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37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习题 人民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

(1)自力更生 

(2)中国科学院 (3)李四光 华罗庚 钱学森 (4)向科学进军

3.

(1)②原子弹 ③氢弹 东方红一号

(2)结晶牛胰岛素 第二次绿色革命

♨应用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是什么?

应用思考1:

(1)国家政权建立,党和政府历来重视。

建立机构,培养科技人才,制定方针、计划、发展战略。

(2)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科技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物质条件。

(3)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4)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

(5)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应用示例

1.“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应用示例1:

D

2.下面这张图片是属原子弹爆炸实验图,它的爆炸有什么意义?

应用思考2: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国苏联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应用示例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3.意义。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是中国实施“____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

1.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2)科教兴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应用思考:

(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12月初,我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在北京建成并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

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

C.中国政府追求科技建设高速度

D.综合国力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

应用示例:

B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2.成就。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

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

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

如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②2003年,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五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信息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983年,第一台“_______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______计算机。

(5)生物工程。

①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________任务和________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__________和促进__________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1.

(2)863计划 火炬计划

2.

(1)③核科技工业体系 (3)②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 三 (4)银河 超级 (5)①基因测序

水稻

3.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

1.比较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及原因。

1.江泽民指出:

“现代国际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2.指出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2)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3)科技进步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4)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将设国家荣誉制度”的消息引发了各方的热烈讨论。

新浪网就“谁有资格获得国家荣誉”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

在包括文化、体育、科技、企业和政界人士的10人名单中,支持率名列前茅的是科学家袁隆平,袁隆平之所以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主要原因是(  )

A.他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影响大

B.推广蔬菜大棚技术,解决了菜篮子问题

C.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D.主持“两弹一星”工作,成就巨大

C

⊙课堂点睛

试用“一、二、三”(即一个论断、两大层次和三大规划)归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一个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两大层次:

科研起步、走向世界。

3.三大规划: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863计划”、“火炬计划”。

一、选择题

1.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

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合材料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空间技术”,可以判断应为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

2.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答案为C项。

3.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年度的获得者,人们赞扬他的发明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A.航天B.农业C.工业D.信息

3.B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下列最能代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4.D

5.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

“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5.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

6.(2014·

北京市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取得的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  )

A.研制“两弹一星”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提出“双百”方针

D.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6.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和领域限定。

A项是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故A项错误;

B项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体现,故B项正确;

C项属于艺术领域,时间也不符合,故C项错误;

D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故D项错误。

7.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定

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7.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1978年”可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开展的;

而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2006年才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8.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五号”、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  )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④

8.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及其影响,①③④属于航天技术的影响。

中国掀起“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口号,故排除②。

9.(2014·

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考)2013年6月,“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下列能证明中国载人航天能力的最早事件是(  )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9.解析:

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证明中国载人航天能力,故C项正确;

A、B、D三项错误。

10.烟标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纸上,种类繁多,图文精美,蕴藏着社会变迁的丰富信息,是名副其实的记录历史的载体。

下面这枚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10.解析:

从“卫星牌香烟”可看出是和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有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

“早试”会使中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

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

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就要早响。

材料二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美国不能再沉默了,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

“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做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讲话。

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界环境等。

问题:

(1)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

当时的国际形势怎么样?

(2)知道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美国总统为什么会怒不可遏?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有没有通过发展核武器赢得韬光养晦的发展国内工农业的时间?

11.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材料与时代背景一起分析。

(1)问从时代背景上分析;

(2)问从原子弹爆炸的意义上分析。

(1)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2)因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发展核武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特别是两个超级大国展示了国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做了怎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为此,党和政府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是什么?

12.

(1)战略重点:

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

原因:

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3)新特点: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

成就: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

“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立意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2.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下列有关科技图片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B.图二反映出197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动仪不能够预测地震,A项错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不能促进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