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98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天津市和平区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温馨提示: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历史答案在历史答题卡上1—11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答案:

A

分值:

(4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逐渐丧失,所以氏与姓已难分辨。

所以A正确。

C平等意识在当时错误;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与其他时期的制度相混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春秋至秦”、“姓氏不分”、“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2.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

万两)

分类

1686年

1753年

1812年

全国关税总额

122.0

459.6

481.0

运河诸关税额

61.6

150.5

140.0

沿海诸关税额

18.2

103.2

177.5

长江诸关税额

37.3

114.6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以来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题干中所显示的为1686—1812年期间的关税变化,这一时期中国还未进入近代,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图表信息显示1753—1812年期间运河关税税额减少,沿海和长江关税税额增加,说明全国商品流通逐渐以沿海、长江流通为主,故B项错误;题干中图表信息显示1686—1812年期间运河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先增长和下降,沿海和长江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持续增长,说明沿海与长江航运逐渐超过运河,故C项正确;图表信息显示运河关税税率是先增长后下降,说明内河航运发展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前期的航运。

【易错点】未认真分析图表,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清朝前期”、“运河”、“沿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

“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李贽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易错点】容未认真分析题干,容易错选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战国横议”、“势必至此”、“怨不得”,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分值:

(4分)

解析:

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说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A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民国初年尤其一战期间;B错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C与题干意思以及历史事实不符。

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近代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田赋下降”、“厘金和关税增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5.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

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这表明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1689年《权力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A错误。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典型的代议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D错误。

C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乔治三世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故选B。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错误选择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770年”、“乔治三世”、“权力欲望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孟德斯鸠曾说: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

A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

【易错点】容易与其他主张相混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孟德斯鸠”、“不再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

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出于保护本国经济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答案:

A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可知B错误;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周公辅佐成王”反映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可知清政府提高关税,C错误;D项羽所学知识不符,可以排除。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清末关税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错选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了解”、“同一税率”、“1902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8.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

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

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

这表明他们

A.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答案:

A

分值:

(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中“西方文化侵略”的结论,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C项表述有问题,国学大师主张整理“国故”,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因此选A。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清末民初“国学”。

【易错点】容易错选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国学兴起”、“合于西儒”、“分科系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9.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通过数字对比揭示经济大危机期间社会公平问题,和我国目前致力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战略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从题肢的设计技巧来看,采用典型的因果导致的错误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

因果关系倒置是常用的命题技巧,该题②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

所以排除ABD,答案是C。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与经济危机的其他内容相混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920-1929年”、“到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10.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

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答案:

D

分值:

(4分)

解析:

“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显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题干没有突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排除A;BC属于经济领域,与题干中“政治使命“不符,排除。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易错点】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根据图材料的信息“重新安排”、“基本政治使命”、“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11.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

“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

”这表明丘吉尔

①批驳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分值:

(4分)

解析:

丘吉尔是坚决反对绥靖政策的,他这段话明显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不满,并指出了这一政策必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他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故可排除③。

正确答案为D项。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绥靖政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无疑是”、“彻底投降”、“更加危险”,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6分。

1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

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14分)

答案:

(1)表现:

①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柜房、飞钱出现;④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6分)

条件: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②国家政局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

③交通条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

④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⑤中央政府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保障了商业的运行环境。

(8分)

分值:

(14分)

解析:

材料中“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说明南北经济交往密切;“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③柜房、飞钱出现;④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原因:

政治上: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化上:

经商风气浓厚。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为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容易漏掉知识点:

交通条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古代商业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

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关羽)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

“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

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

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

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

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

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8分)

答案:

(2)兴盛原因:

通过建立股份制的资本运营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扩大企业资本和实力;通过尊崇传统义利观和道德观,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密的近代金融体制,拥有了很好的信誉度;通过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组织,弘扬家族式的忠诚意识和乡人观念,激发群体力量和竞争实力;通过利用政府特许的贸易制度,实行垄断经营致富。

(4分)

衰败原因:

官商结合下的垄断贸易,因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依托而衰败;无限责任等经营方式风险较大;合伙制下产权、经营权不明;封建家族制打压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传统重农抑商意识制约企业发展等。

(4分)

分值:

(8分)

解析:

材料中““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说明采用身股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

”采用担保人制度,完善经营方式;“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完善经营法规,采用密押制度和诚信经营;“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

”采用特许经营(垄断经营),获取巨额利润;衰败原因:

“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购置地产,导致经济再生产缺乏资金;“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说明企业经营不遵守合约,导致经营出现问题;“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导致一些员工能够的才能无法施展;“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无限责任导致风险无限。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晋商。

【易错点】未认真分析材料,容易漏掉知识点:

传统重农抑商意识制约企业发展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晋商”、“兴盛”、“衰败”“原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注意不要摘抄原文。

1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

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

其结果如何?

(6分)

答案: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准备签订割地赔款之合约(2分)

内容:

拒和、迁都、变法(2分)

结果:

《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上书被拒收(2分)

分值:

(6分)

解析:

材料中“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得出背景是甲午战败,准备签约。

“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上述的内容是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材料中“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结果是已经批准,上书不收。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与戊戌变法时期的其他内容相混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一”、“背景”、“内容”“结果”,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得出答案。

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

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

涉及哪些人?

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6分)

答案:

(2)目的:

反对签订合约(2分)

层面:

各省官员、京城各级官吏、举人(2分)

结论:

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2分)

分值:

(6分)

解析:

材料中“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说明上述的目的:

反对签订和约。

“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说明参加的群体:

各省官员、京城各部官员、举人等;“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材料中的举人上书次数多达近40次,康所称当日也有十五件上奏,康的拒收可能是未交。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西周政治体制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容易与西周时期的其他内容相混淆

【解题思路】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周公”、“诸侯”、“俯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排除法。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8分)

答案:

(3)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4分)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

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4分)

 

分值:

(8分)

解析:

材料一中“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说明材料一的属于回忆录,是对自己参与的史实进行记录,并不一定就是历史史实。

材料二“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这些材料是档案资料,而且是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并加以佐证,可以反映历史史实。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历史史料的运用和采纳。

【易错点】对材料进行分析,没有认真归纳,容易片面

【解题思路】根据图片中的信息“材料一二”、“史料”、“价值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注意加上自己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

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答案:

(1)变化:

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6分)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康熙十七年,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谢绝参与修史;“康熙十九年,允许孩子参与修史”“康熙二十六年,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赞赏清廷。

说明开始是仇视清廷,之后谢绝参与修史,再到允许儿子参与,到最后赞赏清廷。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黄宗羲观点变化的相关内容。

【易错点】未认真阅读材料,容易概括片面

【解题思路】根据图片中的信息“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变化”,结合所学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