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904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该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选择抗性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积水、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苗、减少田间菌源、适时收获等栽培措施和合理轮作、间作、土壤深翻等耕作措施)、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

     该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选择抗性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积水、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苗、减少田间菌源、适时收获等栽培措施和合理轮作、间作、土壤深翻等耕作措施)、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增产增效情况: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每年仅病虫害就造成约1000万吨的产量损失,约占玉米总产量的7%~10%。

通过准确测报,综合运用农业栽培和耕作措施,选择抗性品种和高效、低毒、专用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每季玉米可减少施药次数1~3次,每亩省工0.5~1个、少用农药35%~50%、节省农药费5~10元、亩增产玉米25~30千克;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1、充分利用品种自身对病虫害的抗性;2、根据田间调查及往年虫情,结合天气、苗情,做出准确预测预报;3、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4、通过农业栽培措施提高玉米抗性;5、通过耕作措施减低病原菌和害虫基数及其发生的可能性;6、利用非农药技术控制病虫害,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数量,摒弃“见虫打药”的思想;7、合理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及时合理防治。

①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为世界性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

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一年可发生1~7代,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杆和果穗,其中,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并导致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是玉米生产的最重要害虫。

防治技术要点:

      农业防治:

a.选用抗(耐)虫品种。

b.在夏玉米区,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

c.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

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

d.夏玉米3代发生区,尽可能减少春播玉米、高粱、谷子等播种面积,可有效地减轻夏玉米受害。

e.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玉米田产卵习性,有计划种植早播玉米或谷子,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集中防治。

f.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这时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消灭70%幼虫。

生物防治:

本技术包括赤眼蜂、白僵菌两项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

     a.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其发育而消灭害虫卵,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

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

     增产增效情况:

在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自然种群对控制害虫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达不到控害的要求,采取人工繁殖、田间释放技术手段,可以大大增加自然界中赤眼蜂的种群数量,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在70%以上,平均每亩可挽回玉米损失30千克,折合人民币24元(0.80元/千克)。

每亩防治成本为1.00元,比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节省2/3成本,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技术要点:

以优良品系作为种蜂,通过赤眼蜂工厂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然后把标准化、规范化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批发给技术推广部门或直接买给农户,农户将赤眼蜂蜂卡放到玉米田间。

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具体技术要点是:

     放蜂时间:

从6月中旬开始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当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即为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第一次放蜂,寄生产卵盛期前的螟卵,隔5天后再放第二次蜂,使这批蜂寄生于产卵盛期前与盛期的玉米螟卵。

     放蜂数量:

放蜂时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

田间放蜂量指有效蜂量,放蜂时要考虑蜂卡的寄生率和羽化率。

每亩选一个放蜂点即可。

     放蜂方法:

根据每亩放蜂量和蜂卡出蜂量及各次每亩放蜂设置的点数,将蜂卡撕成小块,每一小块有一定数量的寄生卵,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植株中部的叶片背面即可。

     该技术使用方便、防治玉米螟效果好,不杀伤害虫天敌,对作物无污染,对人、畜和环境安全。

     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我国北方玉米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

      b.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术。

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是利用白僵菌对玉米螟专性寄生,接触虫体使玉米螟发病死亡的特点,通过田间喷粉、喷雾施用使玉米螟幼虫发病死亡,从而达到控制大田普通玉米、特用鲜食甜粘玉米田间玉米螟幼虫的目的。

该技术包括白僵菌不同产品、剂型、剂量选择和最佳施用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

     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属生物防治技术,与化防及其它防治措施相比有不污染环境和作物、不杀伤天敌、防效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

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平均每亩可挽回玉米损失35千克,折合人民币28元(按0.80元/千克计),每亩防治成本约为2.00元,增产增效显著。

技术要点:

     剂型选择:

根据不同生态区玉米螟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及生态因素对白僵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剂型。

目前有4种粉、液剂剂型可供大田玉米种植区选择;有2种粉、液剂剂型可供特用玉米(甜、粘玉米)分期播种田防治玉米螟选择。

     施用方法:

可采用田间喷粉和喷雾两种方法。

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撤白僵菌粉封垛。

方法是每平米垛面,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克喷一个点,即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

也可用每克含量80~100亿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5充分混匀,每亩1~2千克用机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防效80%~90%。

或是在玉米生长心叶末期,7月10日左12582农信通网站右,应用白僵菌粉剂或液剂向玉米植株喷粉、喷雾,控制玉米螟一代幼虫。

也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在8月中旬,对玉米植株进行全株喷粉、喷雾,控制二代玉米螟。

    该技术使用方便、防治玉米螟效果好,不杀伤害虫天敌,对作物无污染,对人、蓄和环境安全。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我国北方大田春玉米、特用鲜食玉米和制种玉米田的玉米螟防治,特别适用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辐射不育等,简便易行,效果好。

a.安装200W或400W高压汞灯,每盏灯有效防治面积200~300亩。

b.设置捕虫水池,修建直径1.2米、高0.12米水池,水池下留一小放水孔,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a.在玉米心叶期,一、二代初孵幼虫分别在春、夏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施用颗粒剂。

目前常用的有1%辛硫磷颗粒剂、3%广灭丹颗粒剂,用量每亩1~2千克,使用时加5倍细土或细河沙混匀撒入喇叭口。

也可选用0.1%或0.15%功夫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防效优异。

在玉米螟于雄穗打苞期为害用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可喷洒40%速灭杀丁乳油4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在小麦与玉米间作田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60毫升对水25~35升或40%水胺硫磷乳油40~60毫升,对水25~35升喷雾,主防玉米螟,兼治玉米蚜、叶螨、粘虫等。

b.玉米穗期药剂保护:

药液灌注雄穗:

常用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等。

这些药液均按每株10毫升的用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

药液点花丝:

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装入带细塑料管的瓶中,在玉米授粉结束而幼虫尚未集中花丝为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熏杀幼虫。

     适用范围:

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全国玉米主要产区。

②大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

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

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抽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

播种晚的玉米,在生育中后期有较长时间处于雨季,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玉米孕穗、抽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防治技术要点:

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病菌优势小种的类型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病菌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

     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有条件地区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能够促使带病植株组织尽快腐烂,有效减少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实行轮作。

     化学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玉米制种田或丰产田,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适用范围:

东北、华北、西南等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危害区。

③小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

玉米小斑病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中后期。

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抽雄时最多。

小斑病传播途径等发病规律基本上和大斑病相似,但发病适温较大斑病稍高,为26~32℃。

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小斑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抗病品种单一大面积种植,会会引起病原菌致病力的定向变异,形成占优势的强致病力菌系,带来极大为害。

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雨日、雨量多,病害易流行。

玉米连茬种植,施肥不足,特别是抽雄后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播种过迟等均利于发病。

玉米小斑病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混播玉米地区受害较重,春玉米地区受害较轻。

防治技术要点:

     推广抗病良种:

为防止玉米品种抗病性退化和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可考虑配置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有计划轮换,是稳定抗病性和减缓病菌变化的有利措施。

     减少菌源:

秸秆粉碎后还田能够有效减少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玉米收后要及时翻耕,将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腐烂分解。

秸秆不要堆在田间地头,也不要作篱笆,秸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

田间发病初期,及时摘除底部病叶,并集中清理出田外处理。

可能时,实行玉米与其它作物轮作1~2年。

     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早播,合理间作套种或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要合理,过密时,病害加重。

施足基肥,拔节和抽穗期增施磷、钾肥。

低洼地应注意排水,加强土壤通透性。

     化学防治:

对于种子生产田,可在玉米抽穗前后,病情扩展前开始喷药。

喷药时先摘除底部病叶,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异稻瘟净乳油等,均加水500倍进行喷雾;或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喷雾;每亩喷施50~70千克。

7~10天一次,共喷2~3次。

     适用范围: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危害区。

④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主要侵染玉米的雌、雄穗。

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

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

黑粉在前期不易飞散,后期干燥时易于散落,露出丝状的维管束。

雌穗受害后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有时雌、雄穗都受害,有时其中之一受害。

苗期发病严重时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暗绿、窄小,茎弯曲,茎基部稍粗,随着叶龄的增加,特征更加明显。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和带菌田的扩大;二是感病品种的种植;三是早播和出苗期的持续土壤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防治技术要点: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不同的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较大,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

东北气候非常适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种植感病品种常常因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对于少数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略差,但其它性状非常突出的品种必须严格限定推广地域,明确划出不宜推广地区,或严格采用种子药剂包衣技术。

     化学防治:

播前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进行药剂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以保证防治效果。

选用种衣剂时应注意种衣剂的有效成分中一定要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三种药剂之一。

目前应用推广面积较大,防治效果较好又较安全的种衣剂有以下几种:

(1)7.5%黑虫双全种衣剂(吉林省八达农化有限公司产品)(防病有效成分为戊唑醇);

(2)黑穗净种衣剂(吉林省八达农化有限公司产品)(防病有效成分为烯唑醇);(3)吉农肆号种衣剂(吉农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分公司产品)(防病有效成分为三唑醇);(4)乌米净种衣剂(北农海利种衣剂有限公司产品)(防病有效成分为三唑醇)

     拔除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的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

随着叶龄的增加,症状特征愈明显,确诊率愈高。

抽雄前早期症状可初步归纳为6种类型,即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叶上有黄条)、畸形茎扭型、叶片异常型(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顶叶扭卷型。

除顶叶扭卷型表现较迟外,前5种类型在玉米生长前期即有表现。

因此,苗期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剔除病苗、可疑苗。

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抽雄后继续拔除,彻底扫残。

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健株栽培及清洁田园:

一是采取农业措施,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如适期晚播,育苗移栽,抢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不用病株喂牛,防止粪肥带菌;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等。

同时秋季进行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

实行大面积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不带菌农家肥,减少土壤病菌。

二是要适期播种,促进早出苗,出壮苗;根据气候条件及时调整播期,避免出现盲目早播现象发生,缩短病菌在土中对玉米侵染时期。

     适用范围:

东北、西北、华北北部、西南等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发生危害区。

⑤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术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

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

田间高温多湿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都会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条件,造成严重发病。

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

防治技术要点为:

    种植抗病品种:

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较轻。

     农业措施:

a.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2~3年。

b.早春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深翻土壤,减少初侵染来源。

c.加强水肥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

d.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

     适用范围:

华北、西北等玉米瘤黑粉病主要发生危害区。

⑥玉米锈病防治技术

     玉米锈病是我国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是重要病害。

多见于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也可受害。

锈病分为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

普通锈病多发生在东北、西北玉米区,发病条件为低温高湿;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南方及黄淮海玉米区,发病条件为高温高湿。

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

连续高温高湿连续阴雨天或昼夜温差大,露水大,发病重;另外后期偏施氮肥发生重。

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

玉米锈病发病后主要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铁锈色病原菌污染果穗后影响玉米品质,一般年份发病后影响产量5%~10%,品质下降1~2个品级。

防治技术要点:

     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早熟品种较感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抗病性;适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

     加强田间管理:

南方玉米区应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化学防治:

及时施药预防控病。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