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8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docx

工作报告之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

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报告

【篇一: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

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98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

实际增长5%。

一、消费现状

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1、收入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是农民购买力增强的根本原因

随着农民市场观念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安于现状,按市场安排生产现象增多,商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识上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务工人数增多。

福建农民收入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来源于收入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人均拥有金融资产大幅增加。

2、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福建农民购买增强的集中体现

十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福建农民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去改善生活,也更有底气去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成果。

福建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成倍增长,购买力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福建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确引导,福建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2)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十年来,福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逐步向小康迈进。

福建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

二、消费特点

近年来,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福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230元,到2004年超4000元,2008年超6000元,2009年达到6680元,虽然年均增长8.0%,但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居民对居住类、汽车类、家电类、通讯器材类、文化体育娱乐类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感性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80.99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0.19亿元,增长幅度达2.4倍。

二、消费支出逐年扩张,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

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0年的2410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6元,虽然年均增长8.5%,但居民还是不敢大胆的消费。

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0.99亿元,这是继1998年总额突破千亿大关,2004年跃上2000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3000亿元后的又一个新台阶。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轨迹看,显示出福建省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近年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福建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结构由低

层次向中高层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发展。

1、基本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越富裕。

2009年福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7%,农村居民为45.9%,分别比2000年下降5.0和

1.6个百分点,分别比1985年下降14.3和16.5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就恩格尔系数而言,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四、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发展日益成熟

近年来,在政府的科学规划、管理和引导下,福建省的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软环境方面,由于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使得市场准入更合理、交易监管更到位、售后服务更完善,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消费软环境。

在硬环境方面,由于高标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了更加多样的消费业态、更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营造了良好的消费购物环境。

2009年限额以上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实现零售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70.8%、2.1倍和2.2倍。

三、引发原因

在消费特点中我们曾提到一些原因,可究竟是哪些是主导因素,我们就此做了关于“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去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卷调查。

并就此得出结论:

(一)、农民的收入不高,不稳定(44%)

通过问卷调查,这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素。

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强,但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农民收入不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再加上“量入为出”这一消费理念,使得农村形成了“钱不够多,就不敢花”的消费心理。

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要扩大农村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

“省着点,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这种消费心理的最佳写照。

(二)、商品价格偏高(16%)

这是农民关注率很高的又一因素。

虽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大幅度攀升(其中07年的cpi指数为105.4(前一年标为100),增长5.5%。

其中猪肉价格由01年的7-8元每公斤,而到现在确是接近20元每公斤)。

大型消费品的价格也会让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望而却步。

物价的增长会严重挫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对商品不够了解,害怕上当受骗(11%)

这一因素也超过了10%。

由于消费主流的农民大都是低学历、无学历,以及收入的来之不易,所以对于一些新生的陌生商品会抱有“不了解,与其不买也不要被骗”的心理,而且这也与农村消费市场欺诈,假冒,不合格现象太多有关,使得农民的购买欲严重的受挫。

这也是国家该对农民消费市场的整顿的警示。

(四)、社会保障不足(9%)

虽然这一因素农民关注度不高,但这是政府该注重考虑的又一因素。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再加上“养儿能防老”这一“礼”,不断在老年人的眼前验证着它的不可信性,使得人的心理更趋向于“把钱留着”而不是“有多少花多少”。

社会保障的不足,必然会增加农民的对未来预期的消费,从而降低了现在消费的预期。

要补充一点的是,从2010年开始,村中实行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为主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它能在改革农民消费心理上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报告建议

农村的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村消费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着种种坎坷。

近年来政府的大力重视及投资,使得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步上了正轨,当然就现状与特点来看国家仍要继续加大努力。

而我们就调查中得出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如果居民收入长期偏低,我国的消费动力就不足。

所谓“巧妇不做无米之炊”,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费。

让消费的增长凌驾于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不现实的。

再加上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所以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带动消费水平的长期、持续、快速地提高。

农民对消费的了解不够深,仅仅是为了满足必需品的拥有。

所以加大宣传是很好的增加消费的途径:

一、加大新、奇消费商品的宣传,让它们像电视机一样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二、加大对新消费理念的宣传,让它们取代原来的保守消费观;三、加大商家优惠、打折等利好消息的宣传,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三)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高、不稳定,也同样使农民过多的去关注预期消费,打击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篇二: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我国农民工大约有2亿人,如何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尽管追求经济改善仍然是农民工流动的最大动因,但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他们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农民工对尊重和平等需求的增长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因此农民工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共同关注。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因此,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小组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并根据调研结果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

1.农民工的生活情况

工资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绝大多数务工人员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是基本满意的,说明目前他们的工资水平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

但是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且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上城市自己本身有限的接纳能力导致了现在农民工朋友都不好找事做,这势必导致了农民工朋友在闲时就会回家务农,说明了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强的特征。

同时,农民工朋友的每月支出比例较高孩子学杂费、家里人看病、买或者盖房子三者是广大农民工的主要支出。

医疗情况

调查人群均对我国医疗政策群发了解,大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城市上的医疗优惠政策。

6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在务工时期的三险一金不完善,说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普及。

目前已存在看病难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可想而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社保状况更加不乐观。

很多人反映医院收费太高,看不起病,一方面因为农民工自身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关心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医疗优惠政策。

子女受教育情况

有80%的农民工朋友子女正在接受教育,其中70%的子女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70%的农民工朋友说自己能承受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一数据比较乐观的反映了他们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情况。

但农民工与

子女两地分居情况者占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于子女教育问题。

居住情况

有50%的人家中盖了新房,90%以上的人在北京租赁房屋。

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没有房产,这是由北京的高房价和务工人员有限的收入决定的。

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重要阻力之一。

心理状态

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人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低微,可见有一半的农民工朋友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大多数受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条件不满意,这可能是因为进城农民工主要在城市里从事脏活、累活,都是一般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因此工作环境差。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幸福度较低。

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根据调查报告,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相关政策并不了解,这使得他们不很有效地依法维护自身相关权益。

同时,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政府相关政策并不满意,这说明政府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城镇职工,近年来才开始向农民工延伸。

当前,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参保农民工绝大多数参加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

二是实行农民

工专项保障制度,在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了专项综合保障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意外伤害以及住院医疗三项保障待遇。

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参保水平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

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险情况也很不容乐观,最突出的表现在住房和子女的教育福利方面。

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退保问题连连出现,部分省市都存在农民工退保的现象。

从参保到退保,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面前表现的无奈与矛盾,给我国的保障体制出了一个难题;现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完善。

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专门规则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

在全国性的立法中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

除此之外,在现行立法中,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规定方面也有所区别;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困难。

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多市级统筹运行,且每个统筹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续接。

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偏低的原因

思想观念方面原因。

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

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

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企业方面的原因。

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

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

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

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

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

二是不愿参保。

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

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

四是无力参保。

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

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

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

【篇三:

第二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电子工程及光电技术学院

小组成员:

2012年8月

第二代农民工状况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5日至8月25日

调查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调查对象:

第二代农民工

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主要以南京地区为调查区域,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向这些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4份,回收率为83.5%;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调查人:

调查日程安排:

7月25日―7月30日:

社会调查准备阶段(设计调查问卷,查阅第

二代农民工相关信息等)

8月1日—8月10日:

社会调查实施阶段(在其选择样本地点发放问卷、

采访二代农民工)

8月11日—8月20日:

社会调查报告书写阶段(根据所调查情况对问卷

进行整理分析后书写调查报告,对调查工作进行总结)

8月21日—8月25日:

论文写作阶段(此阶段由组员在校完成。

一、调查背景简介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而又引起广泛关注的过渡性群体。

进入新世纪后,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不同的第二代农民工正日益成为农民工主体。

他们出生于1980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城市打工,并且有着“三高一低”的群体特征: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从小生长在城市但不属于城市,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但有农村人口的身份,这种“非农非城”的模糊身份下,他们很难找到生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心里敏感而脆弱,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

作为特殊群体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一头连着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落后地区,随着他们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不但为工业增加了竞争力,然而,如果说传统农民工进城是为了生存,则第二代农民工挣钱不仅仅为了糊口,而是谋求更大的发展前途,他们也有了更多的利益诉求。

因此利益的诉求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催生了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了工农、城乡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社会的有效治理带来众多难题。

在“三农”问题困扰中国的今天,农民工问题甚至已经逐渐成为牵动其他“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所以要想更好的促进城乡二元一体化的进程,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当前有必要分析制度、经济、社会、个体等方面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依据其群体特征,了解其利益诉求,因此,对第二代农民工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前沿而又现实的课题。

我们想通过此次调查,对第二代农民工进行研究,同时也是让自己对第二代农民工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第二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2、受教育状况:

在接受教育方面,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第一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初中及以下占71.4%,不过仍有30.9%的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而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为8.92年,虽然比第一代农民工仅高出1.3年,但从分布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89.4%的人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文化教育,其中受过普高、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教育的农民工仅为28.4%,没有专业技术证书的占67%,拥有初级证书的为17.5%,中级的14%,高级的仅占1.5%。

3、婚姻状况。

通过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已婚的概率将近91,而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

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