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593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docx

高考押题密卷语文一副本1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押题卷一)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迫不急待黄粱一梦一如继往草菅人命

B.矫揉造作美仑美奂一诺千金天翻地覆

C.不胫而走蛛丝蚂迹言简意赅委靡不振

D.有恃无恐滥竽充数额手称庆世外桃源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金龙鱼、福临门两家国内主流食用油大企业相应增加小包装花生油、菜子油价格,涨幅在8%左右。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界关注。

B.面对近年来市场疲软、价格暴跌,亚洲一些电视机制造商正在尝试通过添加语音识别等新功能来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C.国学沉寂四十余年后,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于1993年主办的大型学术期刊《国学研究》的问世为标志,表明它再度成为中国学术热潮。

D.家乐福公司向记者证实,此前被央视曝光的以次充好并销售过期食品的家乐福郑州花园路店已被当地工商部门查封,并被责令停业整顿。

3.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午睡”的三个好处。

(3分)

专家指出,午睡过程中,肌体新陈代减慢,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脏消耗和动脉压力减小,与心脏有关的激素分泌也趋于平衡,这些对控制血压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可降低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发病率。

而睡眠不足则会造成肌体疲劳,长此以往,即使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肌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减弱,抵抗力也会下降。

一般而言,经过一上午的学习或工作,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午睡可以使人的大脑及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从而使人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情绪良好。

答:

4.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肩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对“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发微博说:

“我们打开网页,看到的是孩子们的顽劣天性、无邪童真,枯燥课业带来的繁重压力,祖国未来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何处?

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

(1)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微博中所说的“南村群童”欺负杜甫一事出自杜甫的哪首诗歌?

请写出诗中叙述这一事件的三句诗句。

(2分)

答:

(2)请你针对这种涂鸦现象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话,表达你的批驳态度。

(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

蒙曰:

“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母哀而舍之。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

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及简日,陈列赫然,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

从征黄祖,祖令佘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

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驻,进攻其城。

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权曰:

“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

”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

权善其言,还肃兵。

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

诸将以兵少不足分。

蒙谓瑜、普曰:

“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

”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

瑜从之。

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

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

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

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

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贫残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脱:

或许

B.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起委:

丢弃

C.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蹙:

紧迫、窘迫

D.将柯计略以备不虞虞:

欺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母哀而舍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因为肃画五策何以伐为

D.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年少时就胆量过人,悄悄跟随邓当讨伐山越之敌。

回去后,吕蒙把这事告诉自己的母亲,表示要建立功勋获取富贵,不怕冒险。

B.吕蒙跟随孙权征战黄祖,杀了陈就,迫使黄祖逃走,在这一战役中立了头功,被封为横野中郎将。

C.甘宁被曹仁围攻,诸将认为兵力不足,不能增援,吕蒙却建议让凌公绩(凌统)留守,自己和周瑜带军前去解围。

周瑜采纳他的建议后吴军获胜。

D.鲁肃起初小看了吕蒙,在酒宴之间,吕蒙指出鲁肃面对强敌没有早做准备,并为他策划了五条计策。

这一做法使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

(3分)

译文:

(2)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

(3分)

译文:

(3)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4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1)诗歌开头三句“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词中写了“一片秋声”,请结合全词说说具体写了哪些秋声。

(3分)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无良媒。

(《诗经˙氓》)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4),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6),。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坏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醒潮,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

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导,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

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

“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髮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1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请梳理出来。

(6分)

 

1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

(5分)

 

1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

请概括出来。

(5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新红学的奠基人一一俞平伯

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

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

他自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这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为了反对传统的文学偏见,把小说、戏曲提到文学正宗地位并加以推荐和颂扬有关。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

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其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五四”以来的学人大抵把胡适、俞平伯视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

由于新红学的特点是考证,因而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

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

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集中在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世、家世等)的考证问题上,那么俞平伯的《红褛梦辨》则是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的考证上。

即使胡适那篇文章也涉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问题,但与俞平伯的论说角度不同,当时刘大杰在致俞平伯的信中就认为:

“胡适之先生是从外面书上的考证,先生是从内容的研究,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绝不是一个人做的。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

《红楼梦辨》成为《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

书中还举出前八十回的内证来考索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同时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后来随着脂砚斋重评本的发现,证明俞平伯所考非是另一个续本而雪芹原本的内容,因此实际上也就是钩沉工作。

1954年俞平伯在受到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后,继续坚持《红楼梦》的研究,完成了《红楼梦》流传史上第一部参汇几种早期脂评本的校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他还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作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论说。

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俞平伯,与胡适有一个重大不同,那就是他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绝对化。

胡适在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后,得出了一个“自叙传”说。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也曾有过“自叙传”的说法,但在《红楼梦辨》出版后的第3年,即1925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自叙传”说。

为此,他还希望胡适不要完全依赖“呆的方法和证据”,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这样,才能净扫“索隐派”。

这里所表现的俞平伯对文学本体论批评观念的坚持,同他在诗词研究中坚持文学本体论是一致的。

15.为什么说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

(4分)

 

16.请分条概括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

(8分)

 

17.请概括分析俞平伯和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多少年前,很多人便在高声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这里,流露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态度。

未来,成了每一个年轻人深思的问题。

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

请以“未来的样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第一模拟)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1.D(3分)

2.D(3分)

3.(3分)①午睡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维护心脑健康。

②午睡可以维护肌体的免疫能力。

③午睡可以使人恢复精力。

4.(6分)

(1)(2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2)(4分)示例:

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的随意涂鸦行为,但其中一些恶搞,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育方,要确立正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行为规范。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

6.(3分)A

7.(3分)A

8.翻译题(10分)

①况且他是仰慕教化远道而来,从道义上说应该增加他的军队,而不应该夺取他的兵权。

(3分)

②又劝说周瑜分派300人去用木柴阻断险路,敌人逃跑时,可得到他们的马匹。

(3分)

③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赫起来,不能够再拿过去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去拜访他。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①(4分)这三句话总领全词,奠定了全词凄凉的感情基调,点名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二字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②(3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玉佩声;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鸿雁声。

③(3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悲秋怀乡的凄凉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0.

(1)匪我愆期

(2)师不必贤于弟子(3)可以横绝峨眉颠(4)山重水复疑无路;萧鼓追随春社近(5)则负大翼也无力(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文言类文本阅读(20分)

11.(6分)先听写雨时的喜悦感受;再联想古人听雨有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最后表现自己的人生境界。

12.(4分)不矛盾。

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个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诗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现在听到雨声想到的是麦子获救之类的世俗现实的民生问题,所以说,他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的俗人。

13.(5分)

①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情,②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③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14.(5分)

①执着于个人的悲喜  ②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③关注民生,心系百姓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5.(4分)

①因为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

②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16.(8分)

①俞平伯写《红楼梦辨》,并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

②俞平伯完成了第一部参汇几种早期脂评本的校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③俞平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作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论说。

④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胡适的“自叙传”说。

17.(6分)

①考证的角度不同:

胡适集中考证作者的身世、家世等方面,俞平伯则集中在文本本身的考证。

②考证的方法不同:

胡适用索引法,而俞平伯用的文学批评法。

③考证的结果不同:

胡适最后得出“自叙传”说,而俞平伯则修正了这种说法。

七、作文(7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