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53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山东大学课程中心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五、六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使用

2008年(新)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

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

展的需要,本大纲在05年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

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

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

各论中对以往重点讲解但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

质炎等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并对性病的病原、军团菌、弯曲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增

加了要求,实验教学中增开了新实验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临床医学六年制的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英语词汇,能阅读英语教科书及参考书,用英语

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及解答试题。

课堂讲授要求专业名词、基本概念或定义一律用英文,

考试命题用英文。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四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

片、录相教学。

教材及参考书选用:

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OutlineofMedicalMicrobiology,山东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2.MedicalMicrobiology,DavidGreenwood,(15thEdition),科学出版社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

4.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

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掌握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5.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

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意义。

了解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

6.了解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

鞭毛的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

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

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新陈代谢。

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

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细菌的培养(实验课内容)。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二节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了解病毒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掌握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

掌握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3.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

掌握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4.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了解病毒的分类原则。

了解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掌握朊粒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

病毒的菲结构蛋白。

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

病毒的异常增殖。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病毒的分类原则。

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朊粒。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三节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

熟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

3.了解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内容]

真菌的定义。

真菌的形态结构:

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

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

繁殖方式,培养特点。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三章感染

第一节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

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

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3.了解感染的类型。

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

毒素:

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感染的传播:

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教学学时]2学时。

第二节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掌握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

2.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常见的引起先天性感染的病毒。

3.了解病毒感染的类型。

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种类。

掌握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举例。

[教学内容]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

病毒与肿瘤。

免疫病理反应: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的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传播途径。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教学学时]1.5学时。

第三节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

[教学内容]

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

浅表真菌感染,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五章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抗感染免疫机制

[目的要求]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熟悉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

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屏障结构、吞噬作用、NK细胞、体液因素。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二节抗菌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2.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掌握胞内菌的定义。

掌握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教学内容]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三节抗病毒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掌握干扰素定义、种类、生物学活性、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掌握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

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

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教学学时]1学时。

第四节抗真菌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教学内容]

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抗真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

3.了解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2.了解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

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了解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掌握细菌变异的机制。

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

掌握F质粒、R质粒的功能。

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教学内容]

细菌变异的类型:

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细菌性状的变异。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细菌的

染色体,质粒。

细菌变异的机理:

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教学学时]1.5学时。

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2.掌握病毒变异的机制:

基因突变(熟悉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掌握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及意义(熟悉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掌握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熟悉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遗传变异:

病毒变异的现象,病毒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学时]1学时。

第四节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

2.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意义。

3.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结合学科发展现状讲述。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六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正常菌群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

2.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3.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二节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2.掌握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3.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三节机会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2.掌握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四节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

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了解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及应用,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4.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

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

干热灭菌法:

焚烧和热空气。

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

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学时]1学时。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4.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及特点。

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掌握抗毒素的概念。

5.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6.掌握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7.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

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病毒学诊断: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人工主动免疫:

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人工被动免疫:

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

细菌感染的治疗。

病毒感染的治疗。

真菌的治疗。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R质粒。

抗菌药物的种类: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1学时。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

分布,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链球菌属:

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族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

致病性:

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

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

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

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十一章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3.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霍乱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4.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5.熟悉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熟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

[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

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霍乱弧菌:

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

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学时]2学时。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2.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3.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厌氧菌概述:

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

厌氧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教学学时]1.5学时。

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熟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掌握其防治原则。

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白喉棒状杆菌:

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

嗜肺军团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学时]1.5学时。

第十四章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了解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炭疽芽胞杆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鼠疫耶氏菌: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十五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硫磺样颗粒。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十六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

1.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2.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

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

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支原体的定义。

熟悉支原休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

掌握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和脲原体:

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十八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

掌握普氏立克次体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

[教学内容]

概述:

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十九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衣原体的定义。

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

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掌握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

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沙眼衣原体:

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肺炎衣原体:

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二十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了解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流行性感冒病毒:

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

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二十一章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性。

掌握各类肠道病毒的所致疾病。

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掌握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

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

致病性

轮状病毒:

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抗原组成、抵抗力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2.熟悉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甲型肝炎病毒: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

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学时]3学时。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掌握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汉坦病毒:

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二十四章人类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及常见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

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EB病毒致病性。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二十五章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命名与分类。

人类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