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718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

第一章:

物理学:

是研究自解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休的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另一物体即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参照物不一样,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一样。

3、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精确值+估计值(1位)+单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应和测量值小数点后位数一致),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三、速度

1、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定义、单位与计算(1m/s=3.6km/h)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及时间均无关,只等于二者比值

②平均速度不能将速度简单求平均值,只能用某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的时间。

第三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课本p36实验图3-7:

科学推理法)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及温度有关,但于音调、响度、音色均无关,比如超声波与次声波的速度相同。

(V空气=340m/s,V钢铁>V水>V空气)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与障碍物的距离>17m)。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有关。

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控制变量法)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人耳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超声具有导航、穿透和破碎能力(或说成传递信息、传递能量的作用);

次声有危害,要远离次声源(一些动物如狗、大象能听到地震或海啸的次声)

第四章、多彩的光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例:

影子,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5、光线(建模法)

光线:

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书本P55图4-7实验探究)

(1)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

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性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正立等大的虚像)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课本58页图4-13实验)典型作图

13、平面镜的应用(光的反射)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现象:

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视深度小于实际深度);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海市蜃楼;一笔三折,彩虹,透镜成像,看日出(实际的太阳在地平线下方)等

4、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彩虹)

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

5、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吸收与物体相同颜色的光,反射与物体不同颜色的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所决定(透过与物体相同颜色的光,吸收与物体不同颜色的光)

4、透镜及分类(光的折射)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如图

F

F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

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课本72页的实验探究过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u=2f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眼睛构造: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外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单位及换算:

千克(kg)

1t(吨)=1000kg;1kg=103g(克)=106mg(毫克)

3、质量测量:

天平(重要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归零,调平。

(3)左物右码。

(4)读数:

m物体=m砝码+m游码

(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

不能超过量程。

4、量筒及体积单位:

1m3=103(升)=106ml(毫升)

量筒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

二、物体的密度

1、概念:

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值。

2、单位及换算:

kg/m3或g/cm3(1g/cm3=103kg/m3)

3、密度的计算公式: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均无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水的密度:

1.0×103kg/m3=1g/cm3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1、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

牛顿,符号:

N

3、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条件:

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必须发生形变

2、弹簧测力计:

(1)用途:

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构造:

刻度盘、弹簧、指针等。

(3)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4)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③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四、重力(G)

1、重力概念: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①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②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计算公式:

G=mg,g=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为9.8N)

(2)方向:

竖直向下 (3)作用点:

重心(重心只是重力等效的作用点)

3、增大支面,降低重心可以提高稳度。

五、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课本118页实验探究:

控制变量法,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如何控制变量去探究,会总结结论)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