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372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考点一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答:

河:

大运河人物:

隋炀帝

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

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

原因: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答: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答:

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

洛阳

(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

答:

地位: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评价:

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答:

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答:

含义:

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

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

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

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

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

镜子:

魏征;还有:

房玄龄和杜如晦。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

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

答:

局面:

贞观之治;政治原因: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

考点三:

科举制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此有人写诗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1)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什么意思?

“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中国什么时候正式形成?

唐朝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

意思: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长策:

科举制;正式形成:

隋炀帝时;最重要:

明经和进士两科。

(2)举例说明唐朝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

(至少两例)

答: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答: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4)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出现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三,说说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答:

变化:

实行八股取士;影响:

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5)以上两种考试制度共同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共同考试内容?

答:

目的:

选拔人才,以巩固封建统治;共同考试内容:

儒家经典。

(6)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

答:

考试不断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加强。

考点四:

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材料二: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当时的帝王是谁?

答:

目的地:

日本;当时帝王:

唐玄宗。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答:

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

当时的帝王又是谁?

他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答:

人物:

玄奘;当时帝王:

唐太宗;出发地:

唐都长安;目的地:

天竺(那烂陀寺)。

(4)材料二中人物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什么著作?

这部书有何价值?

答:

著作:

《大唐西域记》

价值: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材料中的两个人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品质: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辱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和毅力。

启示: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吃苦,要有耐心和恒心。

(6)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说明此时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

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

考点五:

四大发明

材料一: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韩非子.有度》初次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材料三: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1)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能得到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

材料一: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材料二:

北宋时,我国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

 材料三:

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2)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

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

传播者:

阿拉伯人;影响: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是什么?

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另外三项: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降低了纸的成本,便于推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大大增加了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考点六:

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两宋时期,人们普遍称赞江南的富庶,南宋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请你举出手工业发展的领域有哪些?

(3分)

答: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制瓷业繁荣;造船业非常发达。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里?

宋代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分)

答:

地点:

四川;机构:

市舶司。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趋繁荣,大城市中出现的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的场所是什么?

答:

瓦子

2、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完成?

答:

南宋

(2)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三国以前,特点:

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重心、经济重心都在北方;

第二阶段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并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阶段北宋到南宋,特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3)“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一地区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

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

(4)请说出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

①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③南方的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

④棉花的种植范围也扩大到长江流域⑤江南丘陵新辟许多茶园。

3、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目,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三:

《宋史》: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四:

“苏湖熟,天下足。

” ——民谚

请回答:

(1)历史上称材料二中的“全盛日”是什么?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答:

“全盛日”:

开元盛世、杜甫:

诗圣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会出现?

答:

现象:

经济重心南移。

时间:

南宋。

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材料四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答:

苏:

苏州,原因:

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成为重要的粮仓。

(4)由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远远超过北方。

4、材料一:

“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材料二:

……货币同为一色纸造,印文用屋木人物,

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以为私记。

⑴以上两则材料中的货币分别叫什么?

答:

材料一交子、材料二会子

⑵材料一中的货币具有怎样的地位?

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

答:

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地区:

四川

⑶这些货币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

答:

原因:

那时,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说明:

宋代商业的繁荣。

意义: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