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636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2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

1 草 原

设计说明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难以忘怀。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感人。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录像等资料。

(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

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结合自己在阅读和电视中得到的知识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学生自由汇报,畅所欲言)

2.师: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3.教师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呈现情境,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句子,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义。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有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

地毯 渲染 低吟 迂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鄂温克 天涯 襟飘带舞

①着重指导读好带前鼻音的生字“吟”“襟”。

②指导书写:

“吟”“貌”要注意不能多写一点;“襟”“涩”不能少写一点;“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③理解相关词语:

a.说说“拘束”“羞涩”的近义词。

b.介绍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

④齐读词语。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由多音字组成的词):

勾勒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勾勒”中的“勒”读lè,“内蒙古”中的“蒙”读měnɡ,“好客”中的“好”读hào,“同行”中的“行”读xínɡ,“似乎”中的“似”读sì。

①读准带点字。

②用多音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参观访问的“行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感受草原风光美

1.过渡:

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3.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得美的语句,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下面圈圈画画,并作简要批注。

4.学生交流品味,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重点句,教师相机指导)

(1)句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抓住“可爱”“明朗”感受天空之美。

②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a.“清鲜”和“清新”有什么区别?

b.读句子,读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句2: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②欣赏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联系本段第二句,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说出其他表示“绿”的词,相机指导理解“翠色欲流”。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等)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句3: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欣赏图片,图文结合,体会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

②引导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句4: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渲染”“勾勒”。

a.课件出示知识拓展:

中国画。

b.出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作品,联系课文注释找出“渲染”与“勾勒”这两种作画方式的不同。

c.轻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

(5)句5: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引导探究:

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

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轻轻流入云际”。

②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

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③小结:

是呀,草原实在是太美了,作者是如此的喜欢,以至于认为骏马和大牛也像他一样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④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

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而且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作者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

要求:

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

1.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两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一说是哪两部分内容?

(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2.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3.教师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景色美,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的优美片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大”

1.师:

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你怎样理解“洒脱”?

(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反复品味,体会美的意境。

三、扶放结合,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情好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学生交流。

(板书: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男女老少”中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的衣裳”中体会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中感受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再加“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热闹、热烈、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

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感受,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交流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

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场景,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

刚才你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

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

为什么笑个不停呢?

②款待。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a.资料出示,介绍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

b.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人民的情谊之深。

③联欢。

课件出示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民族性格。

④话别。

出示句子并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b.联系上文,说说“情深”体现在哪里。

(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迎来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尤其是“何忍别”,突显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

c.想象画面,小练笔:

“天涯碧草话斜阳”是怎样的景象?

在天际下,在碧草无边的草原上,主客双方手牵手、肩并肩,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

他们“话”什么呢?

(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也许客人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主人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诉心声,相互勉励,携手并进……)

d.交流。

设计意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是课文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更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应精读深悟此处。

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

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小练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文意,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讨论:

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

(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3.小结:

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

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

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

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再现美景,激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拿起你的笔,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所见所感,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也可灵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体会到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歌曲,让学生表达感受,进行练笔。

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华了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 草 原

学生预学案设计

课题

草 原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预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学会“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羞涩”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搜集草原的资料。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预学内容

熟读课文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预习字词

1.读读记记,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绿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迂回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摔跤 偏西 天涯

2.我能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蒙——内蒙古 蒙骗 启蒙   勒——勾勒 勒紧

3.写出描写“绿”的词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课文按照____________顺序,依次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幅画面,表现了草原的________美、________美和________美。

资料搜集

1.了解“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鄂温克、陈巴尔虎旗”。

2.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满族人,被称为“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

3.搜集有关草原的诗词。

阅读质疑

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2* 丝绸之路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问题“丝绸之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展开教学,充分给予学生默读批注、交流探究的空间,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故事,增长历史知识,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建设西部的热情和愿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知识、故事等资料。

(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字资料,阅读相关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读引入

1.谈话:

这是古代世界版图(出示课件),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

(齐读课题)

悠悠岁月,两千多年过去了,叩问历史,丝绸之路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

请看——

(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为了打通这条路,张骞用尽了他毕生的精力,历经了千辛万苦;(出示班超投笔从戎的画面)而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名将军;(出示西天取经的画面)后来,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

2.导读: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

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

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故事准备和同学交流分享呢?

写作方法上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

设计意图:

一幅版图,三个人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四个问号,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指明了方向。

二、自主学习,梳理文脉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以下词语:

矗立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凹凸不平 

身着戎装 循着铃声 美轮美奂

①重点读准“匕首”“凹凸不平”“身着戎装”这几个词。

②借用词典理解“凹凸不平”“美轮美奂”的意思。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部分讲了什么?

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巨型石雕,接着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

最后概括写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学会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的段落连接法,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复运用中达到熟练掌握此方法的目的。

三、逐层深入,体会“伟大”

1.自主学习。

(1)过渡:

丝绸之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默读课文,自读感悟,画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同桌交流阅读所得。

2.师生交流。

(1)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①迎候之远——边境守候;迎候之众——浩浩荡荡。

理解词义,教师引用史实,让学生感受安息国对中国使节的重视与尊重。

②比较欢呼、欢腾的意思,指导读出欢呼时惊喜、急切的心情。

想象一片欢腾的景象。

体会迎接场面的隆重,感受安息国人民的热情。

③演读见面时的情景,展现两国不同的礼节,同样的礼貌与热情。

④盘点两国不同的礼物、不同的特产。

理解“绫罗绸缎”。

教师补充资料:

我国的纺织和印染技术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以丝绸为礼表示了我国友好交往的诚意。

而在后来的交往中,丝绸一直是主要的贸易物品之一。

补充史料:

当时的丝绸与黄金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作战时,见安息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溃不成军。

⑤分角色朗读第4~12自然段,体会这种友谊。

⑥小结:

一条路,把我国与西域各国联系在了一起,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回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⑦读了这个场面,你觉得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描写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这是一条“商贸之路”。

①句子: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

②用自己的话简要归纳。

(交流了技术、食品和动物。

③说说这有什么好处。

(可以互通有无,促进经济发展。

④再读: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3)这是一条“文化之路”。

①句子: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②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

③理解“美轮美奂”。

轮:

高大。

奂:

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④课件出示其他的一些艺术作品,如唐三彩等,感受丰富多彩。

⑤再读: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这是一条“艰辛之路”。

①抓住第13自然段中“历尽艰险、崇山峻岭”指导学生想象:

张骞在出使途中遇到了什么?

②补充资料。

(张骞出使)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为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感到无比骄傲。

④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我国与西域各国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中国的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设计意图:

直奔中心,围绕“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展开教学,在导读题的引导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阅读、感受、批注,在个体学有所得的基础上,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互相启发,不断丰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感悟,借鉴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四、欣赏石雕,体会写法

1.过渡:

这漫长的丝绸之路,这伟大的丝绸之路,如今,它已凝聚成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2.课件出示“巨型石雕图”,学生欣赏,说说看到的情景。

找出描写石雕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3.望着巨型石雕,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你认为这样的联想合理吗?

“互赠礼物”的场面就是作者的想象,从写作方法而言,你有什么启发?

(恰当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文章更加吸引读者。

4.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设计意图: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达成《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提出的相关要求。

五、结合资料,拓展延伸

1.导入: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教师总结:

这条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它也为我们西部的大开发树起了榜样,相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西部,我们的祖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设计意图:

课至结尾,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对西部历史的持久兴趣,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 丝绸之路

学生预学案设计

课题

丝绸之路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预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贸易”等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能抓住主要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预学内容

熟读课文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预习字词

1.读读记记。

古朴 典雅 守候 芝麻 精神饱满 高鼻凹眼 矗立 戎装 鸵鸟 匕首 商贸 美轮美奂

2.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美轮美奂(ABAC式)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1.课文先描写了(     ),接着遐想了(     ),然后还写了(     ),最后一段与开头(     )。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资料搜集

1.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