把地赠送给姐姐,使庞家姐弟重归于好。

C.吕陶体恤百姓。

四川茶叶产量赶不上东南地区十分之一,朝廷还禁止他们买卖,立法严,取息重,使良民陷于刑罚,吕陶认为这不是皇上仁民爱物的表现。

D.吕陶仗义执言。

苏轼曾瞧不起程颐,作为程颐弟子,朱光庭受老师指使假借权利来报私怨,吕陶认为御史台对苏轼不够公正,担忧朋党弊端,将由此开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

(2)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5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锦瑟》中,李商隐用“,”两句抒写了抒情主人公之前漫不经心,事后追忆已成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2)苏轼《念怒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抗金决心又抒发忧虑之情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明丽、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做简要赏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题。

(25分)

百岁开一话杨绛

(黄薇)

今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

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

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

“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

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对此自是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

杨绛直言:

“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

”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

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

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

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

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

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杨绛在被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

“就是不符合事实!

”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

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

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

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

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

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

“你放心,有我呐!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

“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

“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节)

(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人物传记语言华丽,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B.杨绛先生送别费孝通先生下楼时说“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意在暗讽费孝通暗恋杨绛先生是何等执迷不悟。

C.“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D.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E.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2)请简析杨绛先生在“文革”十年中表现出来的精神。

(6分)

(3)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说的“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请问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6分)

(4)杨绛先生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精神的?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

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要有所区别。

③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A.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平分秋色B.春兰秋菊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平分秋色春兰秋菊D.各有千秋春兰秋菊平分秋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1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

①吸收现代文明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D.④②①⑤③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

“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记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

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17.仔细阅读下面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

古调类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例字

屋、竹、骨、肉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古调类入声字分别归入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

(1)从调类划分来看,古调类分为,(1分)普通话调类分为

(1分)

(2)普通话调类是从古调类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去声来源于古调类的哪些部分?

(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庄子·在宥》曰: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意思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

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然自在。

也许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是不要忘记自己心内的风景。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请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C(A项中“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于文无据。

B项中“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无中生有,“为大众构建生活的幻象”的是偶像。

D项中“为应对自己遇到的……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的表述以偏概全,而且因果倒置。

2、B(B项偷换概念,将原文中的“自我实现”偷换为“自我认同”)

3、D(D项中“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方式”的说法牵强,当面互动交流时“微博粉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