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511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孟子·

万章上》: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第三、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第四、 

中文必修课。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

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一、仔细学

掌握六个字:

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

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

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

这也是特点之一。

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赤壁之战》)副词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

(徐珂《冯婉贞》)名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动词

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

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种种差异。

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

月令》:

“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

”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不断地飞”。

“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

习部》:

“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按“白”当为“自”字之误,为声符)。

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

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不同。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

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可泛称丈人。

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

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

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

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书。

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

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

1、音序排列法:

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ㄅ(bo)ㄆ(po)ㄇ(mo)ㄈ(fo)的顺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口诀:

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号码查字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68-69页。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

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1.《康熙字典》

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

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的这一优点。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正集前有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

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

比如总目中有部首“宀”(miá

n),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

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口诀有助于记忆:

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

(教材69页与此不同,可任选一种记忆)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证。

例见教材70页。

《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

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2588条。

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

此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

2.《中华大字典》

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

参见教材70-71页。

3.《新华字典》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有帮助。

4.《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

这本字典释义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

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

其特点是:

重视释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

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

1993年出版了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6.《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

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

详下。

7.《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

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但此书以韵排列,查检不便。

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

8.《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

1986年出版,1990年出齐。

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

有缩印本。

《汉语大字典》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

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并收,但过于求细。

9.《中华字海》

《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

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

二、查检词语典故

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

1958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了分工:

《辞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词源》则以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也就是说,《辞海》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

《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

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

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

此书对于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

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初学。

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

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但也显得繁杂。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包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

该书对每一虚词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

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

“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则用直音和反切。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

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

“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

反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即m+á

o=má

o。

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

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

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

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dōn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

反切上字为清音者(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

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

“德”是清音,所以“德红切”为dō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tó

ng,因为“徒”是浊音。

通论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

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

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

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

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

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不用的意义。

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

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致相同。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

比如宋玉《招魂》: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

“该,亦备也。

”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

如《庄子·

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此“抢”即“突过”之意。

《战国策·

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即“撞”的意思。

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

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

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

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

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

例如《左传·

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

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子·

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

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

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

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

江:

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

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

河:

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

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

……

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

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

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

宫:

古指房屋,《战国策·

苏秦连横约从》: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

瓦:

《说文》:

“土器已烧之总名。

”古代纺锤也叫“瓦”,《诗·

小雅·

斯干》: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后遂称生女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

《楚辞·

卜居》: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

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通名变专名。

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

暂:

猝也。

突然、一下子。

指行动的迅速。

《左传》: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史记·

李将军列传》: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

汤:

热水。

如赴汤蹈火。

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

后转指菜汤、米汤等。

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

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某种联系。

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理解。

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

我们这样处理:

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

如:

爪牙:

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

《国语·

越王句践栖会稽》: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

复辟:

恢复君位。

《明史·

王骥传》: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现为贬义词。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

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而言之,词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

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

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

只有在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

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

乐毅列传》: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

杜甫诗《泊岳阳城下》:

“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论(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数量不多),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

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

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社稷、园圃;

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

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

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如犹豫、披靡、窈窕。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

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

如“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

此句代表四个词,五个词素:

“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

“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

“琵琶”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

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事物,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

这种情况肯定不利于社会交际。

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用一个音节来记录词,容易产生同音词,用两个音节来记录词,同音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因此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其趋势就是复音化。

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

1.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音词,如

虎:

老虎  鼠:

老鼠

2.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如

伐:

攻打  乖:

违背  川:

河流  遏:

阻止

3.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如

友:

朋友  燃:

燃烧  道:

道路  弃:

抛弃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这种同义词连用有助于我们认识词义,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作为词来说今天已经不用了,但它们却作为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中,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个词素义去认识另一个词素义(只限于联合式的复合词)。

如匡:

匡正

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最初的组合其实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

这种临时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

经过长期的使用,临时组合的同义词逐渐变为固定的结构,一个新的复音词就产生了。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双音节单纯词。

双音节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素,不能再分为更小的意义单位,主要有两种情形:

1.叠音词,或称“重言”或“叠字”。

如“习习谷风”。

这类词一般都是形容词性的,多用于绘景状声。

《诗经》中用得较普遍。

2.连绵词,也称“连绵字”。

如“逍遥”等。

这类连绵词,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千万不能拆开来解释。

二是偏义复词。

这种复音词是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

但只有其中的一个词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

例如(教材第90页):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

非攻》)

关于同义词的辨析问题

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概括地讲,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