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59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

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识别云和雾

1.播放视频:

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

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

美在哪里?

生:

美!

美在云雾缭绕。

3.师:

云雾缭绕?

你们见过雾吗?

雾是什么样子的?

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

你遇到过大雾吗?

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5.播放视频:

大雾笼罩。

师:

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

6.师:

云和雾有什么不同?

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看到的是雾?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7.师:

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

[设计意图:

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

]

二、人造雾实验

1.师:

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

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

没有。

那云雾是怎么来的?

人工制造的。

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

你们想制造云雾吗?

想。

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

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

(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

观察到雾了吗?

看到了。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

5.师:

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

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

1.师:

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

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

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

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

资料阅读: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

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云是怎么形成的。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

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

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13.云和雾

云雾

高空低空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A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3.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A.地壳B.地幔C.地心

【答案】C

4.1864年凡尔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A.地壳-地核-地幔B.地幔-地壳-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根据题干,由地面直达内心的旅程要依次穿过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故选D。

5.因为()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B.物体发射了光C.物体反射了光

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传递和视觉过程。

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

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

6.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7.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A.任意物质中B.在空气中

C.在同一均匀物质中D.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均匀物质中。

8.小红距镜子2米,镜子里的像和小红相距()。

A.2米B.4米C.5米

B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所以B符合题意。

9.下面的几幅字画中,可能从镜子里看到的是()。

A.

B.

C.

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的像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符合的是选项B,选项A中的侣的单人旁应该在右边,选项C的泪比较明显,三点水儿没有在右边,选项D的玉的点应该在左边。

10.画报纸上有“爱科学”三个字,用滴管在“科”字上滴一滴水,并透过水滴看字,看到的是()。

C.

根据题目所知,水滴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正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分析判断。

玻璃板上小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滴看报纸上的字,报纸上的字处在水珠(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1.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

A.黑影B.白光

C.红光D.彩虹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红色的玻璃纸是透明的,吸收红光,白色的墙壁反射所用颜色的光,故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红光。

12.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

B.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

【答案】B

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3.阳光可以通过什么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放大镜B.三棱镜C.平面镜

14.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而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运动,要求学生掌握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

15.色彩的三基色是指()。

A.黑白金B.红绿蓝C.白绿紫

色彩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其它颜色都是根据这三种色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16.下面的物体中,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A.镜子B.陶瓷C.塑料D.木头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最好。

因此选项中,镜子的反光效果最好。

17.两千多年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A.中国的墨子B.古希腊的托勒密C.波兰的哥白尼D.美国的华盛顿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

光是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的,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8.把一根铅笔斜着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不正确。

A.铅笔向上折B.铅笔向下折C.铅笔变细了D.铅笔变长了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向下折。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铅笔变细、变长了。

19.下列不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阳光B.灯光C.萤火D.闪电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上选项中:

太阳,荧光。

闪电是自然光源;

灯光是人造光源。

20.光年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A.时间B.长度C.速度

光年字面解释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即光速×

时间=距离,所以是距离长度单位。

21.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造成的。

A.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

B.人工雕琢

C.酸雨的冲洗

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植物作用、动物作用等。

由于受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造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22.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是_______。

A.拦河筑坝B.种植庄稼C.开采矿石D.围海造田

拦河筑坝、开采矿石、围海造田都会对地表造成巨大的破坏,只有种植庄稼是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

23.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4.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中间那一层叫做()。

A.地幔B.地壳C.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

中间是地幔;

外层是地壳。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

25.下列不属于七色光的是()。

A.红色B.黑色C.绿色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对太阳光组成的认识,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没有黑色。

26.吴刚因为交通事故导致腰椎(腰部附近脊髓)受到了严重伤害,你认为他身体的哪些部位的感觉以及行动会受到影响()。

A.脖子以下B.胸部以下C.腰部以下

由于外伤使神经损伤后,受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等均会发生障碍。

吴刚因车祸腰部脊髓受到严重伤,身体腰部以下的部位以及大小便等区域的运动、感觉就会发生严重障碍。

因此,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

27.下列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关的是()。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

C.地表的变迁D.地震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火山活动、地表的变迁和地壳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

28.下面关于地震来临时,保护自己的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尽快跑到空旷处

B.从楼上往下跳

C.躲在桌子旁边,等第一次地震波过后,迅速撤离

D.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来临时,应该尽快跑到空旷处;

来不及逃生就近躲在桌子、床等比较结实的物体下面或躲入卫生间、厨房、墙角等空间较小的地方,不能都到有通气管道的地方;

从楼上往下跳,那样会有生命危险。

29.()会发生地震。

A.地壳岩层在断裂时B.地壳岩层在褶皱时C.地壳岩层在平静时

【答案】A

地壳岩层在断裂时会发生地震,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A选项符合题意。

30.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B.地壳运动C.地球内部高温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31.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

A.火山喷发B.岩层断裂C.山洪爆发

32.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作用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风化

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33.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的神经是()。

A.感觉神经B.运动神经C.传出神经

神经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入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34.大脑重量占体重的()。

A.50%B.90%C.80%D.70%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

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

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整个脑的重量是1400克,大脑约占脑总重量的80%,就是大约1120克。

35.大脑表面像()一样。

A.苹果B.核桃C.草莓D.瓜子

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

大脑的形状像两只拳头握起来并拢;

大脑表面像核桃表面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

36.左脑负责()。

A.音乐、绘画、幻想、梦想B.数学、逻辑、语言、写字C.语言、写字、幻想、梦想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个交叉管理。

人类的左脑倾向于逻辑思维、语言、逻辑分析、推理、抽象等,右脑倾向于音乐、艺术、绘画、情感等,所以B符合题意。

37.( 

)是由于两个板块之间相互拉张形成的。

A.岛屿B.山脉C.裂谷

38.信号的传递需要经过( 

),才能达到神经中枢。

A.无中间步骤 

B.许多中间步骤 

C.一个中间步骤

信号的传递,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的传递,才能达到神经中枢的。

在中间靠神经递质的传导,来传递神经元的信号,有时需要很多次的传递,所以B符合题意。

39.火山喷发,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靠地球内部的压力而沿着的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40.在“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实验中,橡皮分别从相同高度落下砸到手背上和脚背上,最先有感觉的是()。

A.手背B.脚背C.一样

橡皮砸在手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手臂上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

橡皮砸在脚背上,刺激的信号通过腿部的传入神经送到脊髓传入大脑,后者信号通过的”线路”长,所以反射需要的时间也长,A符合题意。

41.许多科学家都认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A.岩层被拉伸B.两大陆板块碰撞C.火山和地震

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

并形成海沟和山脉。

许多科学家认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2.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因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长江中下游平原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3.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适合的是()。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发生地震时可以快速离开房间、躲在桌子下、可以躲进厨房里,如果我们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AB做法正确;

C做法错误,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健康。

44.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形成的。

A.分离B.碰撞C.拉张

地球内部运动使得地表的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很猛烈,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的变化。

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地表隆起,往往形成山脉、山峰。

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所以B符合题意。

45.许多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是()而形成的断裂谷。

A.两个板块碰B.两个板块拉伸C.火山和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