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631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docx

历史考点突破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思想文化科技史总论

☆中国古代、近代的统治

统治王朝(政府)名称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阳城(河南登封)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殷(河南安阳)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来源:

gkstkgkstk]

周武王

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周平王

洛邑(河南洛阳)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始皇

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

刘邦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刘秀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

581——618

杨坚

长安(陕西西安)

618——907

李渊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6

赵构

临安(浙江杭州)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北京)[来源:

gkstkgkstk]

1368——1644

朱元璋

北京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孙中山

南京(江苏南京)

☆必修三框架

●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中外科技文化史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专题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课标内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基本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基本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本要求: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

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来源:

gkstk]

三、专题知识体系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框架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百家争鸣(概念见P7知识链接)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

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制瓦解,诸侯崛起

阶级关系上:

“”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上:

兴起,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明确: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

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思想体系的核心——“”

政治思想

①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②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即“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重人事轻鬼神:

“未知生,焉知死?

”)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

教学:

“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

教学内容:

晚年整理和修订“”,保存了古代典籍。

影响:

1、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的创始人,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奠定基础。

(当时未受重视)

②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对欧洲:

欧洲受到儒家思想的启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

(新兴地主阶级)

政治思想——“”(核心);“”——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仁政:

反对苛政。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省刑罚、薄税敛”)

伦理观——“性善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新兴地主阶级)

哲学思想——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

伦理观——“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主张礼法并举,认为“礼”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法”是为了维护“礼”而制订的。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民本思想的体现)

③“仁义”

▲思想特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三位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来源:

gkstk][来源:

gkstk.Com][来源:

gkstk][来源:

gkstk.Com]

仁的思想

仁[来源:

gkstkgkstk]

仁政

仁义[来源:

gkstk.Com]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2、道家

●老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哲学思想——①宇宙观: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主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

《淮南子·原道训》:

“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想社会)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没落奴隶主贵族)

哲学思想——①“道”是最高原则(“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②“”(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③“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④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之,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核心)、“”、“”、“”

思想特点:

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鲁问》)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集权观: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

②法治观:

③改革观: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即“”、“世异则事异,

④认识论:

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为儒家吸收)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②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思想

代表作思想主张

历史贡献及影响

春秋儒学兴起

孔子

战国儒学体系形成

孟子

荀子

西汉

新儒学

董仲舒《春秋繁露》

⑴思想来源: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⑵思想主张:

(核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⑶思想特点: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⑷影响: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儒学地位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百家争鸣彻底结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宋代形成理学,儒学汲取了、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

二程

北宋

朱熹

南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①主要贡献:

A、理学体系:

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

①。

②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②“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政治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②“存天理,灭人欲”(“天理”的实质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③道在儒家手中,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B、儒学经典:

“四书”()

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核心命题:

“存天理,灭人欲”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九渊

南宋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论)

②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

王阳明

明朝

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①“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李贽

反正统意识: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①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②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黄宗羲

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梨洲先生

①思想最精彩处在于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最高机构

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公其是非于学校”

其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主张“众治”: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注重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亭林先生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其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主张批判“孤秦陋宋”。

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②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船山先生《船山遗书》《宋论》

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影响:

他们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等有益营养,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反封建民主思想;反映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

3)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经历上: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近代民主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实质是对儒学的被判和发展。

(仍是儒家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原因

地位

思想内容

代表人物

演变历程 

原因

春秋

产生

仁、礼,为政以德

孔子

不被重视

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德治,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

(或者不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

战国

形成体系

仁政、

君轻民贵

孟子

荀子

低潮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正统思想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董仲舒

受到尊崇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大一统格局。

汉—唐

困境

“三教合一”

趋势

受冲击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宋明

重确立正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存天理,灭人欲

北宋五子、朱熹、王阳明、陆九渊

新发展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质疑,地位不动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受质疑和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维新

变法

利用

康有为: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特点: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文化运动

彻底

动摇

背景:

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②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德先生”“赛先生”(胡陈独秀提出)和“打倒孔家店”(胡适提出)以及“打到吃人的礼教”(鲁迅秀提出)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

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内容: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B.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局限:

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尊老敬贤、见利思义的做人准则等。

 

第五讲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