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642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乐安县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月考试题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下学期

五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持剧种艺术个性,警惕“泛剧种化”

近年来地方戏曲获得了一些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剧种消失速度加快。

剧种消失的原因是多样的,个性消失,存在的必要性消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如何保持剧种的艺术特性,警惕“泛剧种化”,值得重视。

  所谓“泛剧种化”,是指在地方戏发展中,出现消解剧种艺术个性、模糊剧种特征的现象。

音乐最能集中体现一个剧种的个性特征,但是,当下地方戏曲剧种音乐的发展走了一条模式化的道路,不仅音乐技术甚至连音乐语汇都一概取自大剧种和外来音乐,唱腔上的“串秧子”、场景音乐的歌剧化也比比皆是。

一出戏开演,如果提前不告知剧种,开幕曲响起,直至合唱出现,仍然无法辨别,是常有之事。

可能直到主演开唱,方可恍然大悟。

再细听下去,戏曲唱腔创作平庸,缺乏剧种音乐本来应有的鲜明、浓郁、抓人的风格神采。

整台音乐歌剧化、西洋化问题严重,与本剧种的唱腔音乐几乎完全是两张皮。

  的确,绝大多数地方戏都是在近、现代兴起,处于急切谋求发展的“生长期”阶段。

他们以开放的姿态向外界汲取营养,包括向比较成熟的京昆学习也没有错,但音乐应该表现戏曲的内在特征,而绝不能以学习为理由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运用京剧曲牌,使用京剧锣鼓,甚至套用京剧的唱腔、板式……导致地方剧种“京剧化”。

  地方戏的地方性,是其存在的逻辑和价值。

不同剧种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不同地区民众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地方戏作为不同地域文化模式的结晶体,形成于不同地区长期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中,同当地民众的语言、习俗、性格、气质、道德、情感等等具有紧密联系,同当地民众深层的心理内容形成对应,所以它们不仅独具风姿,也格外容易激活相应的心理和情感。

“乡音耳熟”,地方戏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地方戏曲也以艺术美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取代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给异地观众带来“惊艳”感。

同样是《白蛇传》,美丽善良多情的白素贞在京剧里是姓“京”,到了昆曲中便姓了“昆”,而常香玉演来则全然是一位河南白娘子。

同样的喜怒哀乐,被不同的戏曲剧种表达出来,构成了戏曲舞台千姿百态的风貌,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所以,忽视剧种的个性价值,其实质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不珍惜。

轻易地丢弃地方特色来追求所谓的成熟,甚至不加分析地盲目要求每个剧种能古能今、能中能外,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一个剧种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的艺术创造,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光彩,必将丧失被尊重和保护的资格,也终将被时代和观众所淘汰。

  因此,在当前地方戏的发展中,需要自觉地把对剧种建设的追求融入艺术剧目的创作中,保持剧种的艺术个性,努力克服“泛剧种化”毛病。

特别是在当下信息传递快捷、剧种之间交流普遍的情况下,不仅需要本土创作者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个性,同时还要在剧本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珍惜剧种的艺术个性及文化积累。

此外,许多新剧目在创作中喜欢外请主创人员,希望这些外请的主创人员也努力去了解和研究所涉足的剧种,对该剧种艺术有应有的尊重,而不是草率地用“通用”艺术语言去改造它们。

  当然,保持个性绝不等于不发展。

地方戏从来都不是以一种狭隘的地方性来吸引观众的,而是兼以浓郁的民族民间审美情趣,和合乎规律的独特形态的美来完成艺术表达。

人们对一个剧种传统经典唱腔的喜爱,并不仅仅因为乡音耳熟,更希望看到经过历代艺人集体创造和筛选后,艺术形式表现出的经典品质。

把最深刻的东西,以最贴近民众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达应该是有趣、有味、也有技的。

所以,在今天的剧种建设中,我们要把追求艺术个性同形式丰富、锤炼提升三者紧紧结合起来。

1.下列关于“泛剧种化”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技术、语汇和唱腔缺乏剧种音乐本身的风格神采,歌剧化、西洋化问题严重。

B.地方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向比较成熟的京昆学习,运用京剧曲牌、锣鼓,套用京剧唱腔板式。

C.当下信息传递快捷,剧本之间交流普遍,大多数地方戏以开放的姿态向外界汲取营养。

D.轻易丢弃地方特色追求所谓成熟,不加分析,要求剧种能古能今,能中能外,使剧种失去本身光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地方戏,若不提前告知剧种,听众无法辨别出剧种,直到合唱出现或主演开唱,方可恍然大悟。

B.地方戏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它表现了不同地区民众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是不同地域文化模式的结晶体。

C.同样是《白蛇传》,不同的戏曲表达出的白娘子是不同的,这给异地观众能带来惊艳感。

D.地方戏的发展,需要本身已具有的艺术美,更需要锤炼提升,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而表现出经典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剧种消失加快,“泛剧种化”现象普遍,剧种的个性特色更加需要重视。

B.地方戏独具风姿,很容易激活民众相应的心理情感,可见地方戏同当地民众的语言、习俗、性格、气质、道德、情感等具有紧密联系。

C.忽视剧种的个性价值,就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不珍惜,就必然导致戏剧发展失去光彩,失去艺术创造。

D.要保持剧种的艺术个性,离不开剧本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珍惜剧种的艺术个性及文化积累,更离不开本土创作者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个性。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

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

“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丞相曰:

“何解?

”辟彊曰: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丞相乃如辟彊计。

太后说,其哭乃哀。

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

“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太后不说。

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

勃等对曰:

“无所不可。

”太后喜,罢朝。

王陵让陈平、绛侯曰:

“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

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陈平、绛侯曰:

“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王陵无以应之。

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

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       怨:

埋怨

B.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        用事:

掌权

C.王陵让陈平、绛侯曰         让:

责备

D.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         全:

保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后善于表演。

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B.吕后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私心很重、报复心强,主要表现在对戚夫人及赵王上。

C.吕后自以为是,爱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

结果事与愿违,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买她的账,站到她的对立面上去了。

D.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史家智慧,简洁的叙述语言将汉代这一残酷的宫廷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5分)

 

(2)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一9题。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

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

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

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③穷发:

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8.上闺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说明。

(5分)

 答:

 

9.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

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的两句“,。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女儿的拥抱

刘向阳

那天,对门的马家格外热闹。

阵阵欢声笑语穿过墙壁,飘进了老冯的耳朵。

不年不节的,这是咋啦?

正疑惑着,传来了敲门声。

开门,见是马婶,手里还端着一碗刚出锅的水饺。

马婶仰起幸福的溢满了皱纹的脸,一边将碗递到老冯的手上一边说:

“老冯啊,孩子们都来给我过节了!

”“什么节?

”“母亲节,现在都时兴过洋节了。

听说下个月的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你家儿子和闺女也会来给你过的!

”“那是,那是!

”老冯连连点头应承。

老冯去翻日历。

果然,今天的日历上赫然印着“母亲节”三个大红字。

老冯再往后翻,在下个月的第三个周日真的看到了“父亲节”同样鲜红的三个字。

老冯小心地将这页日历折了起来,心里开始计算离过节还有多少天。

老冯信心十足地想,马婶的孩子能给马婶过母亲节,自己的孩子也一定会给自己过父亲节。

老冯所以信心满满,不是没有道理的。

妻去世时,女儿才5岁,儿子更小,3岁。

老冯怕俩孩子受后妈的气,坚持不再续弦。

如今,一双儿女不仅早就大学毕业了,还都结婚生子了。

一想到这些,老冯的心就像装满了蜜的罐子。

尽管已过花甲之年,尽管过着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可老冯从来没后悔过。

老冯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孩子小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即便有人给他说媒,即便心里有了活动气儿也不敢应承。

后来,俩孩子都上大学,日子也越过越宽裕,加上老冯为人厚道,主动追他的女人何止仨俩呀。

可老冯还是狠着心,把泛起的心思压下了。

即便如此,老冯还是有人惦记着,对门的马婶就是其中一位。

老冯与马婶是老邻居,马叔十多年前就去世了。

平时,马婶也明里暗里没少对老冯表露过她的心思。

岁月的沧桑也并没有完全抹去马婶年轻时的靓丽,老冯的心曾产生过阵阵涟漪。

可老冯最终还是让理智战胜了冲动。

他想的是,如果娶了后老伴儿,就等于给自己和儿女间砌了一道墙,孩子们还能同自己像以往那样贴心吗?

离父亲节越来越近了,孩子也曾来过几次。

可是,老冯巴望的话,就是没从孩子的嘴里听到一个字。

老冯也张了几次口,可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老冯自尊心强,在孩子面前也这样,他想,给自己过节,哪能自己提呢!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孩子也该有个安排了吧。

老冯一直守在电话旁,生怕孩子来电话,自己接不到。

可是,电话响了几次,都不是孩子来的。

直到晚上十点了,为了怕深更半夜骚扰电话惊了觉,犯失眠,拔电话线时,老冯还在猜着,一定是俩孩子偷偷合计好了,想明天给自己个惊喜。

第二天,老冯草草地吃过早饭,去了超市。

老冯知道,孩子习惯上午来,吃过午饭就回去。

逢年过节,孩子都主张去酒店。

老冯不愿意,去酒店少说也得花几百块,太浪费了。

老冯昨晚就想好了,今天就学马婶过母亲节的办法,在家吃。

忙活了一上午,看着摆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老冯欣慰极了,这可全是自己的手艺,色香味都没得挑,就等孩子来品尝了。

看看墙上钟,过了12点了,咋还没来?

准又是堵车了,现在满街都是私家车,开车都不如走路快,没办法!

老冯解下围裙,坐在沙发上,眼睛看着电视,耳朵却听着楼道的动静。

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又忙活了一上午,难免疲倦,老冯在沙发上不知不觉睡着了。

朦胧中,发现女儿来了。

还悄悄地拿起一条毛巾被给自己盖上了。

女儿就是心细,自己正感觉有点凉。

老冯问:

“你丈夫和孩子咋没来?

”女儿答:

“一会就到了,他们去给您老买礼物去了。

”老冯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可嘴上却说:

“买啥?

浪费!

”说着就要起来。

女儿将老冯重又按躺在沙发上。

见老冯没枕枕头,便将老冯的头轻轻地放到自己的大腿上。

自打女儿过了8岁,连手老冯都没碰过,老冯的想法是,虽说是自己的孩子,毕竟是个女孩子。

如今居然躺在女儿的大腿上,这让老冯觉得很不自然,便挣扎着要起来。

女儿索性将老冯抱在了怀里,说:

“爸爸,您将我和弟弟养大,其中的辛酸女儿是知道的。

今天是父亲节,女儿无以报答,就让女儿抱抱您好吗!

”女儿的话让老冯好感动好感动,难得女儿这份孝心!

女儿的拥抱是那样温暖,老冯想,即便死去也不枉活这一生了。

一阵敲门声将老冯惊醒了。

老冯发现自己背靠着沙发枕。

环顾四周,一滴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老冯赶紧将泪水抹掉,起身开门,见是马婶。

马婶笑眯眯地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听你家没动静,就猜孩子一定是晚上来,趁热把饺子吃了吧。

”在老冯接碗的空儿,马婶又嘱咐了一句:

“晚上可别多喝酒,身子骨要紧!

”“那是,那是!

”在转身关上门后,老冯又一大滴眼泪滴到了饺子上……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马婶家的热闹场景,与下文老冯儿女没来给他过父亲节形成对比,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小说两次写到老冯应承马婶的话“那是,那是!

”,都表现了老冯对孩子会回来给自己过父亲节的自信心理。

C.小说综合运用了心理、动作、外貌、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使老冯这个形象形神兼备,富有立体感。

D.马婶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出现非常重要。

故事因她而起,又由她而结束,她起了线索作用。

E.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一直守在电话旁”、“眼睛看着电视,耳朵却听着楼道里的动静”就细腻表达了老冯急切盼望儿女回来的心情。

(2)小说中的老冯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6分)

 

(3)小说结尾老冯两次落泪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标题是“女儿的拥抱”,但在倒数第二段才涉及老冯梦见女儿的拥抱,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画坛鲁迅”吴冠中

吴志菲

①“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

”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

②晚年的他疾病缠身,但生命、生活的激情仍然燃烧,探索、创新的精神仍不停止。

特别的艺术激情与永不停歇的艺术创新,使这位具有深厚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画坛巨匠本该进入老年的生命呈现出向上跃跳的青春姿态。

他曾说:

“我虽已到老年,但这只是体躯的老,我性格不变,性格不老,还是想搞新东西。

③在作品进入市场后,他完全有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可他依旧保持劳动者朴素的习惯,在用钱方面像对待时间一样节俭。

被他称为“下蛋的窝儿”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他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

那套小四居几乎没怎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与平常人家无异,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

他的住房连同被友人戏称为“蜗居”的画室从来没有刻意装潢过,一次有工人到他家换水表,一进门就大惊小怪地说:

“哟,现在很难见到水泥地的人家了!

④这样一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不尚虚华。

曾经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

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

不需要。

他对艺术创作是高追求,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

吴冠中曾经长期失眠,学生推荐说,足底按摩对睡眠很有好处,只体验了一回,他还是那句话:

“不合适我。

”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脚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经常花两元钱在楼下找个“蹲摊儿”的理发师傅剃头。

一次,熟人遇见了他,开玩笑说:

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

听见有人说话,吴冠中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价值一样。

⑤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使灵魂的疆域更加开阔。

苦惯了的吴冠中很满意自己的生活。

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

⑥在中国散文创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左手绘丹青,自成一派,右手写文章,文风洒脱。

吴冠中就是其中的要员,其文字创作与绘画同样得到了读者的喜爱,那种艺术与人文融合深厚恰切的文字值得阅读者反复地咀嚼与体味。

其实,吴冠中早年最初的想法是当作家,但画名掩盖了文名。

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吴冠中说:

“不想当画家了,我觉得绘画这个能量有它的局限。

我开始当画家是因为单纯地爱它。

开始我中学是喜欢文学的,特别是受鲁迅的影响,所以想当文学家。

后来是移情别恋到了美术上面,我很想在美术上面能够做出像鲁迅在文学上的一些作用。

这是我一直的愿望,要在美术上搞出鲁迅这样伟大的工作来。

但是觉得它不可能,美术很多力量方面没办法跟文学比,当然它有它另外的优点。

⑦吴冠中曾感喟:

“生命是个价值过程,在过程中完成价值就可以了,不非得痛苦地活那么长。

鲁迅先生只活了56岁,做出的成绩远远超过长寿之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原总编姚凤林这样由衷地感叹过:

“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事情?

吴先生给我们展现了无限可能。

70年的艺术岁月中,吴先生笔下留住了山河旧影、时代脉搏、心灵历史和艺术范式。

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包林这样评价他:

“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像一个战士,他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

“吴老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文化敏感性和勇气,以及激励人的精神,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的确,吴冠中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创的风格,更在于他的精神。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他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敢于吐露真言。

这是一种事业为公的“吴冠中精神”。

⑨旗帜不倒,精神永存!

吴冠中带着艺术家特有的尊严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去追寻他的艺术偶像梵高和“精神父亲”鲁迅了。

其言其行其艺,是另类,是孤品,留下一幅耐人回味的剪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晚年的吴冠中虽然疾病缠身,但他的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探索、创新精神仍不停止,创作出了很多的新东西。

B.吴冠中将自己居住的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小四居幽默地称为“下蛋的窝儿”,意思是这里是他赚钱的主要场所。

C.吴冠中虽然是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的生活;但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很高,而且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D.吴冠中能用左手绘画,创作了不少精品;他还擅长散文创作,其作品艺术与人文融合深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E.文中引用了多人对吴冠中的评价,这些评价从多角度接展示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2)文章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吴冠中习惯于平淡简朴的生活?

(6分)

 

(3).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称吴冠中为“画坛鲁迅”。

(6分)

 

(4).吴冠中先生认为“生命是个价值过程,在过程中完成价值就可以了,不非得痛苦地活那么长”。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张家辉昨天到电台宣传新片《陀地驱魔人》,负责唱电影主题曲的他,笑指这次 了才再唱歌。

 

②房屋燃起了熊熊烈火,情况 ,关键时刻,消防员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援救,终于化险为夷。

③在以前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是拿信用卡去套现去解决 ,但是现在国家已经明文规定信用卡套现属于违法行为。

A.火烧眉毛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B.燃眉之急火烧眉毛迫在眉睫

C.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燃眉之急  D.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火烧眉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8年1月1日是元旦,这天田家炳中学全校放假休息,唯独李老师还在学校批改试卷。

B.“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新线投产达到3.05万公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成为历史上投资完成和新线最多的五年之一。

C.从楼市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消除高库存压力,2018年,国家可能会出台更多的刺激性政策。

例如限购有条件松绑、首付款降低、加强交易环节税费……

D.对于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流入吸引力不强的四线城市,房价上涨乏力,甚至面临高库存、较大销售压力时,存在降价走量,以期减少库存、回笼资金的可能。

15.依此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 , , 。

 , 。

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①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  

②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③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④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⑤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⑥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⑤②⑥④ B、④⑥①③⑤②C、⑤②①③④⑥ D、⑥④①⑤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宇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