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668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刑法练习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D.罪刑法定

4.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

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5.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A.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B.间歇性精神病人

C.又聋又哑的人

D.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

6.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

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

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

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

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

7.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

8.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

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

甲的行为:

A.属于强奸预备

B.属于强奸未遂

C.属于强奸中止

D.不构成强奸罪

9.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二、多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2分)

1论理解释包括

A.当然解释

B.学理解释

C.扩张解释

D.限制解释

2.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

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3.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

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

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

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

4.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

A.不得减刑

B.不得假释

C.应当加重处罚

D.不得适用缓刑

5.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的实行阶段

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6.李某因犯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执行8年后又犯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法院决定李某应当执行的刑期可能是

A.10年

B.12年

C.14年

D.17年

7.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作为义务是指

A.道德义务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D.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8.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

"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

B."

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

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

9.下列属于事实错误的是

A.假想的犯罪

B.打击错误

C.对象错误

D.对量刑的错误认识

10.下列情形不适用死刑的有

A.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羁押受审期间已自然流产的妇女

C.羁押受审期间已人工流产的妇女

D.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三、名词解释:

(共5题,每题4分)

1.犯罪对象2直接故意.

3.想象竞合犯4预备犯.

5.意外事件

四、简答题:

(共5题,每题7分)

1.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2.简述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

3.简述中止犯的构成特征

4.简述疏忽大意的过失

5.简述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

(15分)

甲男与有夫之妇乙女勾搭成奸,为了达到结婚目的,二人谋划害死乙女之夫。

甲男提出自己提供毒药,由乙女伺机投毒,具体计划是在某日趁其夫吃饭时,将鼠药放入饭内,乙女表示同意。

当乙女把甲男提供的毒药准备好以后,突然念及她幼小的孩子,恐将孩子一起毒死,便没有按商定的办法下毒。

后来甲男要继续和乙女保持通奸关系遭到乙女拒绝,乙女主动将上述事实向司法机关和盘托出。

在该案中,应当如何认定甲男和乙女的行为?

答案:

一、单选:

ADDBDCABCC

二、多选:

(1)ACD

(2)AD

(3)ABD

(4)BD

(5)ABCD

(6)ABCD

(7)BCD

(8)ACD

(9)BC

(10)ABCD

三、

1.犯罪对象:

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4分)

2.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想象竞合犯:

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4.预备犯: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从而构成犯罪的情况。

5.意外事件:

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四、

1.已满16周岁的人,应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处于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分)不满14周岁的人,不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

(1分)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分)

2.主体条件:

二人以上,且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相应刑事责任能力;

(2分)主观条件:

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犯罪故意的内容相同,且彼此之间有意思联络;

(3分)客观条件:

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人实施的都是犯罪行为,且互相支持、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2分)

3.中止犯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1分)特征是:

时间性,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2分)自动性:

行为人自动彻底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

(2分)有效性:

有效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最终没有发生。

4.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分)在认识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

(2分)没有预见到的原因是行为人的疏忽大意,即严重的不负责任、不注意;

(2分)在意志上,行为人反对危害结果发生、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其意志的。

5.主观条件:

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2分)刑度条件:

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2分)时间条件:

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5年之内。

(2分)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五、案例分析

1.甲乙两人系共犯(2分)

2.甲成立预备犯(2分)

3.乙成立预备阶段上的(2分)中止犯(2分)

4.乙向司法机关和盘托出的行为属于自首(2分)

5.乙是未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的中止犯,(2分)应免除处罚(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